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莱顿小城(莱顿小城房价)

莱顿小城(莱顿小城房价)

莱顿小城(莱顿小城房价)伊朗内沙布尔Khayyam花园中的OmarKhayyam雕像。OmarKhayyam陵墓是一座现代的白色大理石纪念碑。图源:ArefBarahuie撰文|蔡天新欧玛尔·海亚姆肖像莱顿小城(莱顿小城房价)11世纪最杰出的数学家是波斯人欧玛尔·海亚姆(OmarKhayyam,10

伊朗内沙布尔Khayyam花园中的OmarKhayyam雕像。OmarKhayyam陵墓是一座现代的白色大理石纪念碑。图源:ArefBarahuie

撰文|蔡天新

欧玛尔·海亚姆肖像

莱顿小城(莱顿小城房价)

莱顿小城(莱顿小城房价)

11世纪最杰出的数学家是波斯人欧玛尔·海亚姆(OmarKhayyam,1048-1131),他也是享誉世界的诗人。欧玛尔·海亚姆的故乡霍拉桑(Khorasan)是一个历史地名,它的另一个中文译名是呼罗珊。这个词在波斯语里的含义是“太阳之地”,意即东方。

如今霍拉桑只是伊朗东北部的一个省份(其省会城市马什哈德是什叶派穆斯林的朝圣之地),以制作图案精美的手织地毯闻名。但在从前,它所包含的地域却要宽广许多,除了霍拉桑省以外,还包括土库曼斯坦南部和阿富汗北部的广大地区;确切地说,北面从里海到阿姆河,南面从伊朗中部沙漠的边缘到阿富汗的兴都库什山脉。有些阿拉伯地理学家甚至认为,该地区一直延伸至印度边界。

欧玛尔·海亚姆的足迹则超出了霍拉桑的地域范围,他向北到达了乌兹别克斯坦的中心城市撒马尔罕,向南直抵伊朗高原上的伊斯法罕,甚至阿拉伯半岛的西端——麦加。

海亚姆的生活轨迹

作为一个数学家,海亚姆生活过的国家之多(依照今天的行政划分是五个)恐怕只有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可以相比,后者居留过的地方包括希腊、黎巴嫩、埃及、伊拉克和意大利。海亚姆之所以能云游四方,恐怕与他出身于手工艺人家庭有关,也得益于伊斯兰的势力范围之广。

1048年5月18日,海亚姆出生在古丝绸之路上的内沙布尔,如今它是一座只有十几万人的小城,离开马什哈德仅70多公里,以制陶艺术闻名。他先在家乡,后在阿富汗北部小镇巴尔赫接受教育,巴尔赫位于喀布尔西北约三百公里处,离开他的故乡有千里之遥。欧玛尔的父亲是一位手工艺人,他经常率领全家从一座城市迁移到另一座城市,“海亚姆”名字的含义就是“帐篷制作者”。可是,由于时局动乱,海亚姆自述“我不能集中精力去学习代数学,时局的变乱阻碍着我。”(《代数学》序言)。尽管如此,他写出了颇有价值的《算术问题》和一本关于音乐的小册子。

大约在1070年前后,20岁出头的海亚姆离家远行,他向北来到中亚最古老城市之一的撒马尔罕。曾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的撒马尔罕那会儿正处于(土耳其)突厥人的统治之下,其时“一代枭雄”成吉思汗和意大利旅行者马可·波罗均未出世,他们后来从不同的方向以不同的方式踏上这块土地。海亚姆来此是应当地一位有政治地位和影响的大学者的邀请,他在主人的庇护下,安心从事数学研究,完成了代数学的重要发现,包括三次方程的几何解法,这在当时算最深奥、最前沿的数学了。依据这些成就,海亚姆完成了一部代数著作《还原与对消问题的论证》,后人简称为《代数学》,他也因此成名。

不久,海亚姆应塞尔柱王朝第三代苏丹马利克沙的邀请,西行至都城伊斯法罕,在那里主持天文观测并进行历法改革,并受命在该城修建一座天文台。伊斯法罕是今天伊朗仅次于首都德黑兰的第二大城市,有一百多万人口,以宏伟的清真寺、大广场、水渠、林荫道和桥梁闻名(这一景象在我于公元2004年夏末抵达时依稀可辩)。除了塞尔柱王朝以外,波斯帝国的国王阿拔斯一世也曾定都此城,使其成为17世纪世界上最美丽动人的城市。有一句波斯谚语流传至今,“伊斯法罕:世界的一半”。

