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成书于清朝乾隆十四年(1749年)前后,是我国第一部白话长篇小说,也是第一部全景式记录知识分子生活状态的讽刺小说。与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并称为小说经典。
民国以来,在提倡白话文运动背景下,儒林外史有《王冕的少年时代》《范进中举》《荆元传》《郭孝子深山遇虎》等多个篇目入选中小学语文教科书。近年来,虽仅保留了《范进中举》作为常驻代表篇目,但是儒林外史确有成为整本书阅读篇目的趋势。因此,有必要探讨该书的教育意蕴。
一、儒林外史的价值观教育
儒林外史正面人物形象和主要事件(儒林外史正面人物有哪些)
以书中人物对待功名富贵和学问接人待物的态度,儒林外史将知识分子分为四类: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者。前两者固然是不顾学问只顾功名富贵的儒林之外人,尤其第二类还可能假借学问功名巧取豪夺乡邻,更是儒林败类;后两者则是注重学问,只是对待功名财富的态度决然不同。第三类是作者极力揭露的假名士、假道学和伪君子,其中有滥竽充数者,冒名顶替者,虚张声势者,口吐莲花者,形形色色。其关键是名实是否相符,是否有真学问,学问与接人待物的一致性。第四类是作者极力倡导的价值代言人,典型的有王冕、虞育德等人,甚至也可能在隐喻自己。
尽管如此,作者对待功名富贵的态度也不完全是“辞却”,取之有道、独立自主的富贵和功名,仍然是赞赏有加的。社会经济自足的萧云仙,第五十五回手工经济自足的荆元都是作者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治理和人格。
二、儒林外史的人才观
如前所述,作者所推崇的人才,是淡薄功名富贵,注重实效和德行的真儒,科举取士制度所选拔的人才,则多是功名利禄之辈。个别有些学问,但大多数或是初心被功名富贵遮住了眼神,或是学问被八股扭曲成了套路,并不求实。因此,作者总体上对科举选拔人才持否定态度。在第一回就借王冕之口表达了鲜明的态度。“往后,人才就只有科举这一个出口了,这却不好”。
作者真正推崇的人才是有学问追求,关怀弱势,淡漠功名富贵,但能经济自给的人,这种人也大多在儒林之外,也多数没有参加科举考试。他们追求自由自在,换言之,真正的人才是有独立人格、能经济自主的人。
尽管科举八股取士有许多弊端,但仍不能否认它选拔的人才成为了社会治理的中坚力量,科举制也成为社会纵向流动和稳定的力量之一。尽管不能对科举的社会价值做全盘否定,但历史发展到明清、延续今天,个体自主和自由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趋势。从这个意义上看,科举确实“奴役”了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因为基于农业的封建社会缺乏农业以外的财富创造机制,只有通过科举这种内卷化严重的制度来成为人上人,成为人上人才有机会参与财富分配,实际上导致科举实际上跟财富关联在了一起。儒林外史用淡漠功名富贵作为判断知识分子的尺度,用讽刺的艺术手法来提出问题,也试图用萧云仙等来构建农业社会的理想图景,讴歌荆元式的理想知识分子原型,但这种建构归根到底是小确幸式的乌托邦。
回到今天,公务员考试热度增大,高考带来的教育焦虑不断。一方面是由于公务员考试和高考是主要的人才选拔机制,有助于人们提升人们参与财富分配的机会;另一方面,高考、公务员考试的考试形式与科举制度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尽管从个体角度来看,高考选拔人才确有可信之处,一流高校毕业生的薪资待遇(富贵)和考取公务员(功名)也确实要高一些,但是从创造社会财富的角度来看,高考有利于全社会福祉吗?今天的儒林可能存在于企业,尤其是像华为、商汤、三一重工之类的工业和高技术企业里,这些企业里的人才是真正创造财富的人。今天如果写儒林外史,要写哪些人物呢?创造财富之人,还是配置财富之人?
三、儒林外史的教育启示与出路
如何破解儒林外史提出的问题?从教育的角度,就是要培养有独立人格、能创造财富、能有效配置社会财富,使财富能最大范围地关怀弱势群体,帮助人们走出“奴役”之路。
首先,要培养劳动者,最大限度创造社会财富。鉴于作者的历史局限性,儒林外史尚不能看到社会财富创造的出路,只能从个体自给自足的角度来看待财富创造,因而采用了淡泊功名富贵的退出机制来应对社会道德危机。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以来,高科技一直是财富的来源,要引导更多的年轻人走向科技领域,走向创造财富的工业企业,成为高科技及相关行业企业的劳动者。人才培养要注重名实相符,避免培养只唯书只唯上的读书人,重视技能和素养,成为懂技术、爱劳动、善实践的读书人;因此在选拔人才上要注意分流、分类选拔。一方面优化现有高考制度,注重选拔基础科学人才和顶尖历史文化人才,另一方面更加注重职业高考,引导绝大多数优秀人才向职业技术技能方向流动,提高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提升全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
其次,要强化人文素养教育,形成独立人格。如何看待功名财富,是儒林外史评判知识分子的标尺。引导全体劳动者正确看待功名富贵,是教育的价值导向所在。在创造财富基础上,破除追求人上人的内卷,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荆元式的知识分子,成为有精神追求的劳动者。启发、引导并尊重学生的志趣,是人文素养教育的关键。
也许,作为整本书阅读的篇目,儒林外史是语文教育不错的文本,如能做到启发、引导并尊重学生的知识分子路向选择,将成为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效文本。
最后,要培养心怀民众的社会治理人才,优化财富分配机制。财富创造不足,财富分配机制失衡,是教育选拔内卷的根本原因,也是民众追求成为人上人的根本动力。在劳动者创造财富,正确看待功名财富的基础上,有效分配财富,需要不断优化财富分配机制,需要更多心怀民众、关心弱势的社会治理人才,这仍然需要价值观教育,需要人文素养教育,也是儒林外史的教育意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