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王化贞对保卫辽西主张不战必不可少不过辽河必不可战(王化贞和熊廷弼)

王化贞对保卫辽西主张不战必不可少不过辽河必不可战(王化贞和熊廷弼)

王化贞对保卫辽西主张不战必不可少不过辽河必不可战(王化贞和熊廷弼)明朝虽然没有秦朝的霸气、汉朝的强悍、唐朝的强盛,但是明朝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不以和亲来维持周边安定的朝代,君王守社稷,将领战沙场,直到明朝末年,还有层出不穷的将军征战四方,守一方安宁。我们记住了熊廷弼巡按辽东、阻击努尔哈赤的不屈;袁崇焕千里奔袭、救明朝于水火的奇迹。王化贞对保卫辽西主张不战必不可少不过辽河必不可战(王化贞和熊廷弼)但

明朝虽然没有秦朝的霸气、汉朝的强悍、唐朝的强盛,但是明朝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不以和亲来维持周边安定的朝代,君王守社稷,将领战沙场,直到明朝末年,还有层出不穷的将军征战四方,守一方安宁。

我们记住了熊廷弼巡按辽东、阻击努尔哈赤的不屈;袁崇焕千里奔袭、救明朝于水火的奇迹。

王化贞对保卫辽西主张不战必不可少不过辽河必不可战(王化贞和熊廷弼)

王化贞对保卫辽西主张不战必不可少不过辽河必不可战(王化贞和熊廷弼)

但明朝还有这样一位将军,抵御清军攻城,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八个侄孙战死,全家百余人遇难,城破时自刎而亡。

临死前高喊:“只要孙氏还有一人在,就必灭清朝”。

就是明末著名爱国将领孙承宗。

历史给他的定位是:唯一可以挽救明朝的人。

这评价不可谓不高,只可惜天道难违,终究还是难敌崇祯帝昏招迭出,壮烈殉国。

孙承宗雕塑

孙承宗是保定高阳人,他声音深厚,长相奇伟,那像钢刺一样的胡须都能把墙壁戳出一个洞来,这粗旷的长相没想到会是一个教书育人的老师。

大同是明朝的边境重镇,在这里教书的日子,孙承宗对军旅生涯产生了兴趣,对边关防务和边关军务有所了解。

在东宫事件中,孙承宗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平息了风波,受到了重用,1620年朱由校即位,作为帝师的孙承宗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背靠大树好乘凉,搭上了皇帝这条线,孙承宗的升迁之路就变得平步青云,1621年,被朱由校提拔为少詹事,为四品官衔。

后金先后攻克了沈阳、辽阳,袁应景选择了自杀而非反抗,辽东军务告急,明熹宗如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如何是好。很多大臣都推荐了孙承宗总领辽东事务,朱由校并没有表态,书生上战场并不是不可以,只是此时的辽东,输不得。

孙承宗明白自己靠着关系上位,始终难于服众,难免有人在背后使坏,朱由校并没有让孙承宗主管辽东事务,而是再度把他提拔为礼部右侍郎,面对群臣的再次提议,朱由校选择了无视。

清军逼近广宁,王化贞弃城而逃,兵部尚书张鹤鸣害怕获罪,选择了躺平,不做就不错嘛,前线的战事一刻也缓不得,朱由校没有办法,他想不出适合的人选,在朝中大臣不怀好意的推荐下,天启皇帝任命孙承宗为兵部尚书,总领辽东事务。

朱由校与太后

新官上任三把火,坐上兵部尚书的位置,孙承宗上书安抚西部、救济辽阳的难民、检查京师部队、增设永平大帅、修筑蓟镇的道路、开辟京东地区的屯田等对策,天启皇帝都一一采纳。

明末的朝政早已腐败,天启皇帝又醉心于木工而荒废朝政,各位官员都只想安稳地渡过,并不想出生入死地打打杀杀,也不想自己坐稳的位置发生变动,面对孙承宪的变革,加上他严惩了一批不做为的官员,很多人开始记恨于他。