马利克沙是塞尔柱王朝最著名的苏丹,1072年,年仅17岁的他便继承了王位,得到了老丞相穆尔克的鼎立辅助。马利克沙在位期间,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征服了上美索不达米亚和阿塞拜疆的藩主,吞并了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土地,并控制了麦加、麦地那、也门和波斯湾地区。据说他的一支军队抵达并控制了君士坦丁堡对岸的尼西亚,拜占庭帝国遂遣使向西方求救,于是才有了几年以后十字军的首次东征。与此同时,国内的人民安居乐业,苏丹本人对文学、艺术和科学均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广邀并善待学者和艺术家,兴办教育,发展科学和文化事业。

电影里的海亚姆和马利克沙王子

在历史学家看来,马利克沙统治下的伊斯法罕以金光灿烂的清真寺、欧玛尔·海亚姆的诗篇和对历法的改革闻名,其中后两项与海亚姆直接有关。无疑这是海亚姆一生最安谧的时期,他仅担任伊斯法罕天文台台长就达18年之久。遗憾的是,到了1092年,马利克沙的兄弟、霍拉桑总督发动了叛乱,派人谋杀了穆尔克,苏丹随后也(在巴格达)突然去世,塞尔柱王朝急剧衰退了。马利克沙的第二任妻子接收了政权,她对海亚姆很不友善,撤消了对天文台的资助,历法改革难以继续,研究工作也被迫停止。可是,海亚姆仍留了下来,他试图说服和等待统治者回心转意。

大约在1096年,马利克沙的第三个儿子桑贾尔成为塞尔柱王朝的末代苏丹,此时帝国的疆土早已经收缩,他更像是霍拉桑的君主了。尽管成年以后,桑贾尔也曾征服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河间地带,并到达印度边境,但最后仍兵败撒马尔罕。1118年,他不得不迁都至北方的梅尔夫,那是中亚细亚的一座古城,其遗址位于今天土库曼斯坦的省会城市马雷。海亚姆也随同前往,在那里他与他的弟子们合写了一部著作《智慧的天平》,用数学方法探讨如何利用金属比重确定合金的成分,这个问题起源于阿基米德。

晚年的海亚姆独自一人返回了故乡内沙布尔,招收了几个弟子,并间或为宫廷预测未来事件(梅尔夫离开内沙布尔不远)。海亚姆终生未娶,既没有子女,也没有遗产,他死后,他的学生将其安葬在郊外的桃树和梨树下面。海亚姆的四行诗在19世纪中叶被译成英文以后,他作为诗人的名声传遍了世界,至今他的《鲁拜集》已有几十个国家的一百多种版本问世。为了纪念海亚姆,1934年,由多国集资,在他的故乡修建了一座高大的陵墓。海亚姆纪念碑是一座结构复杂的几何体建筑,四周围绕着八块尖尖的棱形,棱形内部镶嵌着伊斯兰的美丽花纹。

内沙布尔的海亚姆纪念碑

海亚姆早期的数学著作已经散失,仅《算术问题》的封面和几片残页保存在荷兰的莱顿大学。幸运的是,他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代数学》流传下来了。1851年,此书被F·韦普克从阿拉伯文翻译成了法文,书名叫《欧玛尔·海亚姆代数学》,虽然没赶上12世纪的翻译时代,但比他的诗集《鲁拜集》的英文版还是早了八年。1931年,在海亚姆诞辰八百周年之际,由D·S·卡西尔英译的校订本《欧玛尔·海亚姆代数学》也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了。我们今天对海亚姆数学工作的了解,主要是基于这部书的译本。

在《代数学》的开头,海亚姆首先提到了《算术问题》里的一些结果。“印度人有他们自己开平方、开立方的方法,……我写过一本书,证明他们的方法是正确的。我并加以推广,可以求平方的平方、平方的立方、立方的立方等高次方根。这些代数的证明仅仅以《原本》里的代数部分为依据。”这里海亚姆提到他写的书应该是指《算术问题》,而《原本》即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这部希腊数学名著在9世纪就被译成阿拉伯文,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明代学者徐光启合作把它部分译成中文已经是17世纪的事情了。

