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世与酒
李白字什么(李白字什么号什么)
李白,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其父李客,相传为唐高祖之嫡系,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太子李建成、弟弟李元吉,为永绝后患,李世民连亲近太子的亲王一律斩除,李客之父(亲王)怕遭玄武门政变的株连,带领全家逃离西安,沿丝绸之路一路西行,来到了今天的两亚碎叶河上的碎叶,从此定居下来,靠手头祖上积下的一些金银细软为本,经营骆驼商队生意,家业逐渐作大。
塞外碎叶河畔有个条知府,是西域胡地的重镇,客商来往的必经之地,这里车水马龙,客商来往,李白生于胡地,长于胡,其母其舅、外公外婆均为胡人,自小便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潜移默化中造就了他豪爽的性格。从小便与酒结下了渊源。
二、酒中诗仙
“酒”在中国文化中不是一种简单的饮食,而是一个饱含丰富文化意蕴的文化现象。酒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部落,他们从采集的野果储存后发霉尝到了酒味,酿酒文化从此开始。从夏朝酒文化盛行,到商人善饮酒,周代大力倡导“酒礼”与“酒德”,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论语》:“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诗经?豳风?七月》:“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诗经?小雅?吉日》:“以御宾客,且以酌醴。”)记载,我们可以看出,酒不是一种简单的饮食,而是一种文化。
酒文化继续延续,到了秦汉时期出现了“酒政文化”,三国时期酒风极盛,劝酒之风颇盛,喝酒手段激烈,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曲水流觞”的习俗,把酒道向前推进了一步。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道:“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饮酒成为了雅趣,酒与情,酒与诗接下了不解之缘。
酒文化继续丰富,到了唐宋时期酒与文人墨客大结缘,出现了辉煌的“酒章文化”。李白饮酒解愁,苏轼饮酒赋文。酒与诗词、酒与音乐、酒与书法、酒与美术、酒与绘画等,相融相兴。到了明清两代,饮酒特别讲究“陈”“酒”以陈者为上,愈陈愈妙。纵观中国酒文化的发展,古往今来不少人在觥筹交错、悲欢歌啸之余要冷静思考,这就不足为奇了。
现在,翻开李白的诗作,写酒的真是不胜枚举。
豪放之饮
李白的饮酒诗,大多豪放不羁,才思俊逸,充满着浪漫色彩与自由主义精神,最著名的当属《将进酒》了: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全诗大气磅礴、酣畅淋漓,即使不会喝酒的人,读之也都有想一醉方休的感觉。
风雅之饮
春暖花开,皓月当空,一个人,一壶酒,有花相伴,有月相伴。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他的影子,拉了过来,连他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李白性情之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
浪漫之饮
李白曾闲居深山,有山中隐士登门拜会。诗人在山野之间,酒香、花香自然和谐。相谈甚欢。于是“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可是李白的酒量似乎不如人家,一杯接一杯就喝大了,诗人尽管颓然醉倒,却酒醉心明,依然不忘招呼朋友。“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李白喝了酒显出真性情,立马就变成一位超凡脱俗的狂士,随心所欲、恣情纵饮,不拘礼节、自由自在。活脱脱地展现出一个飘逸非凡的诗仙。美酒尽兴了,心情也畅快了,李白挥笔写下这首诗,似乎还融进了一些酒香。
这首诗意气飞扬,好像有一种不可羁绊之势,将诗人心中的快意表达得酣畅淋漓。
惆怅之饮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是李白在宣城与李云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创作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诗句。
作为送别为题的诗,却不写叙别,不写楼。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抽刀断水”这个细节却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而举杯欲消愁却愁上加愁。表现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而产生的急遽变化的感情。
三、命运与酒
有人恨酒,因为它误人,误事,谓之为“穿肠毒药”。有人爱酒,嗜酒如命,如“短褐穿结,等瓢屡空”的陶渊明,李白六岁即与酒结缘,到六十一岁登仙,五十多年的诗酒陪伴身边。诗酒是他的生命,是他的全部。
以酒会友
开元十三年,二十五岁的李白告别了家乡,告别父老,告别亲人,开始了他一生的游历生涯,出成都,踏遍峨眉,顺长江而来到了江陵。
悦来客栈,一首《早发白帝城》,一首平白如话却落笔不凡的《春晓》,一壶老酒,两颗真挚的心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从此孟浩然成了李白生命中一个重要人物。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首《送孟浩然之广陵》可见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比黄鹤楼上的酒更浓,比长江的水更长。
酒与命运
天宝元年,李白四十二岁,在朋友吴筠的推荐下,被玄宗征召入京。初到长安的李白,受到玄宗的礼遇,”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问于国政,潜草沼浩,人无知者“(李阳冰《草堂集序》)。
阳春三月,牡丹盛开,玄宗和贵妃赏花御花园。令乐宫李龟年谱曲助兴,龟年却苦于无新辞,于是命他去召李白进宫填词。李龟年寻遍长安城,终于在一家胡人开的酒店里找到了喝得烂醉如泥的李白,被架到沉香亭的李白醉的瘫软在椅子上,玄宗不但不怪,还亲自用御帕沾冷水为他拭脸,这让红极一时,权倾朝野的高力士妒火中烧,桀骜不逊的李白看在眼里,命高力士为其脱鞋,玄宗大笑应允。如此屈辱,高力士怀恨在心,种下了后来牢狱之祸的根源。
于是,诽谤,谗言,冷遇接踵而来。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沉痛、愤慨地离开了长安……因酒生祸,从此以后李白又过上了流浪的生涯。天宝十五年,又因”李磷事件“在浔阳下狱。五十七岁的李白被流放夜郎。后遇特赦避乱(安史之乱)当涂(安徽)堂叔李阳冰家,再次过上了诗酒生活。可连年流浪,心情的压抑,再加上整日都烂醉……此时的李白已是贫病交加。
宝应元年(762)的一天夜晚,拖着重病的身子,带着一生不得志的郁闷心情,提起一坛老酒,边走边喝,摇摇晃晃来到了采石江边,带醉漫吟着: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步步走到江心……一代诗坛奇才陨落了。
李白的死有三种说法,有人说是病死;有人说是去采石江赏月,酒醉后去水中揽月,不慎跌入江水中……
李白的一生,半世漂泊流浪,中年以后几乎日日都烂醉如泥。让他喝掉的酒不下千万坛。酒让他写出了千百篇浪漫,洒脱,豪气冲天的诗篇,成就了他诗仙的美名,成为中国诗史上一朵绚丽的奇葩。世界诗坛上一颗永远熠熠生辉的璀璨明星。酒也让他一生不得志,半世潦倒,遭人白眼。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手握酒坛。
李白的一生与酒有不解之缘。
文字整理|枸杞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