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夸父追日的神话故事完整版(夸父追日的神话故事简介)

夸父追日的神话故事完整版(夸父追日的神话故事简介)

夸父追日的神话故事完整版(夸父追日的神话故事简介)先夏历史孔森/#先夏历史研究与评论##天下之中##夏商周#但我要说,持这种看法的人,其实是不懂神话,不懂得神话是远古人类的一种所谓"诗性的智慧",通过对某种现实的变形、夸张或错位,赋予现实以象征的意象,从而曲折地反映远古先民的生存状态和意愿。夸父追日的神话故事完整版(夸父追日的神话故事简介)所以后来的人们明知神话故事

先夏历史孔森/#先夏历史研究与评论##天下之中##夏商周#

但我要说,持这种看法的人,其实是不懂神话,不懂得神话是远古人类的一种所谓"诗性的智慧",通过对某种现实的变形、夸张或错位,赋予现实以象征的意象,从而曲折地反映远古先民的生存状态和意愿。

夸父追日的神话故事完整版(夸父追日的神话故事简介)

夸父追日的神话故事完整版(夸父追日的神话故事简介)

所以后来的人们明知神话故事不是真的现实,却还是对其中的人物报以强烈的感动和热爱。能够褒有这种感动和热爱的人,我以为都是些较有"诗性"的人,较为真诚、执着的人,因为他们并不太看重现实的功利。

所以,我以为对象夸父以及刑天、精卫、愚公、女娲等诸位神话英雄的态度,往往成为现实生活中,"现实型"和"理想型"两种生活态度的分水岭。

难道真有这样一个浪漫到"狂妄"的人吗?

夸父为什么要去追太阳呢?

故事的原型究竟是怎样的呢?

夸父追日的故事在《山海经》里主要有两条记载: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渇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仗,化为邓林。"《海外北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大荒北经》)

另有一则,不涉及追日,只涉及夸父:

"大荒在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大荒东经)

在夸父的两个基本问题上,这三则经文有明显的差异:

1、"追日"问题。2、死因问题。

在《海外北经》中,夸父因"与日逐走"、"入日","道渴而死"。

在《大荒北经》中,夸父""逐日"变成"追日景;"道渴而死",成了"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

到《大荒东经》里,没提追日问题,只说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

这说明,在《海外北经》中,夸父追日纯粹是一则神话,因为"与日逐走"、"入日"都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据图为文的画面上只是画了一个人和一个太阳,作者借助夸张的想象,创作出这样一则寓意深厚的神话故事。

到了《大荒北经》中,就变得现实了。"逐日"不可能,"追日景"却是可以的,而且是必要的。"日景"即"影","追日景"就是"追日影"。追日影做什么?记录太阳运行(当然,实质上是地球运行,但古人还远远不知道,只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的轨迹,研究四时变化规律。这就是天文历法研究,也就是中国古代的所谓"立表测影计时"。

看来夸父是一个优秀的远古天文历法研究者,他不辞辛劳从早到晚观测记录日影的长短、角度变化,从早起太阳一出来,西边地上便出现一个模糊而长长的影子,接着这个影子就慢慢向北边偏转,同时变得越来越短,直到中午这个影子达到正北方向,也变得最短,这就是"逮之于禺谷"(日近中午为禺),工作可以暂时告一段落。

稍事休息,影子便又开始变长,同时向东偏转,直到太阳落山时影子又变得最长最模糊,躺在东边的地面上。到此为止,便完成了一天的测影任务。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这个日影都在细微地变化,根据这些变化从而测算出一年、一月的天数,一日的十二个时辰,春、夏、秋、冬四时变化的规律……这是何等精细而繁琐的工作!

夸父的这项重大科研工作应该是炎帝亲自布置的,因为他的叔父壹鸣就是干这个的,他们都是炎帝的后裔。

"后土生信,信生夸父"(见上文),"后土生壹鸣,壹鸣生十有二"(见《海内经》)。

袁珂案:"古神话当谓壹鸣生十二岁或生一岁之十二月,《大荒西经》云:‘稷(后土)下地是生壹,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即此壹鸣盖时间之神也。"

这种测日影的工作虽然辛苦,却也不会因而干渴难忍甚至渇死,但《大荒北经》为何仍沿用《海外北经》里"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的神话笔法?是为了保留《海外北经》的神话效果吗?

我想,不是的,而是为了下一句:"未至,死于此。"告诉读者应龙"又杀夸父"的具体地点是在距"大泽"不远的地方。

应龙是奉天帝命来帮助黄帝打蚩尤的,为何把夸父也给杀了?炎、黄两大部族不是联手对付蚩尤的吗?从上一篇短文就该知道,蚩尤一死,炎、黄两大部族就开战了。

夸父应是炎帝部族的后起之秀,一个重要族群的酋长(这个酋长身份在《海外北经》里有很多描写,上文所引《大荒北经》里"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就是,"珥两黄蛇"是戴两个黄玉耳环,"把两黄蛇"是戴两只黄玉手镯)。应龙当是奉黄帝之命乘机劫杀了他。

但应龙杀夸父与"夸父追日"有何关系呢?

让我们一起重读上一篇里关于黄帝战蚩尤的记载:

《大荒北经》:"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向。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蚩尤被杀,应龙、女魃完成了任务,但却回不到天上了。女魃居住的地方不下雨,黄帝就把她安置在赤水以北,但她总是偷跑出来,所到之处就出现旱灾,故称其"旱魃",被描写为"女,秃无发,所居之处,天不下雨"的女妖。

因而,求"所欲逐之者",年轻、能跑的驰名巫师夸父自然当属首选,他也觉得责无旁贷,便挺身而出,担当起驱赶旱魃的重任。这样,前面秃头旱魃在逃后面长腿夸父在追的画面,就被《山海经》据图为文的作者们阐释成了"夸父追日”。

也有研究者认为,"日"即"鸟"就像在《海外西经》里女丑身边的"日"一样,夸父带领他的部落随鸟北迁(随鸟迁徙可以找到水草丰茂的适宜人居之地),也同样会被据图为文的作者们解释成"夸父追日"。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在距北方大泽不远的地方,夸父被应龙劫杀了。

这是黄帝精心策划好的。不然,女魃就女魃吧,干嘛又叫"黄帝女魃"呢?由此可见,黄帝这个人可够鬼了。

"弃其杖,化为邓林。""杖",不是手杖,更不是武器;而是"追日"的法器。

夸父去了,身后留下一片桃林。

那里,桃花正在盛开。

上一篇: 王宝钏和薛平贵(王宝钏和薛平贵的故事)
下一篇: 尺有所短的下一句(尺有所短的下一句是啥)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