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智深是水浒书中的顶级好汉之一。
鲁智深主要事件(鲁智深主要事件概括)
他手持生铁禅杖,身材魁伟,面阔膀圆,目光如炬,气壮山河。
施耐庵老先生笔下的他,开口闭口都喜欢自称“洒家”。
据说,“洒家”是北宋年间那些妄自尊大,放荡不羁甚至自以为是的人对自己的“尊称”。相当于现今有的牛人口中的“老子”。
既是“洒家”,鲁智深为啥还得了个“花和尚”的绰号?这可不是因为他沾花惹草“好色”,而是他出家后不守寺庙清规戒律,公然喝酒吃肉打架闹事,再加上他身上有纹身,因而被江湖上的人称为了“花和尚”。
不过,很多“水浒迷”认为,“花和尚”这个绰号,既表明了鲁智深的僧人身份,又说明了他的纹身特征和年轻时养成的放浪性格。
把并非好色的“花”,与出家“和尚”巧妙结合在一起,可谓恰如其分、妙不可言。
从书中描述可见,鲁智深就是当了和尚,也不耽误自称“洒家”,说明他无论是当提辖还是做僧人,“洒家”才是他灵魂深处的自我。
但“洒家”是虚张声势,而“和尚”算是真的。
即便是“花和尚”,也势必与寺庙有脱不了的干系。
在读水浒时大致数了数,鲁智深一生曾与五座寺庙有过“僧缘”或瓜葛,并且在每一处都留下了不同凡响的故事。
虽然《水浒传》中的地名真真假假,但这里面的大相国寺如今在河南开封仍然香火旺盛;杭州的六和寺虽难觅踪影,但却有六和塔耸立至今。
如果概括鲁智深与五座寺庙的关系,那就是:出家文殊院、火烧瓦罐寺、拔柳相国寺、称霸宝珠寺、圆寂六和寺。
出家之前,鲁智深本名叫鲁达,也没有“花和尚”的绰号,曾是威风凛凛的渭州经略府提辖。
他在渭州三拳打死镇关西,帮助金家父女脱离苦海,自己却落得被官府通缉,只好亡命天涯。
慌不择路的逃亡途中,鲁达在代州巧遇金家父女,又得到金家父女的报恩救助。
北宋时期的代州,就是现在山西省沂州雁门县。
水浒书中交代,金家父女被鲁达相救后,本应从渭州返回东京汴梁。但金老头在离开渭州后,担心镇关西一准知道他们回了东京,害怕他一路追来。所以就干脆没回东京,而是出渭州往北一路来到了雁门关一带。
金老头的女儿金翠莲,在代州被一个赵员外看中,自己也甘心做了赵员外的外室。
这位赵员外要比镇关西郑屠人品好许多,他对金翠莲百般呵护,让金老头父女俩在这里生活得很开心。
巧遇畏罪出逃的鲁达,金家父女真心实意把鲁达当作救命大恩人感激,并在赵员外建议下,推荐他去五台山文殊院出家为僧。
鲁达此时已经走投无路,加上前世“佛缘”在身,也就非常爽快答应了。
如此这般,鲁达“屈尊”来到了五台山文殊院。
书中描述,寺院住持智真长老在为鲁达剃度前,花了一炷香时间观察鲁达。
他发现:“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
智真长老一眼看出鲁达不是一般常人,将来必能修成正果,所以送给了鲁达高级别的“智深”法名。
但鲁智深身在五台山文殊院佛家圣地,心却在凡世间,属于“六根不净”。
初入佛门,清规戒律他根本不放在眼里,院前屋后随地大小便,不情愿打坐念经,经常偷着下山吃酒,喝醉了就回寺里闹事。
最过分的一次吃醉酒,他把护寺的金刚泥塑打得粉碎。还砸开山门,在寺里大闹,并拿了狗腿在和尚沙弥的嘴上抹来抹去。
这一折腾,寺里的和尚沙弥都不干了,纷纷要求智真长老必须把这个不本分家伙轰出山门。
大闹五台山,是鲁智深“洒家”性情的充分展示。
在醉酒闯下大祸之后,智真长老也没有落井下石把鲁智深赶出寺庙了事,而是亲自修书一封,把鲁智深推荐到东京大相国寺师弟智清长老那里谋个出路。