海亚姆所了解的“印度算法”主要来源于两部早期的阿拉伯著作《印度计算原理》和《印度计算必备》,然而,由于他早年生活在连接中亚和中国的古丝绸之路上,很可能也受到了中国数学的影响和启发。在至迟于公元前1世纪就已问世的中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里,给出了开平方和开立方的一整套法则。在现存的阿拉伯文献中,最早系统地给出自然数开高次方一般法则的是13世纪纳西尔丁编撰的《算板与沙盘算术方法集成》。书中没有说明这个方法的出处,但由于作者熟悉海亚姆的工作,因此数学史家推测,极有可能出自海亚姆。可是,由于《算术问题》失传,这一点已无法得到证实。

海亚姆在数学上最大的成就是用圆锥曲线解三次方程,这也是中世纪阿拉伯数学家最值得称道的工作。所谓圆锥曲线就是我们中学里学到过的椭圆(包括圆)、双曲线和抛物线,可以通过圆锥与平面相交而得。说起解三次方程,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的倍立方体问题,即求作一立方体,使其体积等于已知立方体的两倍,转化成方程就成了x3=2a3。公元前4世纪,柏拉图学派的门内赫莫斯发现了圆锥曲线,将上述解方程问题转化为求两条抛物线的交点,或一条抛物线与一条双曲线的交点。这类问题引起了伊斯兰数学家极大的兴趣,海亚姆的功劳在于,他考虑了三次方程的所有形式,并一一予以解答。

具体来说,海亚姆把三次方程分成14类,其中缺一、二次项的1类,只缺一次项或二次项的各3类,不缺项的7类,然后通过两条圆锥曲线的交点来确定它们的根。以方程x3+ax=b为例,它可以改写成x3+c2x=c2h,在海亚姆看来,这个方程恰好是抛物线x2=cy和半圆周y2=x(h-x)交点C(如图)的横坐标x,因为从后两式消去y,就得到了前面的方程。不过,海亚姆在叙述这个解法时全部采用文字,没有方程的形式,让读者理解起来非常不易,这也是阿拉伯数学(就如同古代中国数学一样)后来难以进一步发展的原因之一。

三次方程的几何解图例

海亚姆也尝试过三次方程的算术(代数)解法,却没有成功。但他在《代数学》中预见到,“对于那些不含常数项、一次项或二次项的方程,或许后人能够给出算术解法。”五个世纪以后,三次和四次方程的一般代数解法才由意大利数学家给出。而五次或五次以上方程的一般解法,则在19世纪被挪威数学家阿贝尔证明是不存在的。值得一提的是,解方程在欧洲的进展并不顺利。意大利几位数学家因为抢夺三次和四次方程的发明权闹得不可开交,甚至到了反目成仇的地步,而阿贝尔的工作至死都没有被同时代的数学家认可。

在几何学领域,海亚姆也有两项贡献,其一是在比和比例问题上提出新的见解,其二便是对平行公理的批判性论述和论证。自从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传入伊斯兰国家以后,第五公设就引起数学家们的注意。所谓第五公设是这样一条公理,“如果一直线和两直线相交,所构成的两个内角之和小于两直角,那么,把这两条直线延长,它们一定在那两内角的一侧相交。”这条公理无论在叙述和内容方面都比欧氏提出的其他四条公设复杂,而且也不是那么显而易见,人们自然要产生证明它或用其他形式替代的欲望。需要指出的是,18世纪的苏格兰数学家普莱菲尔将其简化为如今的形式,即过直线外一点能且只能作一条平行线与此直线平行,但仍然不那么自明。

1077年,海亚姆在伊斯法罕撰写了一部新书,书名就叫《辩明欧几里得几何公理中的难点》,他试图用前四条公设推出第五公设。海亚姆考察了四边形ABCD,如图所示,假设角A和角B均为直角,线段CA和DB长度相等。由对称性,角C和角D相等。海亚姆意识到,要推出第五公设,只需证明角C和角D均为直角。为此,他先后假设这两个角为钝角、锐角。试图从中导出矛盾。有意思的是,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与19世纪才诞生的非欧几何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事实上,假设前两种情况为真,就可以直接导出非欧几何学,后者是现代数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用以证明平行公设的四边形

