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平”之五:铿锵铜鼓
壮族铜鼓(壮族铜鼓文化)
◎子民百姓
铜鼓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特别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物,史学界素有“北鼎南鼓”之说。
铜鼓迄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以广西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据资料统计,2015年全世界馆藏传世铜鼓2400多面,其中我国馆藏量达1400多面,广西馆藏量900多面。可以说铜鼓是壮族人民心中的神物,广西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铜鼓之乡”。
罗汉村出土的铜鼓(廖才兴∕摄)
近半个世纪以来,象州已先后出土6面铜鼓,分别在寺村镇寺村小学,寺村镇崇山村委崇山村,中平镇良山村委罗汉村、多福村委苏村和中平社区大普化村,以及罗秀镇军田村委下那曹村出土,均为汉代至南北朝时期铜鼓。其中,中平镇境内出土的铜鼓占全县总数的50%,而且经专家鉴定均为汉代铜鼓,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巨大,堪称铜鼓之乡。
1978年冬,在今象州县中平镇良山村委罗汉村南面约500米的水田中,村民平整水田时发现一面冷水冲型铜鼓。出土时鼓面朝下,铜鼓面径88厘米、胸径90厘米、腹径74.5厘米、底径83厘米、残高55厘米,两头大,中间略小。鼓面中心有太阳纹,光芒四射;鼓面边沿有立体蛙4只;单骑士2个、三骑士1组,均为手握马缰绳;三只狗1组,两前一后排列。鼓腰间有环耳1对、扁耳2对。鼓面和鼓身装饰星点纹、水波纹和菱形纹。经专家鉴定为汉代铜鼓。
1982年,在今象州县中平镇多福村委苏村,村民在田垌里发现一小号冷水冲型铜鼓。经专家鉴定为汉代铜鼓。
1991年冬,在今象州县中平镇中平社区大普化村西面约50米处,村民们取土建房时发现铜鼓。出土时鼓面朝下,鼓面径82厘米、胸径84厘米、腹径69厘米、底径82.5厘米、高57.5厘米、重39.5公斤。鼓面中心有12道太阳纹,向四面八方散射。鼓面边沿环列立体蛙4只,蛙间对称有2条大鱼,鱼尾均有绳系拴在立柱上。胸径间有环耳1对、扁耳2对,鼓面和鼓身装饰有旗纹、水波纹和圆心垂叶纹。经专家鉴定为汉代铜鼓。
铜鼓声音洪亮,在古代或是传递信息、发布号令的重要工具,或是作为祭祀、赏赐、进贡的重器,作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拥有铜鼓便“极为豪雄”,能集众称王,震慑四方,以致“群情推服”。明清以来,随着社会的变化,铜鼓渐渐演变为一种礼器,人们在祭祀、祝捷、朝聘、宴享、迎宾等重要活动中都习惯使用铜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