智真长老属于慧眼识真人,他早已看好鲁智深。
临别文殊院时,智真长老赠予鲁智深四句偈语: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迁,遇江而止。
施耐庵老先生在书中用诗句概括说:
禅林辞去入禅林,知己相逢义断金。且把威风惊贼胆,漫将妙理悦禅心。绰名久唤花和尚,道号亲名鲁智深。俗愿了时终证果,眼前争奈没知音。
到此,鲁智深与生平结缘的第一座寺院----五台山文殊院的瓜葛就大致结束了。
“按图索骥”,水浒书中鲁智深出家的五台山文殊院,说是在代州雁门县附近,属北宋太原府指挥使司管辖。
但代州那里虽接脉五台山,却没有文殊院的记载,北宋初年,那里曾是杨家将戍边战斗的边关。
而比较出名的文殊院,远在四川成都有一处。
实际上,古代在五台山曾建有文殊寺,亦名广安寺,坐落于今山西五台山市台怀镇清水河东岸,明清一条街北口。但它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重建于道光元年(1821年)。与鲁智深生活的宋代相差很远。
火烧瓦罐寺,是鲁智深从五台山下来途中的一段遭遇。
下山投奔大相国寺途中,鲁智深在桃花村解救了欲被山寨强人强娶的刘太公的宝贝女儿,并得知落草强人是自己相识的打虎将李忠极其搭档小霸王周通。
随后,他被李忠接到山寨小住,又瞧不起李周二人的吝啬。于是一天顺手拿了李周二人的一些金银,偷偷从后山险路滚落而去。
因为怕路上再遇到李周二位,脸皮上不好看,鲁智深走得有些慌张。大约走了五六十里,遇见一座破败的寺院,书中写道:
“看那山门牌额时,内有四个金字,上有一面旧朱红,都昏暗了,写着‘瓦罐之寺。’”
鲁智深因为肚中饥饿,便直接入门找到行脚僧人的接待站“知客寮”。谁知,知客寮也是大门紧闭,门锁上都爬满了蜘蛛网,满地都是燕子屎。
鲁智深又仔细搜寻一圈,终于发现几个面黄肌瘦的老和尚在熬粥吃。于是便向老和尚们讨粥吃。老和尚说,我们都三天没吃饭了,哪有粥给你吃。
鲁智深忙说:“俺是五台山来的僧人,粥也胡乱请洒家吃半碗”。老和尚道:“你是活佛去处来的僧,我们合当斋你,争奈我寺中僧众走散,并无一粒斋粮。老僧等端的饿了三日。”
鲁智深不信吗,反问:“胡说,这等一个大去处,不信没斋粮”。
老和尚说,本寺原本是十方僧人过往常住之地,广有庙产,却被一个名叫崔道成的生铁佛引着一个叫“飞天夜叉”丘小乙的道人,把这里霸占了。
鲁智深听了瓦罐寺老和尚的话,怒火燃烧,便去找崔道成、丘小乙问罪,碰见他俩正与一个年轻女子吃酒说笑。
鲁智深与崔道丘小乙话不投机,便动起手来。
斗了十几个回合,鲁智深因饥饿抵挡不住他们二人的联手进攻,只好落荒而逃。
跑到山下赤松林里,鲁智深遇见了江湖兄弟九纹龙史进。史进给了他干肉烧饼解决了饥饿。随后,二人反身去找崔道成、丘小乙算账。
崔道成和丘小乙哪里是这两位好汉的对手,最终被他们联手杀死,抛尸深涧。
而鲁智深讨斋饭遇见的那几个老和尚,之前看见鲁智深落败而逃,吓得都上吊自尽了。史进直走入方丈后角门内看时,那个被掳来的妇人,也投井而死。
两人寻到厨房,见有酒有肉,索性又饱餐了一顿,之后放起火来。
鲁智深从打死镇关西之后一路走来,眼见得世间怪事多多,觉得和尚不像和尚,道人不像道人,官吏不是清廉的官吏,胸中积满了怨气。
他和史进觉得,眼前的瓦罐寺本是破败寺院,留下空空必是祸害。
为了不让为非作歹的歹人再次作恶,不如烧了这鬼地方。同时也算超度了哪几位上吊自尽的老和尚。
瓦罐寺在北宋历史上或许真的有过,但在宋徽宗崇尚道教、贬低佛教期间被荒废。
沧海桑田,原来瓦罐寺那片山林,或许早被大自然更替得毫无踪迹了。
