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君子可欺以其方(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君子可欺以其方(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君子可欺以其方(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原文】14.31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译文】孔子说:“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也不猜测别人不诚实,然而能事先觉察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这就是贤人了。”君子可欺以其方(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朱熹《论语集注》:“逆,未至而迎之也。亿

【原文】14.31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译文】孔子说:“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也不猜测别人不诚实,然而能事先觉察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这就是贤人了。”

君子可欺以其方(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君子可欺以其方(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朱熹《论语集注》:“逆,未至而迎之也。亿,未见而意之也。诈,谓人欺己。不信,谓人疑己。抑,反语辞。言虽不逆不亿,而于人之情伪,自然先觉,乃为贤也。”朱子还引用杨氏曰:“君子一于诚而已,然未有诚而不明者。故虽不逆诈、不亿不信,而常先觉也。若夫不逆不亿而卒为小人所罔焉,斯亦不足观也已。”

有异议的时候一般朱子的注释就是主流。朱子把“逆”解为“迎”,预先猜测。把“亿”解为“意”,同“臆”,未见而猜测。“不信”的意思是别人怀疑自己。“抑”是反问语气词,朱子说: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不猜测别人不诚信,然而能事先觉察别人的欺诈和不诚信,“这就是贤人了吗?”接着看朱子的注释:“自然先觉,乃为贤也。”是肯定语气。就是说,朱子又认为“这就是贤人啊!”就朱子的注释就搞出了两个相反的结论。目前学界普遍接受的观点是肯定的意思,即便同意朱子的反问句,也理解成“这样可以称得上是贤人了吧!”也是肯定了能做到前述行为的人就可以称得上是贤能之士。

如何做个贤人?

《论语》里孔子一直在不厌其烦地交到我们如何做人,很多时候都说得非常的详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所以我们说《论语》就是修行君子的操作手册。本章孔子又在教我们如何去做一个贤者。孔子说,对人不预设观点,不要先去揣测别人会欺诈我,也不凭空猜测别人会不诚信。然而,当对方稍有欺诈之意,稍微表现出不诚信的时候,马上就能轻易察觉到,并不会被对方所骗。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贤者吧!能修炼到这种火候的人也太厉害了!既高深莫测,又清澈简单!《中庸》说“至诚无息,无息则久。”“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无息,是不停息,没有间断,不去揣测别人对我诚不诚,自己永远都是至诚待人,所以至诚者博厚,厚德载物;至诚者悠远,走得长远;至诚者高明,谁也骗不了他,你起心动念都在他的意料之中。他深刻理解什么是诚信,谁也骗不了!真正至诚的人,你稍有不诚,他就能觉察出来。千里马行千里靠的不是力气,而是品德,是正确地做事。

如何跟小人打交道呢?

《雍也》篇里,宰我问孔子: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以仁的名义设计陷害他,他也会甘愿上当去干这件事吗?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离去,不可以被构陷;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宰我这就是“逆诈”,就是预先怀疑别人行诈。君子不需要预设观点,发现对方设陷阱陷害,我们可以从容离开,干嘛要被他骗呢?《孟子·万章上》里也有“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的说法。君子时时刻刻都在老老实实修行,而小人习惯于随口说话,甚至坑蒙拐骗。与小人打交道是困难的,因为你根本不明白他的意图,搞不懂他的虚实。“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子路》)小人没有原则,所以,孔子说你堤防也不一定有用,还不如不去假设前提,练好自己的内功,做个“先觉者”,不被对方所骗,看他怎么说怎么做,我们再决定如何对待他。否则,我们为了防止自己上当受骗就总以一种怀疑的心态去做事做人,反而会把生活过得非常复杂和辛苦。这就是“不逆诈”。

小人当然会不诚实,他也未必时时处处都是不诚实的。“不亿不信”就是不要主观臆断别人不诚实。他对我们诚实我们就报以诚实,他对我们不诚实,我们离开,不跟他打交道就好了。如果我们总在假设对方是可能不诚实的,那我们就觉得所有人都是坏人,所有人都不诚实,就完全没有办法与人打交道了。

“先觉者”才是贤的前提

禅宗有一段公案:有人问一位得道高僧:“要想明心见性该如何参悟?我参了很多年,为什么总不能开悟呢?”高僧对他说道:“见过猫捉老鼠吗?猫捉老鼠是怎样的情形呢?”这个人答不上来。高僧告诉他猫捉老鼠的时候“首尾皆顺,六根皆向,引而不发,跃如也。”猫的头和尾在一条线上,眼睛注视着鼠洞,耳朵竖立,前爪、后爪,浑身上下所有的器官都处于一种蓄势待发的状态,只要老鼠一出洞马上擒拿到位,所求无不获者。这就是“先觉者”的状态。你修养到位,身心俱佳,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碰到“逆诈”和“不信”的小人,立马就“觉”了,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推理,是一种自然反应而得出的结论,很多时候甚至就会一种非常准确的直觉。成为“先觉者”的前提是学习,是修行君子,修养仁德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对周围发生的一切,哪怕是微细的变化都能明察秋毫,有很强的见微知著的能力,可以坦坦荡荡地面对人生,这就是“贤者”的境界。

另一种解读

换一种断句和标点方式:“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也就是说“炸”、“不信”并不是“逆”和“不亿”的宾语,而是并列关系,不逆、不诈并列;不亿、不信并列。“是贤乎”后面的标点标为“?”——是贤乎?“逆”和“亿”意思相近,都有猜测、揣度的意思,为了避免重复,“不逆”解释成“不背叛”;“不亿”解释成“不臆断”,不猜测;“不信”解释成不相信、怀疑。“抑亦”,疑问语气助词;“觉”,察觉、警醒、警惕;“贤”,善、良、厚道。连起来解释就是:不背叛、不欺诈,不猜忌、不相信(他人)。这么着,就像个先觉者似的,随时都警惕着别人,这还能算是个贤人么?孔子的意思不是肯定,而是疑问,是说这样做并非贤者的行为。

道客村曰:

不疑他人存诈心,不猜别人不诚信。

君子可逝不可陷,抑亦先觉是贤能。

上一篇: 钱学森回来了(钱学森回国说了一句什么话)
下一篇: 客家民居(客家民居的特点是什么)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