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翩翩少年
王氏世居琅琊(今山东临沂)。到公元303年王羲之出生时,晋琅琊王已经第三代,名叫司马睿。王氏势力雄厚,是司马睿的依靠力量,双方联姻,王羲之的父亲王旷是司马睿的表兄弟,关系非常亲密。
过了三年,王旷在丹阳太守任上被叛军驱逐,去下邳投奔司马睿。下邳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王氏朝廷重臣都在下邳居住。此时,八王之乱正酣,新皇登基,朝政混乱不堪。
王洽泼墨山水(王洽与王羲之关系)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王敦、王导等王氏重臣秘密聚会,商量应对之策。由于王旷是投奔而来,被族人看轻,拒绝他参与讨论。而王旷在江南工作多日,心中已经有了想法,着急着要进去发表意见。
王旷轻手轻脚在窗户下静听大家的争论,实在忍不住了,他用手指沾了口水,捅破了窗户纸,朝房中喊道:“如今天下大乱,你们在这里密谋叛乱,我要去告官。”
王导吓了一跳,和王敦说:“都是自家人,让他进来吧。”便让人开了门。
屋内不少人,都盯着王旷。
王旷说:“我从江南来,熟知江南事。”述说了江南的经济、文化状况,“我建议举族南迁,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什么馊主意,老家都不要了?”有不少反对的声音响起。倒是30岁的王导想进去了,跟王敦说:“大哥,这是个好主意。尽快决定吧。”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第二年,也就是公元307年,5岁的王羲之跟随家人一路颠簸,来到了江南重镇会稽。
幼年的王羲之生得五官端正、大头大耳,个子明显比小伙伴高出半个头。王导很喜欢这个侄儿,有空就来看望王羲之,关心、照顾他。在会稽西街租下几栋大房子安顿下来之后,王导把他从老家带来的钟繇《尚书宣示表》真迹交给了王羲之。
“逸少,这可是难得一见的宝贝。”王导把《尚书宣示表》翻开给王羲之看,“人生在世,写好字是基本功。这个钟繇是大大的书法家,你要是能把字写成他一半好,就很了不起了。”
谁知,王导这句话激起了王羲之的好胜之心:“一半好?我将来要超过他。”
王导哈哈大笑:“好样的。拉个勾,可不能吹牛哦。我每次来看你,都要看你写的字。有进步就有礼物。”
王羲之二话不说,高兴地和堂叔叔拉了一勾。
人狠话不多。幼年的王羲之似乎天生这种性格,这与他的生活环境有关。王氏家族非常强大,但王羲之家庭却相对比较弱势。父亲常年在外当官,而且胆小怕事;他只有一个大哥王籍之,比他大5岁;他自己还得了癫痫,每年都会发作一两次。小伙伴们经常嘲笑他。
商代开始,国人就在日常生活中用毛笔写字,记录要事、互通信息。读书人家教孩子从小就练习毛笔写字。到王羲之出生的时代,把字写好看即书法艺术成为人们的共识。王氏家族更甚,男女老少,学习书法是必修课。王羲之的姨妈卫夫人是著名书法家;父亲王旷善行书、隶书,还从卫夫人那里学到蔡邕书法;叔父王廙则书画俱佳,被称为“江左书画第一”。因此,王羲之还没学会走路,就开始学习握笔了。
因为父亲不在家,和王导同年的叔父王廙成了王羲之书法的启蒙老师。而和堂叔王导拉勾后,王羲之更是一头扎进了书法的海洋里,整天临摹《尚书宣示表》。出去玩的时候没有笔,他就用手在衣服上写,有时用树枝在沙地上写,有时夜晚在月光下写。他觉得这是他看过的最好看的字了。
到7岁时,小伙伴们还是穿开裆裤的小屁孩,王羲之的书法已经有了大成。王导每个月都从外地回来看望王羲之,每次都对王羲之的进步感到震惊,他不止一次对王廙说:“这孩子将来一定是位了不起的书法家。”
7岁的王羲之进了王家创办的私塾。从此,卫夫人成为王羲之的书法老师。
卫夫人(272~349),本名卫铄,字茂漪,河东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廷尉卫展之女。卫氏家族世代工书。卫夫人同样师承钟繇,深得其法。卫夫人应邀到私塾教书,将卫氏家传的书法传播给了琅琊王氏家族。
那天是书法课,卫夫人看到王羲之交上来的作业,惊为天人,一个孩子造诣如此之深,太不可思议了。
“逸少啊,你怎么把大人写的字交上来了?不可以作弊哦!”
