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有些人的印象中朝鲜半岛似乎总是成为日本侵犯中国的跳板。1894年日本海军就是在朝鲜牙山湾口丰岛西南海域袭击中国海军舰船引发了甲午中日战争。1910年8月22日签订的《日韩合并条约》使日本得以在朝鲜半岛建立起长达36年的殖民统治。其实日本对朝鲜半岛的侵略还可以追溯到更早以前:16世纪丰臣秀吉刚统一日本后就发动了对朝鲜半岛的侵略战争。这直接引发了身为朝鲜宗主国的中国明王朝出兵援朝抗日。
明朝存在多少年(清朝存在多少年)
这一事件在中国历史上称为“万历朝鲜战争”,在日本历史上称为“文禄庆长之役”,在如今的朝鲜、韩国则称之为“壬辰倭乱”或“壬辰卫国战争”。丰臣秀吉侵朝战争爆发两个月后日军就攻陷了汉城、开城、平壤等朝鲜几乎所有主要城市,以致于朝鲜国王不得不逃到靠近中国边境的义州一带避难。当时朝鲜全部领土只剩下平安道和义州两地未曾沦陷。如果不是宗主国明朝及时出手救援,那么仅存的这两地守不守得住恐怕也是问题。
朝鲜为什么会在这场战争中败得如此之惨呢?1910年朝鲜会沦为日本殖民地并不奇怪。毕竟这时的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已逐渐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而朝鲜仍处于一个饱受封闭的旧式王朝统治之下。这样两个国家的军事实力、生产能力都有着明显的差距。可16世纪的朝鲜和日本并不存在这样的落差啊。丰臣秀吉入侵朝鲜是在公元1592年:这一年朝鲜的人口约为1192万,而同一时期日本的人口约为1227万。
按说在人口相当的情况下双方的兵力不会有太大差距。这时的朝鲜与日本也不存在明治维新后国家制度、生产效率层面的绝对差异。总的来说16世纪的朝鲜与日本在人口、军力、财力等各方面大体上是旗鼓相当的。事实上当朝鲜的求援消息传到北京时明朝官员普遍觉得难以置信。当时明朝官员普遍以为朝鲜即使抵挡不住日本也不至于败得那么快啊。谁也没预料到战争一开打就呈现出明显的一边倒局面。
朝鲜在人口、军力、财力与日本大体相当的情况下为什么完全打不过日本呢?这首先是因为双方的国家意愿诉求不同。日本这个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的岛国土地贫瘠、资源匮乏、多火山地震。在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日本人很早就形成了大陆情结。位于日本列岛和亚洲大陆之间的朝鲜半岛也就被日本视为是向亚洲大陆扩张的跳板。朝鲜半岛尽管三面环海,但本质上仍是一个大陆型国家。
朝鲜的地质远较日本更为稳定,因此朝鲜的自然灾害也少于日本。朝鲜在国家意识形态上奉行中国传入的儒家思想。朝鲜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使其形成了类似于中国的内向型社会形态。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朝鲜的国家诉求是尽可能通过内部治理实现国泰民安,而不是像日本那样通过对外扩张转嫁内部矛盾。简单说就是朝鲜的扩张欲望战争欲望不如日本。这也就导致朝鲜的战斗意志不如日本。
自公元1467年应仁之乱爆发以来日本就进入了所谓的“战国时代”。这一时期疆域不过相当于中国一个中等省份大小的日本却分为六十余国:每国同时存在近百座城堡、数十个互不统属的势力!如此错综复杂纵横捭阖的局面就像是在炼蛊。日本在这种长期混战状态中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在日本内战中最终活下来完成统一的丰臣秀吉自然在军事指挥能力方面颇为杰出。日本的战争模式也在经历战国时代后日益走向成熟。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日本古代的战争长期停留在一种低烈度状态。直到公元10世纪末当中国已进入宋代后日本的战争模式还停留在将领之间决斗的“一骑讨”形式上:两军列阵后由将领派使者下战书,然后武将之间互通姓名出阵决斗,还约定俗成不得射杀对方的坐骑。当时的日本也从未诞生过类似于中国《孙子兵法》这种专门总结战争经验谋略的书籍。直到战国时代日本的战争模式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战国时代号称“甲斐之虎”的武田信玄最早引入了中国的《孙子兵法》。从此日本人也开始在战争中运用各种谋略。武田信玄还打造出了日本历史上第一支真正成熟的骑兵部队。1543年火枪传入日本后立即被善于学习的日本人加以改进仿造。在战国后期的战争中火枪几乎已快取代武士刀成为主战兵器了。1575年6月28日织田信长在长筱合战中祭出了三段击这一新式火枪战术。日本经历战国时代后在武器装备、战略战术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等到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时日军已普遍列装火绳枪。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火绳枪的列装和长年内战积累的丰富经验使日军在与朝鲜士兵作战时占据优势。反观朝鲜方面的情况正好与日本形成了鲜明对比:自1392年李氏朝鲜王朝立国以来朝鲜已经历了两百年太平盛世。在此期间朝鲜在北部边境偶尔与女真人、蒙古人发生冲突,在沿海地区也时不时遭遇倭寇的骚扰侵袭,但深入朝鲜腹地的大规模入侵从未有过。
在丰臣秀吉入侵之前的两百年间朝鲜既没经历过大规模的外敌入侵也没经历过内部的战乱。当时朝鲜的状态被形容为“人不知兵两百余年”。朝鲜军队在长期的和平状态下缺乏训练和战斗经验。当1592年日军在釜山登陆时朝鲜全国300多个郡县多处于不设防状态。日本方面早已对侵朝战争酝酿多年,可朝鲜方面却根本没意识到战争的危险。直到战争爆发时朝鲜才开始匆忙应对。
15世纪以后李氏朝鲜王朝的功臣勋旧后裔把持国政形成了日益严重的阶层固化现象:这些人即使对国家无尺寸之功也可以身居高位。另一派通过科举考试晋升起来的大臣则与这些勋旧势力构成了一种竞争关系。两派之间的党争内讧严重阻碍了李氏朝鲜王朝的发展。到了公元1567年宣祖李昖继承朝鲜王位后士林大臣挫败勋旧势力,但士林内部又分裂出所谓的西人党和东人党。
即使等到日军入侵以后朝廷大臣们仍把主要精力用于党争。朝廷内部如此复杂的党争势必会影响到对前线抗敌斗争的指挥。李氏朝鲜王朝立国两百余年来土地兼并现象已发展到十分严重的地步。在日军入侵之前朝鲜的经济和政治都已出现危机征兆。就是在这种危机四伏的状态下大臣们仍忙于内耗党争,因此边防事务的涣散也就完全在情理之中了。事实上丰臣秀吉在入侵朝鲜之前曾向朝鲜借道伐明。
朝鲜方面将日本试图从朝鲜借道入侵明朝的消息通报给了北京方面,但却没在国内对可能爆发的战争进行充分准备。朝鲜国王李昖只是派出三名官员巡视半岛南部三道以作备倭之举,但派出的官员们却借修缮城池之机大肆搜刮。巡视不仅没起到加强防务的作用,反而激起当地百姓强烈不满。当时的朝鲜也有申昱、李镒这种作战勇猛的名将,可他们并没意识到战争形势的变化。他们麾下的部队只重视弓刀,而对火器却颇为轻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