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事到岳阳,顺便登岳阳楼,览洞庭湖。
范仲淹代表作品主要有(范仲淹代表作名句)
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记得中学时期就学过背过。此次身临岳阳楼再读岳阳楼记,仍有一种尊崇感、敬畏感、汗颜感。不仅因为这是一篇中国古文的巅峰之作,更是因为作者范仲淹的德才功绩和人格魅力。
忘了在什么典籍里看到一个故事:明洪武年间,有一个叫范文从的御史,犯了违君之罪被判死刑。
案件文书报给皇上审批,朱元璋看到范文从的名字和籍贯后,吩咐把死刑犯范文从带上来。朱元璋问范文从:你和作岳阳楼记的范仲淹有什么渊源吗?范文从如实回答:我是范文正公第十二世孙。朱元璋若有所思,遂叫人拿来纸笔,写了五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五张免死金牌,交给范文从并对他说:我免你五次死罪!
故事是否史实不去考证。但已经显明了范仲淹在历代帝王和百姓心中的威望之高,口碑之好,地位之重,影响之深远。
范仲淹出身贫寒,自幼发愤苦读,自立自强。求学期间,他不靠家不啃老,每天煮一锅粥,凉后切为四块,每天早晚各两块,拌着野菜吃。
有个朋友看他太苦,想给他送点儿美味佳肴,他不接受,说:我担心吃了你的好东西,就难以咽下粗粥和咸菜了。
一次,当朝皇上来到范仲淹读书的应天府,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去一睹皇帝的风采,范仲淹却稳坐书桌前不为所动。
有个同学问他,你为什么不去见见当朝皇上,范仲淹道:当今这个情况,不见皇上也罢,以后我们学有所成,为国家做出了功绩,自然能近距离接触皇上,那时见皇上才有意义。
范仲淹文武兼备,官至副相,三次受贬,多地为官,一生两袖清风,清正廉洁。带领全家勤勉简朴生活,直到64岁去世,不但没有留下什么像样的遗产,连房子都是租住的。
据记载,宋朝官员的俸禄之高,大体上是清朝的10倍,是汉朝的6倍。在高薪时代的宋朝,像范仲淹这样举家清贫的官员,是少有难能可贵的。
仲淹自己清廉,却心系底层百姓。他在杭州为官时,用自己的积蓄购置了1000亩土地,建立了可能是中国第一个非政府慈善机构——范氏义庄,用来救助处于贫困线以下的平民百姓。这个慈善机构存在了800多年。
范仲淹以身作则,齐家有道,教子有方。他在戍边军中做主帅时,不但自己身先士卒,还派自己的长子到一线底层当兵,不准暴露身份,不说“我爸是李刚”,与前线士兵一起摸爬滚打一起作战冲锋。直到班师回朝后,士兵们才知道这个身边战友原来是主帅的儿子。
范仲淹不管在朝中还是在地方,作文官还是武将,都心系国家以民为本,呕心沥血励精图治,政绩卓著口碑享誉。
在他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时,提出了治国理政的十项改革措施,史称庆历新政。
皇上调他去西北戍边,他审时度势,制定并实施了积极防御以守为攻的战略,保证了西北边疆的长期稳定。
仲淹坚持为国担忧为民请命,皇上对地方旱情不够重视,他几次上奏朝廷救灾,说让圣上饿一顿肚子会怎么样;太后擅权专政影响治国理事,他冒险奏请太后交权还政;宰相结党越权,他四次谏言弹劾。
范仲淹被贬饶州,朋友梅饶臣给他写了一篇《灵乌赋》,劝他不要像乌鸦似的总说别人不爱听的话。范仲淹当即回了一篇《灵乌赋》,说:为了社稷百姓,不管自己吃多大亏也在所不惜,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世上很少有人,文章写得极好,当官又是最优,还是带兵打仗的良将;既能办教育,又能兴水利;既是思想的先哲,又是道德的典范。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人。
南宋理学宗师朱熹曾评价范仲淹“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曾写下“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元好问,对范仲淹的评价:“文正范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在朝廷则又孔子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
清末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梁启超说过:五千年来历史中立德立功立言者只有两个人:范仲淹和曾国藩”。
青年时的毛泽东也评价说:中国历史上有三种人,一种是办事之人,一种是传教之人,一种是“办事兼传教”之人,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人可以达到“办事兼传教”的境界,一是曾国藩,一是范仲淹。
有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是认同的。
比如我多年来极欣赏的、曾给《范文正公文集》作序的苏东坡,他的弱点和短处就非常明显,随口可说出一二。
我们都信服的曾国藩,在读他的传记早年经历时,我曾产生过一个印象:这不是一个问题青年吗?
但在史料中,我们很难看到范仲淹明显的缺点。
他“居庙堂之上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格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以及他一生身体力行自己信仰和原则的知行合一的作风,无一不让我们佩服的五体投地!
千百年来,范仲淹的精神、格局、境界和作风,以及他的代表作——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激励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英雄豪杰,奋发图强,前仆后继,为国为民,建功立业,创造一个个中华历史的奇迹,谱写一曲曲华美绚丽的乐章。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每每想到范仲淹和看到《岳阳楼记》,总是产生一种敬畏和汗颜的原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