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近代史,郭沫若是不得不说的人物:
郭沫若为什么被骂(郭沫若称其为什么)
郭沫若
抛去政治要素,实事求是来讲,一人在多领域内取得极高建树,实属难得。可反观政治方面,郭沫若也有着不朽的功绩,这是历史事实。
当然,郭沫若也是富有争议性的人物,感情问题和定陵问题是不可回避的。而且郭沫若的党籍问题,曾经一度成了最大的舆论争议点,关于他“脱党”和“叛党”问题一度让人捉摸不透。直到1978年去世后,中央经过调查取证才给出了定论。
一、国民党党籍
1926年,北伐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活跃在北伐军中的郭沫若,担任了总司令部行营秘书长(总司令即蒋介石),此时他已有国民党党籍,属于党内左派。
由于他是投笔从戎的文人,因此在担任秘书长期间,他还担任着政治部宣传科科长,但很快他就升迁了。1926年十月,在国军总政治部主任的举荐下,蒋介石任命郭沫若为总政治部副主任,前往江西总司令部主持工作,直归蒋介石手下。
郭沫若才华出众,蒋介石欣赏之余想召为幕僚,但后面发生的事,表明了郭沫若的态度。
1927年3月,郭沫若明确表示反蒋,并于月末在南昌朱德寓所奋笔疾书,写成了著名的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
蒋介石与宋美龄
在檄文中,郭沫若痛斥蒋介石的所作所为,一针见血总结道:
(蒋介石)已经不是我们国民革命军的总司令,蒋介石是流氓地痞、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卖国军阀、所有一切反动派――反革命势力的中心力量了。
对总司令部,郭沫若也进行了批判:
总司令部就是反革命的大本营,就是残杀民众的大屠场。
甚至直言蒋介石是:
一个比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张宗昌等还要凶顽、还要狠毒、还要狡狯的刽子手了。
在檄文最后,郭沫若“反蒋”:
现在,凡是有革命性、有良心、忠于国家、忠于民众的人,只有一条路,便是起来反蒋!反蒋!
文人一支笔,横扫乾坤谁能敌。
最让人称奇的是,这篇反蒋檄文竟于4月9日在《中央日报》上发表了,要知道这是国民党中央机关报,是当时最具权威性的官方报纸。
原本杀气腾腾的檄文,配上国民党最权威的报刊,郭沫若这一套连招打下来,把蒋介石气得不轻。当即下了死命令:缉拿郭沫若。
蒋介石称:郭沫若趋附共产,甘心背叛,请开去党籍,通电严拿归案惩办。
就这样,郭沫若的国民党党籍被开除了,成为了一名政治“在逃犯”。
郭沫若(右一)与茅盾等人在一起
而这一套针对蒋介石的组合拳,也把蒋介石的面具给撕开了,狰狞面孔暴露无遗,革命者的警惕性也大为提高。
随后不久,郭沫若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二个党。
二、共产党党籍
在腥风血雨中,郭沫若以一文人之躯出面反蒋,而且旗帜鲜明,这是十分宝贵的革命气节,是真正的革命所需。
“四一二”政变后,郭沫若秘密前往上海,向周恩来汇报了反对派捣毁党部、屠杀民众的情况,随后前往了南昌。
8月3日,郭沫若到达南昌并参加了南昌起义,被任命为民革主席团成员、总政治部主任,随军南下瑞金的途中,由周恩来、李一氓作为入党介绍人,和贺龙一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也就是说,郭沫若的入党时间是1927年,和贺龙相同。
但就入党问题上,当时还有个被动入党和主动入党的说法,究竟如何已不可考,但从入党的大环境和其入党介绍人的回忆来看,应该是主动且积极的。
李一氓回忆道:在瑞金的时候,周恩来同我商量,要介绍郭沫若入党。究竟是郭沫若提出在先,还是组织上要他入党在先,现在无从说起。我看这不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当时对郭沫若来讲,入党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当时大环境是革命低潮,无畏生死入党是需要勇气和魄力的,郭沫若在当时入党也是事实,但接下来他的行踪和做法,却为日后的“脱党”甚至是“叛党”问题埋下了隐患。
南昌起义,引起了反对派的仇视,围剿行动拉开了序幕。而早就被蒋介石严令通缉的郭沫若,也无处容身。几经辗转,郭沫若去了香港,又秘密回到了被白色恐怖所笼罩的上海。
