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安徽省的历史渊源,就不能不提及“江南省”,“江南省”设于公元1645年(清顺治二年),省府驻地江宁(即今南京)。
安徽省会是哪里(安徽省会是哪里南京)
清江南省的前身是明朝的“南直隶省”。“江南省”的所辖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无论是明朝的“南直隶省”,还是后来清朝的“江南省”,皆为当时全国最富裕的省份之一。
清朝初期,天下尚未完全统一,各派系间矛盾尖锐,争斗不断,而作为清廷主要的财源和人材库之一的江南省,其稳定性和安全性就至关重要了。
因此,顺治皇帝决定将江南省分而治之,一来以便更强有力的管理,二来以防再有其它势力利用富硕的江南省作大作强而危及朝廷。
公元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清廷将江南省一分为二,分为“江南右布政使司”(治所苏州)和“江南左布政使司”(治所江宁)。
公元1667年(清康熙六年),取“江宁”和“苏州”二府首字的合成,改“江南右布政使司”为“江苏布政使司”,建“江苏省”;改“江南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建“安徽省”。清廷在建置“安徽省”时,“安徽省”并不是安庆和徽州的简称,而只是对“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滁(州)和(州)广(德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的简称。
公元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江苏布政使司”由苏州迁至江宁,江宁正式成为江苏省会(民国时期镇江当了一段时间的江苏省会);“安徽布政使司”由江宁迁至安庆,安庆正式成为安徽省会。
为什么好好的安徽省省会要从南京迁到安庆?这是因为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安庆桐城人张英、张廷玉二人皆为清朝宰相,宰相张廷玉主持编纂《明史》时,直言清朝应该吸取明朝教训,避免南京成为反清复明的前沿阵地,并建议迁省会南京于安庆。而清朝皇帝对张廷玉特别信任依赖,故迁省会于安庆。
自1667-1760年,共93年,安徽省会一直在南京。正因为安徽独立建省,“江南省”类似被“三家分晋”,原本居于“江南省”腹地的南京才变成后来的僻居江苏一隅。
从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由江宁迁至安庆始至1952年,其间大部分时间,安庆一直作为省会。只有太平天国时期,即1853-1861这一段时间,安徽巡抚从安庆退往了庐州;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之后,李鸿章、曾国藩等人协商后决定安徽省会仍复迁安庆;1938年春安庆沦陷,临时省会迁至立煌县(比今日金寨县区域更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省会由金寨迁驻合肥。但当时对是否将省会迁往合肥一直就有争议,省高等法院、省高等法院检察处(检察院)、省教育厅等机关就直接搬回了安庆。而且,1948年国民党安徽省政府在南逃途中也曾一度搬回安庆。1952年正式定省会为合肥。
与桐城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极力举荐”安庆做省会不同,同属安庆桐城人氏的“桐城派”大家姚鼐却最早提出合肥最适合做安徽省会。
相对南京,安庆的劣势是很明显的,南京地势平缓,腹地辽阔,交通便捷。而安庆背山临江,水泽众多,城池逼仄,发展空间相对有限,长江仅能贯通东西,而南北交通并不畅达。姚鼐对此也颇引以为憾。他环顾省内,目光落在了庐州,这才是他心中理想的省城。庐州位于安徽的中部,周边地势低平,又有辽阔的巢湖平原为依托,南北有淝水通江达淮,东西自古为吴楚要冲,历史上号称“淮右襟喉,江南唇齿”。
1958年9月,毛主席给欲将安徽省会从合肥迁往芜湖的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写信说“合肥不错,为皖之中”,最终确定合肥的省会地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