遗憾的是,海亚姆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的论证注定也是有缺陷的。他所证明的是,平行公设可以用下述假设来替换:如果两条直线越来越接近,那么它们必定在这个方向上相交。值得一提的是,非欧几何学发明人之一、俄国人罗巴切夫斯基也生活在远离西方文明的喀山。喀山是少数民族聚集的鞑靼自治共和国的首府,与伊斯法罕同处于东经50度附近,只不过喀山在里海的北面,而伊斯法罕在里海的南面。尽管海亚姆没有能够证明平行公设,但他的方法通过纳西尔丁的著作影响了后来的西方数学家,其中包括17世纪的英国人、牛顿的直接前辈——沃利斯。

除了数学研究以外,海亚姆在伊斯法罕还领导一批天文学家编制了天文表,并以庇护人的名字命名之,即《马利克沙天文表》,现在只有一小部分流传下来,其中包括黄道坐标表和一百颗最亮的星辰。比制作天文表更重要的是历法改革,自公元前1世纪以来,波斯人便使用琐罗亚斯德教(创立于公元前7世纪)的阳历,将一年分成12月365天。阿拉伯人征服以后,被迫改用回历,即和中国的阴历一样:大月30天,小月29天,全年354天。不同的是,阴历有闰月,因而与寒暑保持一致;而回历主要为宗教服务,每30年才加11个闰日,对农业极为不利,盛夏有时在6月,有时在1月。

伊斯法罕的古建筑,作者摄。

马克利沙执政时,波斯人已经重新启用阳历,他在伊斯法罕设立天文台,并要求进行历法改革。海亚姆提出,在平年365天的基础上,33年闰8日。如此一来,一年就成了365又8/33天,与实际的回归年(地球绕太阳自转一圈所用时间)误差不到20秒,即每4460天才相差一天,比国际上现行普遍使用的公历(又称格里历,400年闰97日,1582年由罗马教皇格里高利颁布,但非天主教国家如英、美、俄、中等国迟至到18、19甚或20世纪才开始实行)还要精确,后者每3333年相差一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把回归年的小数部分按数学的连分数展开,其渐近分数分别为

1/4,7/29,8/33,31/128,132/545,……

第一个分数1/4相当于四年闰一日,对应于古罗马独裁者凯撒颁布的儒略年,每128年就有一天误差。海亚姆的历法对应的是第三个分数,即8/33。由此可见,海亚姆制订的历法包含了最精确的数学内涵,如果限定周期少于128年,则33年闰8日是最好可能的选择。他以1079年3月16日为起点,取名“马利克纪年”,可惜随着庇护人的去世,历法工作半途夭折了,而那个时候世界各国使用的阳历误差已多达十几天了。海亚姆感到无奈,他在一首四行诗中发出了这样的叹息(《鲁拜集》第57首,笔者试译,下同):

啊,人们说我的推算高明

纠正了时间,把年份算准

可谁知道那只是从旧历中消去

未卜的明天和已逝的昨日

企鹅版《鲁拜集》封面

他不是新闻人物——至少生前不是——因此并非家喻户晓。但是在全世界数学家眼中,他是殿堂级的人物,名叫亚历山大·格罗滕迪克(AlexandreGrothendieck)。

格罗滕迪克于2014年11月13日辞世。法国总统奥朗德在悼词中称赞他为“当代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英国《每日电讯报》在讣告中评价说:“他是20世纪后半叶最伟大的纯粹数学家。他的名字在数学家中所赢得的尊敬,就像爱因斯坦的名字在物理学家中所赢得的尊敬一样崇高”。

如果海亚姆仅仅是个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据说他还精通医术,兼任苏丹的太医),那他很可能不会终身独居,虽然他的后辈同行笛卡尔、帕斯卡尔、斯宾诺莎、牛顿和莱布尼茨等也不曾结婚。这几位西方智者在从事科学研究之余,均把自己的精神献给宗教或哲学。海亚姆在潜心科学王国的同时,也悄悄地把自己的思想记录下来,但却以诗歌的形式。

不同的是,他的作品因为不合时宜,很有可能在初次展示以后便收了起来。或者,由于他的身份是数学家和天文学家,被人们忽略了。事实上,尽管对海亚姆创作的诗歌数量意见不一,后世学者们一致认定,他并不囿于伊斯兰宣扬的真主创造世界这一观点,因此,他不讨正统的穆斯林喜欢。