为了保护革命同志,周恩来安排郭沫若全家去苏联,以待时机好转再行回国,但郭沫若病了,而且是一场大病,究竟如何已不可考,只知是因病误了船期,苏联没去成,1928年2月底被安排去了日本(还有董必武等同志),一去就是十年。
在日本期间的郭沫若
抵达日本后,郭沫若蛰居在日本千叶县,但作为写过讨蒋檄文的人,郭沫若一到日本就被“控制”起来了,他受到了警察和宪兵的双重监视,而且郭沫若被东京警察厅拘押审讯过,即便如此他的民族气节也没有过半分折扣,这或许是难得的文人骨气。
或许是日方监管太严,或许是条件所限,也或许有其他原因,抵达日本的十多年,郭沫若基本上是处于同党组织的失联状态。
他潜心研究起了历史学,而且在研究历史期间,对古文字学也有了研究,再一次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文人,中国古代社会史、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是他在日本期间的主要研究方向,作为马克思主义者,他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开拓了研究历史的新路径,成绩斐然。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大规模进兵东北,面对日本侵略,身处东洋的郭沫若忧心如焚,开始寻求时机准备回国,挚友郁达夫成为了他与祖国搭桥人,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下,郭沫若归国无望。
直到1937年5月,事情迎来了转机。
挚友郁达夫,一日之内连发两信,信中写道:
“今晨因接南京来电,嘱我致书,谓委员长有所借重,乞速归。”
从书写反蒋檄文,大骂蒋介石而被通缉到“委员长有所借重”,郭沫若可谓了运气爆棚,那么为什么蒋介石可以尽释前嫌,召回郭沫若呢?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后,国共关系得以改善,随着国共关系的改善,往日的恩怨也得到了一定的处理和改善,在国共合作和趋势下,经过国民党党内民主人士的努力,蒋介石才取消了对郭沫若的通缉令。
卢沟桥事变后,郭沫若决心回国,他毅然抛下心爱的日本妻子和五个孩子,25日在神户秘密登上加拿大公司的“日本皇后号”邮轮离开日本,三天后回到上海。
郭沫若与家人
郭沫若表示:
“此次别妇抛儿,专程回国,系下绝大决心。盖国势危殆至此,舍全民族一致精诚团结,对敌抗战外,实无他道。沫若为赴国难而来,当为祖国而牺牲。”
几天后,国民党政府登报取消了对郭沫若的通缉令。此后,郭沫若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之中。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为了适应抗战形势的需要,蒋介石决定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下设立政治部,由陈诚任部长,周恩来和第三党的黄琪翔任副部长,并请郭沫若出任负责战时宣传工作的第三厅厅长。
对此,郭沫若却“不想干”:
“在国民党支配下做宣传工作,只能是替反动派卖膏药,帮助欺骗。让我处在自由的地位说话,比加入了不能自主的政府机构,应该更有效力一点。”
周恩来听后劝道:
“有你做第三厅厅长,我才可考虑接受他们的副部长,不然那是毫无意义的。”
林伯渠也从旁劝道:
“这是政权开放的第一次,门虽然还开得很小,我们应该用力去把它挤大些。”
就此,郭沫若接受了安排,出任了三厅厅长。
但此时,郭沫若并没有公布共产党党员身份,而是以“无党派民主人士”的身份,在国统区进行着各项工作。换句话说,除了周恩来等极少数人,没有人知道郭沫若此时的身份。
因此后来出现了争议,焦点是:南昌起义后郭沫若入党,后赴日本十年与党组织没有联系,归国后在国民党政府机关工作,并不是共产党党员,那么“脱党”问题就成立了。
周恩来
之后,关于郭沫若党籍问题一直有疑虑,在不少人认为他是“于革命低估自动脱党”后,紧接着出现了“叛党”争议,这在特殊时期尤为致命。
1966年开始,郭沫若的“叛党帽子”越扣越大,当年秋天大批卫兵集结在其门前,声称要揪出“反动文人”(指郭沫若),毛主席得知消息后明令保护,在周总理的安排下才化险为夷,在后来的作品中,郭沫若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诬我前曾叛党,更复流氓成性,罪恶十分深,领导关心甚,大隐入园林。