火烧了瓦罐寺,鲁智深与史进携手走了一段路,便惺惺而别,各奔东西。
鲁智深又走了八九天,抵达都城东京,来到大相国寺,求见住持智清长老,拿出了智真长老的书信。
智清长老在信中知道了鲁智深的过往,有些为难,又不好驳了师兄的面子,也担心鲁智深会在相国寺中搅乱清规。便将他打发到酸枣门外的菜园子当看园子的“菜头”,实际是最低一级的职事僧。
鲁智深被派去管理的这片菜园子,是大相国寺的寺产,负责给寺院提供蔬菜供应。在鲁智深去之前,也是有僧人看管的。
但在菜园子周围,有一伙好吃懒做的泼皮,把菜园子当成了他们换酒钱和赌资的基地,明偷暗抢,弄得乌烟瘴气,原来的职事僧被欺负的敢怒不敢言。
这次听说鲁智深来了,泼皮无赖们商议给他来一个下马威,结果反被鲁智深给重重收拾了一顿。
众泼皮见鲁智深武功如此厉害,也知道了他的出身来历,便伏地赔礼认输,两方处成了“朋友”。
一次,鲁智深与他们饮酒作乐,被门外绿杨树上传来的鸦叫声搅了兴致。有人准备上树掀掉乌鸦窝。鲁智深趁着酒兴,竟然奋力将那株绿杨树连根拔起,惊呆了众人。也留下了“倒拔垂杨柳”的千古佳话。
在大相国寺管菜园子的日子里,鲁智深的豪爽、善良、仗义和敢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江湖道义,展示得淋漓尽致。
后来,鲁智深因营救遭诬陷发配的林冲,得罪了奸臣高俅。
高俅下令大相国寺,不许寺里收留鲁智深,同时派人捉拿他问罪。鲁智深得到泼皮朋友报信,一把火烧了菜园子,逃出东京,从此流落江湖。
鲁智深“工作”过的这座大相国寺,原名建国寺,现位于河南开封市自由路西段,是中原大地上的著名佛教寺院。
大相国寺始建于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唐代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因纪念其由相王登上皇位,特意赐名大相国寺。
北宋时期,大相国寺深得赵氏皇家尊崇,多次扩建,使之成为北宋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国佛教活动中心。后因战乱和洪水而损毁破败。
清朝康熙十年(1671年)重修了大相国寺。现保存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千手千眼佛等殿宇古迹。1992年8月,这里恢复佛事活动,复建钟、鼓楼等建筑,香火旺盛。
大相国寺见证了历史许多大事件,也留下许多故事和传说。但水浒英雄-----花和尚鲁智深在此“倒拔垂杨柳”,无疑是最有名的一桩。
占据二龙山,夺取宝珠寺,是水浒小说中很精彩的一段章节。
此时的鲁智深是没有了出路,在得知有二龙山这样一个好去处时,正好与逃难的青面兽在一起。两位武功高手搭档,一起夺取了二龙山,当起山大王。宝珠寺便成了鲁智深得以暂时栖身的地方。
在二龙山的日子,鲁智深才真正无拘无束。可以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想干啥干啥,甚是潇洒。有人评价认为,这座寺庙给了鲁智深一生最高光的时刻。
《水浒传》中的青州二龙山、宝珠寺因鲁智深、武松等英雄好汉的占据,声名远播。
但这个地方,应该是作者施耐庵创作《水浒传》时捕风捉影虚构的。
但后人宁可信其有,绝不信其无,还一定能找出依据来。
在近千年后的神州大地,随着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热播,山东一些地方以“水浒”为主题的旅游线,顿时成了热点。