故乡内沙布尔的海亚姆塑像

要谈论海亚姆的诗歌,必须要先了解波斯的文学传统。公元651年,阿拉伯人摧毁了古伊朗最后一个王朝——萨珊,把波斯置于政教合一的哈里发的版图内,伊斯兰教取代了琐罗亚斯德教,阿拉伯语成了官方语言。但波斯民间却产生了新的语言——现代波斯语,他是古波斯语即巴列维语的变体,经过演变,用阿拉伯字母书写并引进了阿拉伯语词汇。运用现代波斯语进行创作的文学,就是波斯文学。波斯文学崛起的地方正好是海亚姆的故乡——霍拉桑,之后,在地中海东岸、中亚细亚、高加索地区、阿富汗和北印度也相继出现了著名的波斯语诗人和作家。

不仅如此,在被阿拉伯人占领几个世纪以后,在远离阿拉伯半岛的地方又出现了一个波斯人的王朝——萨曼,其疆域包括霍拉桑和河间地带。在塞尔柱人到来之前,已经有将近两百年的自由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主要城市撒马尔罕成为学术和诗歌、艺术的中心,另一处诗歌中心则是阿富汗北部的巴尔赫,这两个地方恰好是海亚姆年轻时逗留过的地方。9世纪中叶,被誉为“波斯诗歌之父”的鲁达基出生在撒马尔罕郊外,他年轻时四处游历,晚年贫穷潦倒且双目失明,可仍活到了90高龄,并奠定了被称作霍拉桑体的诗歌风格。而在13世纪初,巴尔赫则诞生了另一位波斯诗人鲁米。

在鲁达基去世前六年,霍拉桑又诞生了一位重要诗人菲尔多西,他也被波斯人认为是他们民族最伟大的诗人,其代表作是叙事诗《王书》(完成于1010年,中译本叫《列王纪选》)讲述了从神话时代到萨珊王朝历代皇帝的故事。将近一千年来,这部诗集被世世代代的波斯人吟咏或聆听。她具有霍拉桑诗歌的特点,即叙述简明,用词朴实,描述人物和环境不过多铺垫,并绝少使用阿拉伯语汇。不过,有些西方学者们批评菲尔多西这部浩瀚的诗篇中韵律单调枯燥,内容陈旧且不断重复。这些人恐怕无法理解现代的伊朗人,这部书对他们就像《圣经》对说英语的基督教徒那样通俗易懂。

男女分隔的公车,作者摄于德黑兰。

在菲尔多西逝世20多年以后,海亚姆降生在霍拉桑。不过,此时他的故乡已经在塞尔柱王朝的统治之下。如果不是在内沙布尔开始他的诗人生涯,那么至少他也应该在巴尔赫或撒马尔罕这两处诗歌中心萌发灵感。由于海亚姆死后半个世纪才有人提到他的诗人身份,我们对他生前的写作状况就无从了解了。只知道海亚姆写的是无题的四行诗,这是一种由鲁达基开创的诗歌形式,第一、二、四行的尾部要求压韵,类似于中国的绝句。虽然,每行诗的字数并无严格的要求,却也有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概,正如海亚姆诗中所写的(《鲁拜集》第71首):

继续吟哦,并非用虔诚或智慧

去引诱返回删除那半行诗句

谁的眼泪都无法将单词清洗

1859年,即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那年,一个叫爱德华·菲茨杰拉德的英国人把海亚姆的101首诗汇编成一本朴素的小册子,取名《鲁拜集》(Rubaiyat,阿拉伯语里意即四行诗),匿名发表了,那年他已经50岁,在文坛寂寂无名。此前,他曾尝试将其翻译成拉丁文,最后才决定用自己的母语。菲茨杰拉德早年就读于剑桥大学最负盛名的三一学院,与《名利场》的作者萨克雷结下终生的友谊,毕业后过着乡绅生活,与丁尼生、卡莱尔等大文豪过从甚密,对自己的写作却缺乏信心。中年后他才开始学习波斯语并把兴趣转向东方,译《鲁拜集》时他采用不拘泥于原文的意译,常用自己的比喻来传达诗人思想的实质。

从第二年开始,英国的文学同行纷纷称赞这部译作。诗人兼批评家斯温伯格写到,“菲尔茨杰拉德给了欧玛尔·海亚姆在英国最伟大诗人中间一席永久的地位”,诗人切斯特顿察觉到这本“无与伦比的”集子的浪漫主义和经典特色,“既有飘逸的旋律又有持久的铭刻”。更有甚者,有些批评家认为这个译本实际上是一些有着波斯形象的英国诗,这未免夸大其词。《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在菲尔茨杰拉德的条目里冠之以“作家”而非“翻译家”的头衔,其实,菲尔茨杰拉德的所有文学创作表明,他作为一个作家十分平庸,不足以收入百科全书的条目。

