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前一两天是寒食节。唐代以来寒食节禁止动烟火,要吃冷食。并以祭奠祖先亡灵以及郊游,扫墓活动相结合,逐步与紧密相连的清明节融会为一个节日了。
寒食节起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大夫介子推的故事。介子推在晋重耳流亡时曾“割股奉君”。后来重耳复国,论功赏赐功臣时,疏漏了介子推。为此介子推携母隐避于绵山。晋文公亲访绵山,介不与相见,文公命人放火烧山,逼介逃出,然介宁死不出,与母一块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晋文公追悔莫及,为纪念介子推下令从其被焚之日起禁火三天,成为今日之“寒食节”。
在唐代人们就对寒食节相当重视了。为此,唐代的大诗人们给寒食节留下了不少佳句。比如:唐.韩翃《寒食/寒食日即事》
寒食节为了纪念谁(寒食节为了纪念谁而设立)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王侯家。
唐.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乌啼鹊噪昏桥木,
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
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楊树,
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
萧萧暮雨人归去。
唐.韩偓《夜深/寒食夜》
恻恻轻寒翦翦风,
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
楼阁朦胧烟雨中。
襄汾县赵康镇北赵村有汾阴洞庙会,传说是纪念介子推的。也有学者认为现在的汾阳岭即古时的绵上。光绪版《太平县志》曰:“寒食、封墓、具酒馔纸钱以祭”。襄陵县亦禁火三日,说明很早以前,清明寒食就是祭祀祖先的节日。
当地村人祭祀是在清明的前两天称连三天,也有连五天者。三日或五日内无论仕农工商,还是远在天涯的游子,只要有条件必返乡祭祖。如死者于年底没有过百日,只能待来年上坟祭祀;已过百日的新坟,孝子全家戴孝,可早于连三日或连五日择日进行祭祀。一般上坟祭祀主要带香烛,酒、菜、表、冥钱之类,近年来兴起放鞭炮,在坟前摆献馍馔、菜馔、水酒,焚香烧化纸箔,添土压纸。或当日早、午在祖先牌位前献四菜奉祀。
清明日落日前,家庭主妇送纸冥钱于大道上,让死者拿钱去新绛县古堆村去赶会享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