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寒山喷史
东夷部落(东夷部落是在哪个地域)
《上古先汉民族史》系列
NO.64异军突起有穷氏
文|寒山忆雪
图|寒山忆雪辑|寒山忆雪
上节我们说到,3950年前左右,玄夷部族有可能与先夏国爆发战争,也有可能没有与先夏国爆发战争。不过从那时候开始,古东夷人的确开始挑战先夏国的霸权,并在3900年前左右,几乎让先夏国亡国。
如果排除了泗上地区的玄夷部族,那么古东夷人中的哪个部族,最有可能完成亡夏这一「壮举」呢?
从地缘的视角考虑,豫北己姓河北夷、豫东风夷首先要排除在外。
豫东黄泛带的风夷部族,刚从上百年的洪灾中解脱出来50年左右,过短的时间,还不足以让风夷恢复数百年前古辛国称霸夷羌联盟的荣光。况且在先夏国「治水」的过程中,风姓方国收益最大,加上古辛国与先夏国有牢固的联姻关系(比如禹的母亲,就是古辛国的公主),所以风夷各部成了先夏国霸权最忠实的支持者。
豫北黄泛带的己姓方国也是一样。得益于「治水」成功,己姓方国不用再遭受洪灾之苦,与先夏国缔结成了牢固的联盟关系。此外,洪灾平息的时间还不足以让己姓方国恢复实力。
我们的目光,只能放在没有遭受洪灾之苦的山东丘陵地区。
胶东半岛的嵎夷首先就要排除在外。
嵎夷距离中原过于遥远,中间隔着风夷、玄夷、泰沂山脉、莱夷,很少也很难参与中原的霸权纷争。和之前的几千年时光一样,嵎夷在接下来的上千年里(4000年-3000年),依然过着「与世半隔绝」的生活。
胶莱盆地西部的莱夷、沂沭河谷的阳夷,也没有挑战先夏国霸权的可能性。
阳夷与先夏国(以及他的盟友们)之间隔着泗上地区,两者并不直接接壤,地缘上冲突的可能性极小。此外,更主要的是,泗上地区的玄夷,也在往东侵占沂沭河谷西北部的领地,阳夷在这个时代最直接的敌人,是泗上地区的玄夷,而不是中原地区的先夏国。
莱夷与先夏国(以及他的盟友们)之间隔着岱北平原,也并不接壤,两者爆发战争的可能性极小。况且,按照打井技术的传播顺序,位于莱夷之西的岱北平原,应该更早掌握这一技术,在莱夷之前强大起来。所以就算跨境与先夏国争霸,按照崛起的顺序,也轮不到莱夷。
所以,如果排除玄夷的话,最有可能挑战先夏国霸权,并几乎灭亡先夏国的,就是岱北平原的古东夷部族了。
岱北平原位于泰沂山脉中泰山的正北方,东靠「山东长白山」,可以通过长白山口与东邻莱夷进行盐巴贸易。西北临古济水,也就是现在的黄河下游的山东段河道。在仰韶温暖期内,古济水以北是北黄泛带沼泽区,无法从事农业开发,人烟极为极少。所以岱北平原最早的范围,只有济水以南、泰山以北、山东长白山以西的范围,面积不到5000平方公里。
如此小的面积,只能承载4到5个部落,不到10万的人口。与30多个部落50多万人口的玄夷、阳夷相比,与20多个部落30多万人口的莱夷相比,岱北平原的部族实力非常弱小。
不过5000年前左右开始,气候变得干冷,北黄泛带沼泽开始干涸,济水以北逐渐变成可以进行农业开发的干地。在沼泽退去之后,这里肥沃的泥土率先被桑树占领,形成面积巨大的桑林,传说记载称之为「穷桑」之地。
同样的,南黄泛区所在的豫东、鲁西南地区,也就是风夷为主的地区,在沼泽干涸之后,也形成面积巨大的桑树森林,称作「空桑」之地。
在风夷从泗上地区西迁开发「空桑」的同时,岱北平原的古东夷部族也北迁进入「穷桑」之地,逐渐繁衍出众多的人口。
他们的文化(大汶口文化岱北分支)也扩散到穷桑之地,并在龙山文化时代来临后进入城邦时代,出现城子崖古城(章丘)、教场铺古城(荏平)、大尉遗址(荏平)、前赵遗址(东阿)、王集遗址(东阿)、景阳冈遗址(阳谷)、皇姑冢遗址(阳谷)等古城邑,在夷羌联盟中分布密度最高。他们的文化,在龙山时代称作「龙山文化城子崖类型」,4000年前左右,因黑陶衰落而演变成「岳石文化王推官类型」。
