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列夫·托斯斯泰在外出旅行期间,偶遇一位远亲。在与这位远亲的几次长谈后,托尔斯泰萌发了创作一部长篇小说的想法。这部小说就是托尔斯泰的代表作,被称为迄今为止的最伟大的小说之一的《战争与和平》。#我在岛屿读书#?
不过,为写成《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数易其稿,而且未写成的初稿书名并不是《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在初创时期确定的题目是《三个时期》,后来在报纸上发表时是《一八〇五年》的这个题目。
1828年8月28日,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出生于俄国的一个大贵族世家。他的出生地是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一个名叫“雅思纳雅·波良拿”的贵族庄园,这个在俄语中的意思是“明亮的林中空地”的庄园,是他那高贵而古老的双重家庭留给他的一份丰富的遗产。在这里,托尔斯泰为自己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也是在这里写作了大部分的作品,他还在这里度过了自己一生中的大半时光。
赫尔岑(赫尔岑国际艺术学院)
年幼的托尔斯泰在庄园里度过了一个最美好、最纯洁、充满着欢乐与诗意的童年时期。虽然托尔斯泰的母亲在他2岁时去世,但会编故事的母亲还是影响到了年幼的托尔斯泰的往后人生,为他后来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奠定了一些基础。
托尔斯泰9岁时跟随父亲第一次来到莫斯科,这使他第一次了解到面对拿破仑的枪炮仍然英勇不屈的莫斯科的英雄事迹,也使只有9岁的托尔斯泰,在9岁这年面对父亲和祖母接踵去世的刺激时,不得不把眼光看向了更远的未来。
1851年,23岁的托尔斯泰进入高加索军队服役并开始写作,并于次年参加了一场战斗,随即就发表了小说《童年》。托尔斯泰于1855年11月离开军队后回到圣彼得堡,进入了文学界,结识了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等人。
1856年底,托尔斯泰以中尉军衔正式退役,随后于次年年初到法国、瑞士、意大利和德国等地旅游。确切地说,从1959年到1862年间,托尔斯泰几乎中断了写作,但他却在为写出一部伟大的作品做着大量的准备工作。
1860年,32岁的托尔斯泰再次到国外旅游。这次出远门,让托尔斯泰没有想到的是,他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很意外地遇到了一位远亲。这位从西伯利亚流放地被赦免回来的著名十二月党人谢·格·沃尔康斯基,向托尔斯讲述了许多自己的经历和见闻,而同沃尔康斯基的数次长谈,使托尔斯泰随即产生了创作一本关于十二月党人的小说的想法。
从那时开始,托尔斯泰就一直构思着这部长篇小说。他还把自己的构思想法写信告诉了在布鲁塞尔的赫尔岑。不久之后,托尔斯泰就按照自己的构思写出了这部小说的开头。看到这个书稿开头的屠格涅夫,还对此大加赞赏。然而,托尔斯泰只写了前三章就放弃了。
两年后的1863年,已经和比自己小16岁的心爱姑娘“索菲亚·安德烈耶夫娜·别尔斯”结婚成家的托尔斯泰再次拿起笔来,动手写作这部构思了很久,但一直没有完成的小说。这次写作这部小说,托尔斯泰非常用心,只是开头部分就写出了十五种草稿,而最初一份草稿的标题就是《三个时期》。
托尔斯泰就是想写一部关于十二月党人的三部曲,这三部曲按照时间顺序推进,分为1812年、1825年和1856年。然而,所写下第二稿的“从一八〇五年到一八一四年——列·托尔斯泰伯爵的长篇小说(一八〇五年,第一部)”的这个开头,又被他放弃了。
也就是从第二稿开始,托尔斯泰又形成了另外一个新的想法:写一部俄国同拿破仑交战时期的历史小说。这部小说他预计要写几部,就把第一部称为《一八〇五年》。后来,托尔斯泰对写出来的初稿开头仍然不满意,又写了三稿,但他还是放弃了。直到写出了第十五稿时,才形成了读者后来读到的《战争与和平》的开头。
对于这些改动的原因,托尔斯泰做出过这样的解释:十二月党人身上有着典型的俄罗斯性格,他们是真正的英雄。因此这部小说就是为他们而写的。而在1861年后,十二月党人已经成为了历史,只有回到他们的青年时代,才能明白他们是怎么成为英雄的。