王羲之不说话,回到座位,拿出纸笔当场写起来。只见他握笔如刀,下笔力透纸背,桌面上都留下了浅浅的印记。片刻工夫,一幅楷体书法《宣示表》已然完成。卫夫人吃惊不已,“酣畅淋漓,行云流水。”她叹道。
如果说卫夫人教王羲之学书法,不如说,两人是书法艺术切磋。当然,此时的王羲之,涉猎不广,仅限于临摹钟繇工夫,尤其对书论几乎一窍不通。而卫夫人除了传承钟繇,对蔡邕、张芝等人的书法也颇有研究。因此,自从师从卫夫人,王羲之的书法理论大为提高,并运用到实践中,他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境界。
就在王羲之埋头练习书法的时候,不幸的事情发生了。
当初,王旷提出避居江南的建议,执掌朝政的东海王司马越也听进去了,把琅邪王司马睿安排到建邺,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307年,王氏及其他大族千余人随同司马睿携家南渡。王旷本人却被司马睿安排到淮南做了太守,以抵御北方列强。
309年,匈奴人、汉赵皇帝刘渊派儿子刘聪率军侵犯上党,围困壶关。晋并州刺史刘琨发兵救援,为聪所败。司马越急忙派王旷去救壶关。310年,王旷率三万军与刘聪战于上党,结果全军覆没。
王旷兵败被俘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会稽,对王家来说,如同晴天霹雳。原本以为终受重用,却不料如此下场。已经有些懂事的王羲之看到母亲悲痛万分,放下毛笔,去安慰母亲。
“妈妈,你不要哭,我和哥哥陪着你一直到老。”
母亲看着兄弟俩坚毅的目光,悲痛的情绪平复了下来。孩子还小,为母则刚,自己不能倒下。
母亲和卫夫人是表姐妹,两人经常在一起吃饭、聊天。卫夫人把王羲之的书法成绩告诉母亲,说将来王羲之一定会有出息,名满天下。
王羲之学习书法之刻苦非常人可以想象。
有一回,王羲之在书房里练字,书僮送来了他最爱吃的馒头蘸蒜泥。几次催他吃饭,他连头也不抬一下,继续挥笔直书。书僮只好请夫人来劝他用餐。王夫人来到书房,见他手里正拿着一块沾满墨汁的馒头往嘴里塞。原来,在他吃馒头的时候,眼睛看着字,脑子里想着字,错将墨汁当蒜泥,一边练字一边吃,还直夸母亲做的蒜泥好吃呢!
小小年纪,如此刻苦,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劝儿子,要注意休息,还要多吃东西,你正长身体的时候,营养跟不上,怎么行呢?
王羲之八岁开始喝酒。那年春节,他跟着母亲去外公家做客,外公好酒,吃饭时对王羲之说:“小伙子从小要学会喝酒。”
那一次,王羲之喝多了,在外公家堂前的条凳上躺了半天。却从此爱上了酒。
一晃几年过去。12岁那年,他在父亲遗留下的枕头里,偶然找到一册《笔论》,他如获至宝。
《笔论》是书法家蔡邕的著作,原文如下: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姿(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意思是说,精神的好坏,对书法创作关系极大。迫于事势,情绪不好,就是有最好的毛笔,字也写不好。只有潇散随意,精神集中,写出的字才会佳妙。向自然学习,字体多变,才称得上书法。
之前,王羲之书法拘泥于临帖,从技法上看,已经登峰造极,而气势呆滞,有造作之迹。读了笔论,王羲之茅塞顿开。他纵情大笑,开怀畅饮,性情突然大变,世界在他的眼前豁然开朗。因而,书法大进。
卫夫人知道事情的原委后说:“我猜这小子一定读了用笔秘诀。最近看他的书法,已经有老成之智慧了。”
王羲之觉得卫夫人的知识不太够了。他要走出会稽,走出家门向更多的书家学习,向大自然学习。
13岁的王羲之已经长得人高马大,如玉树临风。可能是因为长大了,他的癫痫再也没有犯过。他走出家门,和伙伴们频频交往,喝酒、斗诗,高谈阔论。伙伴们为他的成就感到高兴,没有人嘲笑他。逐渐的,他成了会稽少年领袖,名闻东南,得到当时名人陈留阮裕的赏识。时人将王羲之与王承、王悦并称为王氏三少。
暑假到了,王羲之向母亲和卫夫人告别,他要出去来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再多,不如名师指路。这里的意思,并不是说直接上名师就行了,前面几个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同建房,不得从基础干起?