此时的袁崇焕还是小弟,到山海关巡视边防时,孙承宪与袁崇焕相见了,他们俩很多意见都不谋而合,袁崇焕深得孙承宪的信任。他严于军纪,整顿边防,加快武器的铸造,使辽东地区渐渐趋于安稳。

朱由校喜欢巡察边防,这是明朝皇帝的一个传统,每一个上位者对边防都很重视,这个时候,太监魏忠贤得到了重用,魏忠贤本是浪迹江湖一混子,但是他有一颗不安份的心,看到孙承宗深得皇帝重用,就通过关系找到他,想要投靠其麾下,夏虫不可语冰,混混出身的魏忠贤怎么入得了孙承宗的法眼,他拒绝了魏忠贤。

1624年,魏忠贤代替皇帝巡视辽东,怀恨在心的魏忠贤根本没心情视察,回去后直接弹劾孙承宗,在朱由校面前说了很多坏话,但是他低估了“帝师”这二个字的份量,朱由校对于魏忠贤的投诉并未放在心上,甚至把这些话都和孙承宗说了,直接向他了解边防的详细情况。

东厂扛把子魏忠贤

看着朝堂奸臣当道,孙承宗知道,这次皇帝没有找自己的麻烦,如果魏忠贤以后常在皇帝耳旁吹邪风,慢慢的朱由校对自己的信任也会动摇。更不知道有多少的忠臣良将会冤死于其领导的于东厂手中。于是,以“清君侧”之名,孙承宗准备对魏忠贤动手。

孙承宗从辽东带领1000名关宁铁骑精锐,直奔京城而来,无旨带兵进京,行同谋逆,这在任何朝代都是不允许的,也没有人这么操作过。但此时的孙承宗也管不了那么多了,老子在外拼死拼活,你们在家不助一臂之力不说,还拿刀子在背后捅,这让他无法忍受。

东厂耳目众多,魏忠贤提前得到消息,他跑到朱由校面前哭诉,他知道此时的孙承宗,并不是自己能对抗的,虽然自己替皇上办了很多事,如果自己真被杀了,就算白死了,朱由校并不会替自己出头。

魏忠贤来到皇帝面前,跪下不停地哭诉,祈求皇帝的庇护。朱由校一时心软,救了魏忠贤一命,颁下圣旨让孙承宗回辽东戍守,命人拿着圣旨等在城门外,孙承宗带人来到后接到圣旨,不得不遵旨回到辽东,如果此时还要抗旨进皇宫那就真的是造反了。

1625年,在魏忠贤联和朝中大臣不断的弹劾举报下,朱由校开始收紧了辽东边防开支,削减军队,孙承宗也知道皇帝的意图,于是请职归家。

只要皇帝头脑正常不出昏招,此时的明朝,能打仗的将军还是很多的,熊廷弼、孙承宗、祖太寿、袁崇焕、满桂、侯世?等,开疆拓开可能力有不逮,但是固守江山还是绰绰有余。

朱由校同意了孙承宗的请求,让他归乡养老去了,临危受命,坐镇辽东4年,铸就辽东一带坚固防线,在奸臣迫害下只能告老还乡,也算朱由校对他并没有太残忍。

孙承宗

1628年,朱由校病逝,崇祯帝朱由检即位,虽然除去了魏忠贤,但是朝堂上的奸臣却更多了,以前有魏忠贤,其它人不敢冒出头,如今他们终于开始掌握话语权了。

他们群起上书奏请崇祯帝处理孙承宗,以前被他打压太久了,现在朱由校去世,正好可以出一口恶气,连辞官归乡的一个老人都不准备放过。

1629年,清军见孙承宗告老还乡后,开始大举进攻,从大安口直取遵化,快要逼近都城,那些一直以来弹劾陷害孙承宗的大臣,出于无奈向崇祯帝建议,招回启用孙承宗。清军领袖从努尔哈赤变成了皇太极,而已年逾六旬的孙承宗不得不再次披挂上阵。

