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著有《樊川文集》,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咏史抒怀。杜牧“小杜”,杜甫“大杜”。杜牧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樊川居士是谁(樊川居士是谁怎么读)
杜牧的爷爷是宰相杜佑,杜牧的父亲是杜从郁。也就是说,杜牧是世家高官子弟,而且杜牧的文学和政治才华都很出众,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杜牧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23岁作出《阿房宫赋》。25岁时,杜牧又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表达他对藩镇问题的见解。此时的杜牧已经很有名气,作品流传。杜牧26岁,进士及第,一生三次为官,但结局堪悲。杜牧晚年重新修整了祖上留下的樊川别墅(樊川从汉代就是长安贵人营构别墅之处,到了唐代更是私园别墅荟萃之地),并且闲暇之时经常在这以文会友,故后世称“杜樊川”。。诗人一生经历了好几个皇帝,分别是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其中唐宪宗当政后,醉心于自己平淮西等一点点成就,飘飘然的做起了长生不老的春秋大梦,一心事佛,韩愈上《谏佛骨表》、险些丢了性命。宪宗被太监杀死后,后继的穆宗、敬宗、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数继续上升,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晚唐时代,本就有大厦将倾之势,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一点点的侵蚀着这个巨人的身体,诗人为此忧心忡忡。虽然江南春色让他流连,但是心里依旧挂念着国家兴亡,所以诗句忽然的转折,体现了诗人当时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杜牧一生,悲叹交迭也喜忧相揉。或许正是仕途的失意才使他看清了统治者的嘴脸,才使他拥有了豪健俊朗的风骨,才使他的诗中有着对社会兴亡的深思以及蔑视权贵、决不同流合污的誓愿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