如今书是读了不少,名师的帖子也临了一些。君不见,王羲之临帖用掉的笔头都埋了一大堆(为了省钱,笔头是可以换的),被有文化的人称为“笔冢”;家里小池塘的水都染黑了。王羲之的书法实践已经触到了天花板,要想突破,必须增长见识。卫夫人被他几句话说服了,“我支持,我写几封信你带上。”
母亲看着乳臭未干的儿子,眼泪止不住就要落下。王羲之急忙安慰说:“妈妈,你放心吧,我有伙伴一道去,相互可以照应。我先去建康,那里有很多叔叔、伯伯呢。”
还好,那时的夏天天气比较凉爽。王氏三少整理妥当,雄赳赳气昂昂地出征了。
从会稽到建康,路途遥远,四五百里呢。王承、王悦都是大户人家的孩子,有钱,一样的威风凛凛。他们雇了一辆专用马车,一路走走停停。马车上渡船过钱塘江,就是杭州,那时候还叫钱塘,一个很小的县城,坐落在山坳里。灵隐寺倒是香火旺盛。晚上在客栈住下,喝了点酒,王羲之仍然坚持临帖不辍。
大约十来天后,王氏三少的马车终于进了建康城。此时,晋朝廷还没有正式迁都,但有的机构已经提前入住,准备迎接皇帝驾临。所以,建康城人声鼎沸,万方辐辏。
王羲之根据地址,去找叔叔王导,到了府上,却被告知,王导赋闲多年,出外云游,估计是帮司马睿联络感情去了。好在,家人都知道王羲之的名号,给他们安顿下来,还热情招待。
王羲之想起一个人,周顗。
周顗比王导大7岁,两人是好朋友。周顗到会稽王导家做客的时候,听说王羲之的盛名,特地看望过王羲之,算是有一面之缘。同时,他和卫夫人是亲戚,这么一算,王羲之和周顗也有亲戚关系。
王导的家人和周顗很熟。听说要找周顗,家人说我带你们去。
王羲之一行数人轻车熟路找到了周顗住处。碰巧,周顗在家,得到通报后,一边穿鞋一边急匆匆出屋迎接。
“逸少来了啊。”周顗大喜过望,拍了拍王羲之的肩膀,“都长这么高、这么结实了。”
“伯伯好。”王羲之毕恭毕敬地叫了声,“这两位是......”
没等王羲之说完,周顗抢着说:“一定是王氏三少。果然都是一表人才啊。进屋说吧。”
这是一栋普通民宅,进屋是个天井,能望见蔚蓝的天空。头进上横头一张条案,两旁分列四张方案;墙上挂着祖宗画像;两边各有一个厢房。二进布局和头进基本一致。砖木二层结构,楼板和柱子、内壁都为杂木制成,主要是香樟,据说可以防虫。
周顗当过吏部尚书,管官职升迁,还做过左仆射,类似于检察院院长,官至副国级,位高权重,但他清正廉洁,忠君爱国,不求名利,平易近人,只是喜欢喝酒,经常闹出一些笑话。
周顗把王羲之一行迎入房,依次坐定。已经有两位大人坐左手两个位置。周顗坐上首,王羲之在他右手位盘腿坐下。相互做了介绍。原来二位是朝中大臣,周顗同党。
“逸少贤侄,你可把老夫想坏了。”周顗举起酒杯。
“伯伯,侄儿先干为敬。”王羲之抢先干了。
“爽快。”周顗也是一干而尽。其他人也跟着干了。
“听说,你学书法可用功了,家中池塘的水都黑了。”周顗惊叹道,“那么,你的书法已经达到什么程度了?”
“真书学钟繇,草书学张芝。”王羲之慨然道,“表面上看,像那么回事了。所以要出来走走,寻找突破之路。”
“有道理。”周顗突然想起一件事,“卫夫人是你的老师,她怎么样了?”
