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印度的历史,每一页上都写着屈辱与被蹂躏。
尽管其总是标榜自己是文明古国,然而现在的印度与古印度并不能完全划上等号。
古时候,它曾被多个文明一番又一番的侵占,大航海时代来临后,它又屈辱地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
甘地夫人(甘地夫人与甘地是什么关系)
而印度得以在1947年独立,还是多亏了“印度圣雄”甘地的奔波与努力。
甘地号称“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的国父”,可后世对他的评价却褒贬不一。
他是教科书上的“圣雄”,却也是网络舆论中的“圣怂”。
那么,不妨来回顾一下甘地这极富争议的一生。
甘地与很多知名领导人一样出生于一个相对富裕的家庭,至于其种姓究竟是什么,现在也没有定论。
有人说,他是婆罗门种姓,后来将其放弃改为吠舍;而有人认为,他一开始就是吠舍,根本未曾经过更改。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他的父亲是当地的一个土邦首相,也是富甲一方的大人物。
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甘地自幼恪守着印度教的教规教义,在他看来,这是天经地义之事。
不知是性格缘故还是信仰所致,甘地自幼不爱与人交流,性格腼腆,一与女孩子说话就羞红了脸。
如果靠着自由恋爱,可能很难找到相爱之人。
好在其家境殷实,条件优渥,在十三岁那年,甘地遵从父母的命令,与一个13岁的文盲女孩成婚。
对于小甘地而言,妻子是谁、有无共同语言根本不重要,凡是父母安排,那自是最好的选择。
这个含苞待放的女孩还不知道,在嫁给这位害羞的少年郎后,将会面临自己一生的不幸。
她会跟着甘地颠沛流离,会跟着她奔波亡命,也会体验枕边人在侧,却要守活寡之感,甚至还会因为他,而险些死于非命。
在多少年以后,心情抑郁加上奔波忙碌,让本就虚弱的甘地妻子积劳成疾,患上了严重的肺病,躺在床上,奄奄一息。
当时市面上有一种治疗肺病的特效药,名为青霉素,也叫盘尼西林。
其药效很强,只要用上,病症立刻会得到缓解。
她躺在床上虚弱异常,不停地咳嗽着,仿佛要将肺给咳出来。
只见甘地之妻面色煞白,眼眶通红,眼球上布满了纹理各异的血丝。
她知道青霉素是特效药,她也知道这个药能救自己的命。
她用尽力气,却只挤出模糊的几个字,大概意思就是请求丈夫,帮她去购买青霉素。
青霉素在战争年代的确是稀缺物品,不过以甘地的影响力,是绝对没问题的。
不料,妻子却遭到甘地的生气大喊:“不!”
病床上的这个女人跟着他过了大半辈子,还给他生了五个子女,而甘地为何会这么狠心呢?
原来,当时的甘地正在为了印度独立而努力,他独立的方式不是拿起枪来战斗,而是“非暴力,不抵抗”。
简而言之,就是以罢工、罢课和抗税等方式向英国表达不满,此外也不能使用任何的英国制品。
可青霉素是英国人弗莱明研究出来的,后经德国人之手将其完善,唯有诸如英法德这样的国家才拥有如此技术。
甘地若要出去购置,则等于是买了英国货品,这与他的斗争方式背道而驰。
那么,甘地是如何一步步地走上这一斗争路线的呢?这还要从甘地的经历说起。
在当时,印度的精英家庭典型发展路线是,先在本土读完中学,而后去往“宗主国”英国深造,一般是攻读法律或者商业,接着再返回印度,若是印度难以容身,就前往同为英国殖民地的南非。
甘地的生活,也是如此按部就班下来的。
他在伦敦大学法学院毕业后去往孟买,而后又到南非当了二十多年的律师。
在此期间,甘地深深地感受到了种族歧视与种族压迫。
彼时因为工作的缘故,他需要经常搭乘火车外出公办,甘地的手里拿着大英政府颁发的律师资格证,当然要买一等座。
可列车上的英国乘务员,坚决要求甘地转到三等座,还出言不逊地谩骂他。
别看甘地平日里少言寡语,可生气起来还是滔滔不绝的。
最终,他被英国人扔下了火车。
如果火车行驶速度稍快些,恐怕会令英雄本就少得可怜的印度,雪上加霜。
按照甘地自己的说法,这正是他决议反抗的开端。
在那个年代,印度人口占了南非总人口的5%,可不远万里来的印度人,却要与南非人一样接受种族隔离制度,社会地位也非常低下。
于是,甘地打出了“争取权利”的旗号,很快就受到了南非印度人的欢迎。