「穷桑」之地处在古济水河道与汉志黄河故道之间,所以又被称作河济平原。如今河南的濮阳、山东的聊城、德州、河北的衡水、沧州,都属于古河济平原——上古穷桑之地的范围,面积超过6万平方公里。
在这6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河内地区的己姓方国占据了西南部的1万平方公里,冀南冀北的河北夷占据了北部边缘的1万多平方公里,再刨去平原中部和东部低洼处的沼泽地带,岱北部族仍然能够占据南部2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地。
部族领地扩大后,岱北部族的部落也增加到20到30个左右,人口达到50万的规模,与泗上的玄夷、中原的先夏实力不相上下,成为一个低调而强大的大部族,我们称之为「岱北夷」。
岱北夷部族中,最有名的方国,就是以穷桑之地命名的「古穷国」,传说记载为「有穷氏」。
低调而强大的古穷国,在大洪水时代,因为领地远离黄河北河道与南黄泛区,遭遇洪水的侵扰要少得多。4000年前左右,逐渐稳定的气候,导致先夏国「治水」成功。黄河北流后,从禹贡大河故道或者汉志大河故道,也就是现在的衡水、沧州天津一线流入渤海,对穷桑之地南部的古穷国各部没有造成大的影响。这使得古穷国依然保持强大的实力。
而打井技术普及之后,古穷国所能开发的土地和承载的人口,还将继续增加。到3950年前左右,古穷国的人口可能又翻了一番。
此时的古穷国,东北濒临渤海,东南靠泰沂山脉,分别与莱夷玄夷相邻,西北隔黄河北河道,与河北走廊的河北夷相望。西南则与先夏国的盟友——己姓、风姓各方国接壤。
先夏国的称霸,对古穷国构成极大的威胁,到这时,强大的古穷国终于不再低调了。
如果按照史书文献的记载,3940年前左右,先夏国的君主启去世,接替君主之位的是他的儿子太康(太庚)。太康很可能是按照天干命名的君王谥号,而不是真正的名字。
新老君主权力交替的关口,古穷国向霸主之位发起了挑战。
古穷国的君主羿,很可能率领军队,沿着济水往上游进发,一直打到现在的郑州一带。这里已经是先夏都邑所在,穷夏两国的军队很可能在这里爆发了一场大战。
战争的结果以先夏国战败,君主太康被驱逐或者流放而告终。至于太康被驱逐流放到哪里,文献和考古都无法考证。
仅凭一场战争,古穷国还不足以灭亡先夏国,他的实力也不足以吞并先夏国。所以古穷国君作出了明智的选择,让先夏国尊奉古穷国为霸主,并重新立太康之弟为新的先夏国君,史籍记载为仲康。
成为霸主的古穷国君,称号自然也要从「伯」改称「后」,「伯羿」也就可以改称为「后羿」了。
古穷国征伐先夏国的过程,与古虞国征伐古唐国的过程类似,所不同的是古虞国占领了古唐国的都邑,征服了古唐国的臣民,而古穷国没有占领先夏国的都邑,仅仅只是把先夏从霸主之位上踢下去,让先夏国臣服自己而已。
从这时候起,先夏国霸权失落,相比古唐国、古虞国分别称霸将近一个世纪来看,先夏国的霸主之位只维持了60年左右。
不过这还不是先夏国最惨的遭遇,三十多年后,先夏国还将遭到穷桑夷人更加猛烈的攻击,几乎亡国。
那又是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继续解读。
-END-
本文为寒山喷史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作者。
看更多历史文章,请关注寒山喷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