诗中“诬我曾叛党”,说的就是郭沫若前往日本那十年,与之后归国担任三厅厅长这一时段,因为前往日本之时,是革命陷入低谷的困难时期,郭沫若离国赴日多少有些让人不快,于是被打成了“临阵脱逃”。
紧接着革命形式恢复,国共合作时期郭沫若归国,担任三厅厅长,就更不容易说清楚了。最重要的是,大众所熟知的郭沫若入党,是在建国后,即1958年。
1958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这样一则报道:
“中央国家机关党组织增添新力量,三百余名优秀分子光荣入党――郭沫若、李四光、李德全、钱学森等同志开始过党的生活。”
这样一来,郭沫若的入党时间就成1958年了,这却成了之前“诬他叛党”的新证据,当时称没有脱党怎么会重新入党,就这样郭沫若的党籍问题争议不断。
除了诬陷他叛党外,当时还有一种说法:即归国后郭沫若成为了周恩来直接领导的特殊党员,不过基层组织生活。但却缺当事人直接证明,周总理后来证明的是郭沫若前往日本是中央决定的,是党派去的,至于他不和组织联系一事,周总理也称之为缺点,而不是政治错误。
显然,叛党是不存在的,至于脱党问题也属于凭空捏造,只是不联系组织成缺点。
建国后郭沫若的党籍问题,主要提出在三个时期,一个是前文所述的卫兵拿人时期,一个是林彪等人发难郭沫若不上井冈山时期,还有就是郭沫若逝世后,其夫人于立群向中央写信请求重新考虑时期。
郭沫若与于立群等人
前两个时期,周总理通过谈话都给解决了,而逝世后则进入了盖棺定论时期。
1978年,于立群致信中央:
“大革命失败后,郭老去了日本,不少人认为郭老自动脱党;1958年报上发表郭老重新入党的消息,举国皆知,误认为这时郭老才是共产党员。事实不是这样的。郭老去日本以前,周恩来同志代表党曾经和郭老谈话,告诉他这是党中央的决定,派他去日本,党籍保留。郭老不是自动脱党。郭老不计较个人的事,所以多少年来,一直不提。我希望党考虑这个问题。”
她请求在悼词中确定郭沫若的真正入党时间,对此邓小平下令进行彻查给历史一个交代,中央责成专人就郭沫若的党籍问题进行调查。
调查员在邓颖超那里得到了线索:1938年郭沫若参加过党的小组会议,周恩来和邓颖超也一起参加了。同时,邓大姐证实,郭沫若和夫人于立群一到武汉,就参加了周恩来领导的党组织生活,而且邓大姐还提供了证据:于立群的入党介绍人,是她和郭沫若。
很快,这一资料在于立群的档案中找到了,入党介绍人一栏中,郭沫若的名字跃然纸上。如果没有恢复党籍,是没有资格做入党介绍人的,事实就此清楚了。
在郭沫若的悼词中,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九二七年参加南昌起义,同年八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晚年的郭沫若
事实上,郭沫若当时不仅没有临阵脱逃,反而极具文人骨气。
在革命低谷期,郭沫若敢于以一篇文章痛斥蒋介石,把蒋介石批判到气急败坏,是需要极大勇气的,不是一般的革命志士敢为之事,毕竟当时蒋介石已经是手握大权的风云人物,可见当时的沫若风骨。
在归国之时,郭沫若表示:沫若为赴国难而来,当为祖国而牺牲。
在担任三厅厅长时,郭沫若手中笔从未停歇,主要活动在两方面,一个是宣传动员抗日,维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另一个则是批评蒋介石。的确,他并没有放弃对蒋介石的批评。
他抨击蒋介石独裁专制,还呼吁坚持团结,反对分裂。鼓动起“民族解放的怒潮”,“唤醒全民趋向最后的决斗!”
郭沫若的言行举止,也深深影响着三厅的工作人员,很多人被革命家的魅力所折服,但蒋介石集团容不得郭沫若的活动,1940年借着政治部改组之机撤销了第三厅,郭沫若被调任部务委员,一下子成了光杆司令。郭沫若不愿意,原三厅跟着郭沫若干的工作人员也不愿意,当然他们换个部门还是可以拿工资工作的,但他们并没有那么做,而是集体辞职表达不满,要与郭沫若共进退。
迫于压力,政治部新设了文化工作委员会,郭沫若再任主任,原三厅的不少朋友、同事都进入了此部门,文化战线得到了保留与发展,而重庆“小延安”也就此诞生了。
当时,国民党进行高压统治,言论管控严格,因此想言论自由、交流探讨,除了八路军办事处外,就只有郭沫若的寓所了,因此其寓所被称之为“重庆小延安”。
也就是说,当时的郭沫若,虽然对外没有公布共产党党员身份,但他的言行举止无疑说一名合格的布尔什维克。
邮票上的郭沫若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