所以,《战争与和平》最早于1865年在《俄国导报》上发表一部分时,当时的标题很确切就是《一八〇五年》。
写作《战争与和平》前,托尔斯泰还认真研究了19世纪初的事件,他从追溯拿破仑战争,一步一步地使研究越来越深入,视野越来越开阔,构思也越来越宏大,在故事中所蕴涵的思想也越来越深刻。最终,经过从1864年到1869年的6年辛勤耕耘,《战争与和平》这部前所未有的,被罗曼·罗兰誉为“凌驾于19世纪全部小说之上的鸿篇巨著”诞生了。
创作《战争与和平》这部伟大的作品,托尔斯泰经历了莫大的艰辛,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书名几经反复修改,而开头就被托尔斯泰重写了足足15稿之多,全书经历了8次重大改写和26次的细节修订,最终版的俄文手稿长达5202页。尽管如此,在完成了《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之后,托尔斯泰还是表示,《战争与和平》的结尾似乎可以更加完善。
不过,对于《战争与和平》的批评也因本书的出版发行随之而来。有些作家、批评家指责托尔斯泰陷入了可笑的宿命论,把真实生活中的一切都归结于某种高深莫测的命运中;还有人指责他持有一种无敌的泛斯拉夫主义情绪,盲目地排斥西欧文化;甚至有一些进步贵族也指责他对于农奴的悲惨生活描写过于冷漠等。
然而,批评归批评,但没有人能否认《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史无前例的旷世杰作。
多读几遍《战争与和平》,我们可以发现这部小说最了不起的成就是它的博大精深。
这部以俄国1812年的卫国战争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俄国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刻画了500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一幅幅从沙皇到农民的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画面。
托尔斯泰既写了首都贵族圈子的舞会,也写了乡村农民的困苦生活;
既写了宗教典礼仪式,也写了俗人的爱情;
既写了男人的死亡,也写了女人的分娩;
既写了痛饮的狂热,也写了绞刑的误伤;
《战争与和平》的内容涉到了当时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哲学、伦理、宗教和艺术等各个领域。
在托尔斯泰的笔下,生与死,善与恶,男与妇,爱与恨,青年与老年,富裕与贫穷,坚强与怯懦,进步与衰退,肉体与灵魂,社会与人生……这一切的一切都得到了生动而具体的反映。
托尔斯泰对《战争与和平》投入了全部的爱心,他曾说:
可以看得出,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这部作品中倾注了对祖国、人民和一切美好事物的深挚的爱。
《战争与和平》写得很真实,是高度的真实。多读几遍后,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令人吃惊的问题:在这部洋洋洒洒数十万字的小说中,竟然没有一位贯串全书的主人公。如果非得要在书中找出一个贯串全书的主人公,那这个主人公就是俄罗斯和俄罗斯人民。
不过,尽管我们对此茫然不解,但这正是一种高度真实的表现。现实生活中,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主人公、救世主和大智大仁大勇的超我。
《战争与和平》问世以来,世界各国就对这部旷世杰作进行着不断深入的研究和解读。几乎全世界所有的主要语种都有《战争与平》的译本,而英文里甚至专六用了一个“托尔斯泰模仿”的词语,来形容之后的作家们前赴后继地对他的模仿和致敬。而在我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托尔斯泰有了汉语译本。
美国作家阿达姆评价《战争与和平》说,“我们反复阅读这本书,就会意识到一部一般的好书与一部伟大的作品之间的无法计量的鸿沟。”
事实正是如此,不信的话,您就反复把这部小说读几遍试试看吧!
---更多精彩,请关注@尔文畅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