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在远古时期就有洪水泛滥的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商代河患频繁,曾六次迁都以避黄河水患。
商代为避黄河水患曾六次迁都
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河决濮阳瓠子堤,决口后洪水流向东南注入巨野泽,泛滥淮泗,淹及16郡,当时曾一度堵口,堵而复决连续23年的泛滥横流。
黄河的历史(黄河的历史故事)
汉武帝像
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王景治河以后,黄河有一个较长的安流期,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初的500年间,黄河没有决徙的记载。
王景治河
北宋黄河决溢频繁,平均1~2年1次,灾害多,规模大。其原因是当局治河失策,三次人工回河东流均遭失败。客观上东汉河道(宋称京东故道)淤高,下游湖泊淤浅,黄河分支济水等淤塞断流。北宋以前黄河无论北流东流均注入渤海。北宋以后黄河700多年南流夺淮入黄海。黄河北流与北泛,与海河合流,两河灾害叠加;黄河南流与南泛,黄淮合流,两河灾害频发区在豫东南、鲁西南、安徽、苏北。
大宋繁华背后潜伏着黄河危机
金、元、明、清(1128~1855年)700多年,黄河夺淮人海。自金至明代前期,黄河出山后的河道呈多股分流。在这决徙散流中,洪水淹没农田,冲毁平原上的城镇、村落。这一时期总共冲毁迁城的有20个。还有许多城镇虽未搬迁,但北宋的旧城今已压埋在黄土之下,成为地下城,如今开封城经黄河4次淹没,旧城已埋在4.5米深的地下。
开封城摞城遗址挖掘
明代把保护运河漕运成为治河的首要目标,采取北岸筑堤,南岸分流,黄河下游河道紊乱,多股乱流,忽南忽北,游移不定,平均每2.5年就发生一次决溢。
明清时期治河保漕并重
康熙元年至十六年(1662~1677年)黄河下游几乎年年决溢,决口上起河南,下迄淮扬。其中康熙元年和十五年灾情为重:康熙元年五月“河决曹县石香炉、武陟大村、睢宁孟家湾。六月决开封黄练集,灌祥符、中牟、阳武、杞、通许、尉氏、扶沟七县。七月,再决归仁堤”。十五年(1676年)夏久雨,黄河倒灌洪泽湖,高家堰大堤决口34处,淮水冲入淮阳运河,运河堤决口,大口两处宽300余丈。里下河7州县被淹,黄河又决口数十处,漕运阻塞。
康熙把治河、漕运刻在宫廷柱子上
嘉应观雍正时期的大清朝黄委会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黄河流域大水,六月黄沁并涨,决中牟下汛,下分3支由沙、涡等河入淮,淹皖北、豫东28州县。据实地调查推算,这次洪水在三门峡当年洪峰流量为36000立方米每秒,是近千年以来最大的洪水。
清末黄河堵口画像
民国年间的河患较清末更为频繁,在中华民国的38年中,黄河堤防有17年发生溃决,其中最大的一次洪水是1933年。本次洪水主要来自中游,陕县站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黄河下游漫溢31处,决口73处,共104处,因决口泛滥受灾的县为30个,受灾面积为6592平方公里,受灾人口273万人,伤亡12704人。
1933年黄河长垣决口
在历代决溢中,有些是自然因素造成的,有些是统治者以水代兵人为决口的结果,而且不少决溢给人们带来毁灭性的灾难。黄河上最早一次是公元前359年楚魏相争,“楚师决河水,以水长垣之外”。之后秦灭魏,王贲于公元前225年引河水淹“灌大梁,坏其城,魏降”。明崇祯十五年(公元一六四二年),黄河在开封决口,造成了全城覆没,几十万人陷于灭顶之灾。1938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为阻止日军西犯,在郑州花园口扒开黄河大堤,使豫、皖、苏三省44县成为泽国,1200万人受灾,300多万人背井离乡,89万人死亡,造成了惨绝人寰的东方大浩劫。
黄泛区百姓流离失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