“卫老师让我给伯伯你带封信。”王羲之忙将卫夫人的信交给周顗,“她身体很好,伯伯放心吧。”
周顗展信看了看,字迹不多,那时流行短札,无非说些思念的话,重点请他照料王羲之,毕竟还是孩子。
“没这封信,我也会尽力的。”周顗对众人说,“先喝酒,有事慢说不迟。今天我们不醉不归。”
一阵碰杯声。
这时候,一个女孩子端着一份肉上来,用好听的声音说:“牛心炙来啦。”
“莺儿,”周顗叫住女孩,“这几位从会稽来,介绍你认识,江湖人称王氏三少,都是好后生。”
指着王羲之,“这位叫王羲之,字逸少,是我侄儿,你叫哥。”
王羲之急忙站起来,“妹妹好漂亮啊。”
莺儿脸都红了,“逸少哥,听说你是大书法家?你长得好高,比父亲还好看。”周顗可是有名的大帅哥呢。
“妹妹夸我呢。”王羲之傻傻地看着女孩笑。
“你们别愣着了,坐下吧。”周顗说道,“小女也想学书法,想做第二个卫夫人。没办法,如今时髦女子学书法。”又对莺儿道,“真是赶早不如赶巧,你最好的老师来了。”
莺儿也不扭捏,朝王羲之拜了个万福:“王老师在上,小女子有礼了。”
“不用那么见礼,有用得着的呛一声就行。”王羲之急忙拉起莺儿的手,那手白如笋、柔如荑,感觉好极了,“你坐下一起吃饭吧。”
那时候,女子还是可以同客人一起上桌的。莺儿便在王羲之身边坐下。
一来二去,周顗的酒劲开始上来了。他把牛心炙切下一块,起身放在王羲之的盘子里。“牛心炙,如今最流行的下酒菜,一般人吃不到。”又朝众人道,“你们吃菜。”
牛心炙,就是烤牛心。古代没有烤这个字,都说炙。一大头牛只有一只小小的牛心,而杀牛是违法的,所以不可多得。这只牛心周顗珍藏了很久,今天才拿出来,那可比飞天茅台还要珍贵得多。
前面听说是牛心炙,众人便是一阵惊叹。现在,看周顗亲自将牛心炙切给王羲之先享用,免不了一阵羡慕。就像国家级领导人给你当司机,这该是多大的面子啊。
这场酒下来,周顗和两位大臣都有点多了,反倒是王氏三少像没事一样。两位大臣回去把酒桌上牛心炙的事儿传了出去,没几天,整个建康城都知道了王羲之。翩翩少年,书法人品非常了得。有诗赞曰:
王家弟子人如玉,
潇洒出尘月新初。
乘鸾著色疾蝇舞,
不如羲之纸上铺。
喝完酒,王氏三少仍回王导家住。一是王导家条件更好,二是毕竟一家人,随便。
王羲之在建康盘桓了一段时间。他三天两头去周顗家,打听书法名家和碑帖出处,与伯伯喝酒清谈。每日陪莺儿练一会儿书法。他把卫夫人教授的三堂书法课转授给了莺儿,当作书法入门。
第一堂课——点如高峰坠石。王羲之让莺儿看毛笔蘸墨以后接触纸面所留下的痕迹,如高峰坠石。体会悬崖上有块石头坠落下来的感觉,“点”要有从高处坠落石头的力量。
第二堂课——横如千里阵云。王羲之把莺儿带到郊外,站在大地上,凝视着开阔的地平线和地平线上排列的云层缓缓向两边扩张。“千里阵云”就是把水平线条拉开,让水与墨在纸上交互律动。
第三堂课——竖如万岁枯藤。王羲之带着莺儿去深山里,看“万岁枯藤”,感觉藤的强韧。“竖”要写到拉不断,有弹性,还有张力。
“高峰坠石”代表重量速度,“千里阵云”代表开阔胸怀,“万岁枯藤”代表坚韧不拔。
王羲之教得生动有趣,莺儿学得津津有味。在莺儿的心里,逸少哥是那样洒脱、智慧,仿佛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幸福的时光溜得太快,你根本无法抓住。半个月过去了,王羲之觉得应该离开建康,去寻觅更多学习的机会、从自然中获取更多的养分。两个小伙伴在建康已经呆够了,动员王羲之离开建康,去远方。
“你一定喜欢上人家姑娘了。”看到王羲之犹豫不决,小伙伴推测道,“可是你忘了我们出发时的初心了吗?”
“是啊,莺儿真的很可爱。”王羲之直言不讳,“她也喜欢我。”
“那就带上她吧。”
“她父母不会同意的。”王羲之摇摇头。
“想她的时候,给他写信。”小伙伴给他出主意。
没有料到,他们这一离开就是几个年头。
后来,王羲之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我小时候学习卫夫人书法,自认为学得很有成绩了。后来渡江到北方游历了一些名山大川,见到了李斯、曹喜等人的书法;到许下见到了钟繇、梁鹄的书法;到洛下见到了蔡邕的三体《石经》;在叔伯哥哥王洽处见到张昶的《华岳碑》,才知道仅仅学习卫夫人,还是远远不够的。于是转变师承,向众碑学习。”
公元317年三月,司马睿在建康即晋王位,改元建武,史称东晋。周顗为军谘祭酒,出为宁远将军、荆州刺史,碰上流民叛乱,招架不住,到豫章投奔王敦。晋元帝又召周顗为扬威将军、兖州刺史。莺儿跟着他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事实上,王羲之的书信她也无法接到,两人就此失去了联系。
318年,王羲之回到会稽,三年多的游学生涯让他成熟了很多,其书法艺术更上一层楼。草、隶、楷、行、碑无不精通,并融为一体。然而,对莺儿的思念并没有褪去。他一改活泼好动的特性,重新回到了沉默寡言、不修边幅,整天在家里研磨作书的状态。
男大当婚。上门提亲的人络绎不绝,但王羲之一概不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