1903年,甘地开始组织抗议运动,他慷慨激昂地讲述着社会的不公,阐述着自己的理念,号召大家一同与英国人以非暴力的形式抗争。
若是任由甘地继续下去,英国在南非的统治地位不保,于是英国人在1913年将甘地逮捕。
此事在英国的各殖民地中闹得沸沸扬扬,以至于英国的主流报刊,都开始表彰起甘地的事迹。
迫于压力的英国当局只好将其无罪释放,此时的英国对甘地已经有了几分忌惮,主动提出自己愿意减少一些歧视政策,条件是甘地离开南非。
殊不知,此一去,竟是放虎归山。
回到印度的甘地,刚下飞机,就看见了迎接自己的人山人海。
其实甘地在媒体的渲染下早已声名鹊起,追随者不计其数。
而甘地这次回来也是踌躇满志,他决议要用自己的“非暴力,不抵抗”,让印度获得独立。
甘地的这一套,在他所在的国大党里非常盛行。
那么,这些党派人士为何不愿直接革命呢?
因为党派的中高层阶级,皆享受着英国带来的利好,大多数都去过英国留学。
诸如尼赫鲁、甘地,这都是典型的代表人物。
他们想从“单纯的有钱人”变成“有权的有钱人”,就要将英国人赶出去。
可是又不能将其完全开罪,不能将其当作真正的敌人,就只能用所谓的“非暴力,不抵抗”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当然,要想撼动英国人在印度的统治地位,单纯靠着国大党是不够的,他们还需要“发动群众”。
而用什么来吸引追随者呢?当然是宗教信仰。
印度的文盲率很低,这就造成了很多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信教(印度教)率又很高。
甘地出生于印度教家庭,本人也是印度教徒,因此他开始以宗教为基础宣传“爱的教育”。
甘地强调信仰神灵,就是寻找真理,而真理则在“爱”中。只要心中有爱,就能接近真理,就等于接近神灵。
怎样展示自己的爱呢?那就是自我克制,也就是“非暴力,不抵抗”。
甘地为了展现自己的克制,直接走上了“禁欲之路”。
这可苦了他的妻子卡斯图巴,印度女人的地位很低,卡斯图巴尽管多有不满,却也只能默默忍受。
后来,甘地还做出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不知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还是证明自己的决心,他居然让自己的侄女、侄孙女,赤身裸体地同自己一块沐浴,甚至是同床共枕,这种行为放在今天,属实令人有些不解。
甘地的这些行为,其实与“作秀”无异。
如果将其看成是表演,则一切都顺理成章。
他总是会通过这种极端(比如触碰伦理,比如伤害自己)却又不极端(不动用武器)的方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好比在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而治之。
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与印度的印度教徒们,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大规模仇杀行动。
而甘地是怎么做的呢?绝食。
巴基斯坦得以独立,圣雄甘地也是功不可没。
因此,他在当地穆斯林的心中还是比较有影响力的,而他的绝食运动,也是颇有一定成效的。
“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人认为,甘地的“非暴力,不抵抗”是一种伟大的哲学,在避免流血牺牲的同时还实现了国家的独立;有人则认为,甘地对于敌人过于忍让,过于“宅心仁厚”。
甘地的非暴力,类似于是一个内向的人,实行冷暴力的无限放大版。
当然,不论他是怎样的人,最后得以带领印度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都代表他成功了。
他的成功还体现在,得到了绝大多数印度人的拥戴,以至于当他身陷火海之际,有十数名女性,义无反顾地冲上前去,甘愿为其陪葬。
当然,或许甘地对印度有功,可他却对不起自己的夫人。让爱人忍受病痛的折磨,还让枕边之人忍受着无尽的寂寞。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