官复原职的孙承宗,他肯定了袁崇焕、满桂、侯世?的防守策略,并亲自督防京城防务。他犒劳三军,整顿军务,笼络军心,极大地鼓舞了三军士气。

也是明朝气数将尽,崇祯虽有强国之梦,却无兴国之能,那些奸臣知道,有孙承宗在京城,他们就过得很是难受,在朝堂之上束手束脚,于是向崇祯建议,调孙承宗去守通州,袁崇焕守卫京城。

崇祯帝做梦都没有想到,清军会绕过通州直接向京城进攻,孙承宗马上派刘国柱、尤岱二人趁势收得了马兰、三屯二城,并火速驰援京城。

打赢了京城保卫战的袁崇焕,却战不胜奸臣丑恶的嘴脸,他最终被下狱,1631年,清军占领了遵化、永平、迁安,又分兵多路,朝中大臣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孙承宗的身上,这个将近七旬的老人,不得已再次归乡。

罢官后的孙承宗,朝廷召唤了很多次,让他再度出山,崇祯帝来了多道圣旨,他都以年事已高推辞了,不是他不想报国,年近7旬的他确实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1638年,清军进攻高阳城,这是孙承宗的家乡,76岁的他带领全城军民,誓死守城,终于寡不敌众,高阳城被清军攻破。他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八个侄孙战死,孙家百余人遇难,在临死前,他高呼:只要孙氏还有一人在就必灭清朝!

孙中山先生

就像冥冥中只有天注定一样,当年孙承宗的临终遗言,就像是一个诅咒,在300年后终于应验。

晚期的清朝朝政腐败不堪,由于乾隆的闭关锁国,逆着历史发展而行,在他死后的100多年里,万里而来的西方国家随便在海岸线上架上几尊大炮,就轰开了他封闭了100多年的国门,一时间,华夏大地惨遭蹂躏,清朝在火枪大炮的威慑下,早就吓破了胆,忙不迭的割土赔款,苟延残喘的生存着。

全国各地民不聊生,硝烟四起,各地反抗武装层出不穷,为了推翻清朝的腐败统治,仁人志士们在摸索着一条不同的道路。孙中山先生在1894创立了兴中会,在1905年创建了中国同盟会,为了新中国的发展,寻求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战友。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废除清朝的专制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孙中山担任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承宗雕像

孙承宗投笔从戎,以宰相之位镇守边疆,他就像一个救火队员一样,在晚明这艘破船上缝缝补补。他以帝师的身份,成为了朝中和奸臣们硬杠的势力,他舍了自身,威震朝堂,平衡朝中势力,才有了明朝晚期的苟延残喘。

《明史》中有一段话:谁也不能挽救明朝的灭亡,但是孙承宗例外。

历史给予了孙承宗高度的肯定,纵观他的一生,确实也当之无愧,最后全家百余口壮烈殉国,可谓碧血横塞,浩气贯天。

崇祯帝在做着他的强国梦,对孙承宗的去世仅仅感到悲伤而已,并没有什么抚恤,在孙承宗去世后的第六年,明朝走到了尽头,清军入主故宫。

沧海桑田,历史变迁,现在的高阳几乎没有留下任何与孙承宗有关的遗迹,就连他仅存的一块墓碑在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都难觅踪迹,彰显千秋大义的爱国英雄,身后连葬身之墓都无法保全,让人不胜唏嘘。

参考资料:《明史》

推荐阅读:

他18岁登基为帝,为明朝续命160年

诸葛亮3次昏招断送了蜀国未来,他是三国时代最不会用人的统帅

@一袭青衣惹星辰

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的历史故事,人文趣事!

上一篇: 太阳中心说(太阳中心说是谁提出的)
下一篇: 欧阳娜娜父母(欧阳娜娜父母爱情)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