《鲁拜集》中文版,郭沫若译。1924年,上海泰东书局。

1924年,郭沫若率先从英文翻译出版了《鲁拜集》,依据的正是菲尔茨杰拉德的版本。从那以后,已有十多位中国诗人和学者乃至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从英文或波斯文尝试翻译。郭沫若把海亚姆比作波斯的李白,这是由于他们两人都嗜酒如命。

有意思的是,将近半个世纪以后,郭沫若又第一个考证出李白出生在中亚的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西岸的托克马克城附近),似乎有意要让李白与海亚姆成为乡邻。无论如何,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1971)是文革期间中国知识分子可以阅读的少数几部诗学论著之一。这里随意录下海亚姆的一首吟酒之诗(《鲁拜集》第35首)

向把握生命的奥秘探询;

樽口对我低语道:生时饮吧!

一旦死去你将永无回程。

古人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对《鲁拜集》的印象是,每每“以黎明、玫瑰、夜莺的形象开始,以夜晚和坟墓的形象结尾”。这是因为,海亚姆与博尔赫斯一样,也是一个耽于沉思的人。海亚姆苦于不能摆脱人间天上的究竟、生命之短促无常以及人与神的关系这些问题。他怀疑是否有来世和地狱天堂的存在,嘲笑宗教的自以为是、学者们的迂腐,叹息人的脆弱和社会环境的恶劣。既然得不到这些问题满意的回答,他便寄情于声色犬马的世俗享受。尽管如此,他仍不能回避那些难以捉摸的根本问题。

谈到“及时行乐”,原本它就是“欧洲文学最伟大的传统之一”(英国诗人T·S·艾略特语),这一主题的内涵并非只是一般意义下的消极处世态度,同时也是积极的人生哲理的探究。事实上,醇酒和美色在海亚姆的诗中出现的频率比起放浪无羁的李白还要高,而伊斯兰教是明令禁酒的,这大概是他的诗被同代学者斥为“色彩斑斓的吞噬教义的毒蛇”的原因之一。2014年,当伊朗数学家玛丽娅姆·米尔扎哈尼成为第一个获得菲尔兹奖的女性时,因为她领奖时没有披戴头巾又引发同胞一番议论,多数媒体配发的是她从前在国内时的照片。

菲尔兹奖得主、伊朗数学家米尔扎哈尼

伊朗女数学博士,作者摄。

在虔诚的伊斯兰信徒眼里,欧玛尔·海亚姆的诗都是些荒诞不经的呓语。迫于教会的压力,他在晚年长途跋涉,远行至伊斯兰的圣地——麦加朝圣。而他之所以逆水行舟,写作这些诗篇的目的无非是想从无生命的物体中,探讨生命之谜和存在的价值(《鲁拜集》第29首):

不知何故来,来自何处?

飘然离去,如风之潇潇

沿着戈壁,又吹向何方?

上个世纪初,14岁的美国圣路易斯男孩艾略特偶然读到爱德华·菲尔茨杰拉德的英译本《鲁拜集》,立刻就被迷住了。这位20世纪难得一见的大诗人后来回忆说,当他进入到这光辉灿烂的诗歌之中,那情形“简直美极了”,自从读了这些充满“璀璨、甜蜜、痛苦色彩的”诗行以后,便明白了自己要成为一名诗人。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在金庸的一部冠名《倚天屠龙记》的武侠小说里,女主人公小昭反复吟唱着这样一支小曲,“来如流水兮逝如风,不知何处来兮何所终”,该曲原出《鲁拜集》第28首,作者添加了一个“兮”字,便有了中国古诗的味道,而在这部中国小说的结尾,小昭被意味深长地发配去了波斯。

作者简介

蔡天新

浙江大学数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求是特聘学者,近作有《欧洲人文地图》、《美洲人文地图》、《小回忆》增订版、《我的大学》、《26城记》、《数学与艺术》、《经典数论的现代导引》(中、英文版)、《完美数与斐波那契序列》(中、英文版),主编《地铁之诗》、《高铁之诗》。

上一篇: 直隶是现在的什么地方(清朝直隶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下一篇: 张可盈(张可盈是张凯丽亲生的吗)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