指挥的力量
在音乐会或大型演奏的场面上,指挥永远都是高高在上、卓尔不群的。这“高”与“卓”的含义,一方面指挥者是站在高高的指挥台上众人仰望,另一方面所有的演奏者都要对指挥棒“演”听计从。指挥就像战场上的将军,号令一发,所有的士兵都得冲向该冲的地方。
自己对音乐不是很懂,很长时间都不能理解指挥的高卓。因为从表面来看,一个乐队里每个乐手面前都摆放了清清楚楚的乐谱,每个人到什么时候该敲什么钟、撞什么鼓,只需按部就班遵制循章就好了,感觉指挥只不过起到一个“预备,开始”的作用。
陈燮阳简介(陈燮阳怎么读)
即使坐在北京中山公园华丽的音乐堂里,心里还暗想,那位身着燕尾服、一头长发的指挥老者,是以这样的装扮展示艺术家们的潇洒另类吧。演员们也没有摆出很大的气场,因为这样的演出,对于他们来说,已是很自然的事。但这绝对是一场高水平的音乐会。
从《红旗颂》、《花之圆舞曲》、《时光倒流七十年》到音乐剧《猫》的主题曲,七支曲目,风格各异,有的激昂澎湃如海,有的舒缓轻柔似风。曲调不同但每一首都演绎得行云流水,酣畅自如。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的乐手们与指挥家的绝妙配合,让这个夜晚流淌的音乐变得美妙绝伦。而整个演奏中的指挥者,就像一位执掌舰船的舵手,手中的指挥棒则像一根富有魔力的线,线的另一端连接着演奏者,一指一点之间,收放自如,掌控全场,牵引着音符随之舞蹈。到了音乐高潮处,甚至“使坏”地铿锵跺上两脚,在演奏者们会心的一笑中,音乐戛然而止。
随之是全场如潮的掌声……
由此,理解了陈燮阳这位著名的指挥家,为什么会在中场休息时不停地擦拭额上的汗水,那是体力更是心智的付出;理解了为什么对于这样古典的严肃的演出,人们可以整场保持微笑着聆听;也当然理解并情不自禁和全体观众起立,怀着敬意与热情喊出“再来一曲”!
也终于理解了指挥的力量,其远远不仅是某一举手投足的肢体动作,更是精神魂魄的调度和凝聚。在一个庞大的乐队里,一定该有一个人放眼全局,纵横捭阖,以高瞻远瞩的气度,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通过精准地甄别、判断、调控,让每一个演奏者都得到最尽情的发挥,让整个群体得到最恰当的搭配。这样的人,自是“胸中有丘壑”,才能描绘出如此一山锦绣。
作于2012年3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