2018年1月下旬,山东《潍坊晚报》刊发题为《临朐二龙山上豪杰聚义》的文章称:据考证,二龙山就位于临朐。还说,《临朐县志》有记载:相传山上有座宝珠寺···。
说是如今在临朐县城东北的弥河东岸,人们可以目测到,二龙山山体中间有一白色岩层环山而上,仿佛一条石龙缠绕,蜿蜒直达山顶。
而由此向北,二龙山余脉绵延,山体表面覆盖了一层石灰岩,形似龙蛇,绵亘二、三公里。北端有岩层斜插弥河之中,极似一条巨龙低头饮水的场景。
于是,当地人将南峰之龙称为“蟠龙”,北山之龙称为“雌龙”。二龙山因此得名。
相传,历史上的这座龙山颇有灵气。有时夜幕降临,一颗火球便飘荡在蟠龙山和饮水龙岭之间,照得山体和弥河清晰可辨。当地人将它比喻为“二龙戏珠”,并在此立寺,名日“宝珠寺”。
当年,鲁智深、杨志等人赚开邓龙的山砦三关,杀死邓龙,夺下宝珠寺。使二龙山成了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据地。后来施恩、曹正、张青、孙二娘都前来投奔,二龙山也成为青州实力最强的山头。
梁山好汉大破青州之后,鲁智深让施恩、曹正、张清、孙二娘放火烧毁二龙山砦和宝珠寺寨栅,同归水泊梁山。
据说在明代中期,二龙山东麓曾建有龙王庙,方便农夫百姓天旱祈雨,清代康熙五十九年。又在此处重修了龙神阁。
圆寂六合寺,是鲁智深的最后归宿。
在征讨方腊取得胜利之后,宋江带领将士来到杭州,驻扎于六合寺一带,鲁智深与武松等在寺中一处歇马听候将令。
当天夜里,忽听得江上潮声雷响,如战马嘶吼。鲁智深以为有敌军来袭,抄起铁禅杖准备打出去,却被寺内和尚告知今日是八月十五中秋,巨大的声响是钱塘江潮信。
鲁智深看了江潮,突然醒悟出当年智真长老的临别偈语:···遇江而止。他向寺中僧人问明“圆寂”之意后,决定“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于是沐浴更衣,在禅椅上坐化了。
待到他的宋公明哥哥得到消息来看时,鲁智深已经早已没了你生命体征。
书中评议谓: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鲁智深圆寂于六和寺这一段,水浒书中写得神乎其神,读来让人心潮难平、唏嘘不已。
据说杭州曾经有过六和寺,后来损毁了。但是那座六和寺并非是水浒传中鲁智深圆寂的六和寺。但当初的六和塔却耸立至今。
有研究人员推敲认为:
《水浒传》中的宋江起义的故事,发生在北宋徽宗宣和年间(公元1119年),而史料记载,位于杭州西湖之南的六和寺始建于隆兴二年(1164),与水浒故事中的人物结局在时间上对不上茬。
但是六和寺确实有其原型,那就是在杭州西湖之南的六和塔。
宣和三年(1121年),六和塔也毁于战乱,如今保存的砖筑塔身,是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重建,直到乾道元年(1165年)才全部竣工,历时十年。
隆兴二年(1164),随着六和塔院的建成,又建了一座寺庙,因该寺依六和塔而建,故名六和寺,又因其位于月轮山,也被人们称作月轮寺。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栏目右上角的提示“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参考资料和配图均源于网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