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3011期。有谚语说:“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成为真理。”我国古代也有“三人成虎”的典故。许多谣言在以讹传讹中渐渐远离实际情况,且在人们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再想辟谣则千难万难,正所谓“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水浒传》中武大郎与潘金莲的故事家喻户晓,几百年来在诸多文学作品的影响下,武大郎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变成了其貌不扬,有着五短身材的“炊饼武大”。而潘金莲就更惨了,一直被误解了六百多年,成为人尽可夫的荡妇形象的典型代表。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论东西方文学,女性角色在文学作品中主要包含四种形象:圣母、荡妇、毒妇(西方巫女)、清纯少女。而潘金莲几乎占据了中国文学作品里荡妇的头把交椅,甚至成为一种符号。武大郎、潘金莲与西门庆的故事捆绑在一起,成为令人们唏嘘的夫妻间的人伦惨剧。而历史上的真实情况真的如此吗?
武大郎(武大郎真实历史原型)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河北邢台清河县发现了武大郎墓,甚至还在村里发现了武大郎的祠堂,这一下就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随着进一步发掘,一块有着武大郎《墓志铭》的碑刻渐渐把历史的本来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墓志铭》里提到,武大郎原名武植,字田岭,在家里众兄弟中排行老大,故在年少时被称为大郎,晚年时被乡里尊为四老。武植的妻子潘氏,是名门淑媛。武植并不是人们印象里卖炊饼的,而是文武全才,曾考中进士做了七品官,且为官清廉造福一方,乡民特意为他聚了万民伞表示尊敬。
这些发现引得不少专家过来勘察,人们发现墓中骸骨起码有一米七,并不是《水浒传》当中的“三寸丁,枯树皮”形象,由此可以看出传言有多么离谱,多么不可信。根据村里老人讲述,武大郎在元朝仁宗年间,与他的母亲从山西晋阳搬到清河县武家那村。武大郎在没有金榜题名之前一直过得很清贫,得到同窗好友黄堂的接济,后来两人一同去参加科举,武大郎高中进士,黄堂却名落孙山。
后来黄堂渐渐困顿,想到了同窗武大郎已经受官为七品县令,于是前去投奔。武大郎虽然热情招待黄堂,却绝口不提为他谋官职的事情,三个月后,自知前途无望的黄堂只好回乡。黄堂在路上越想越气,认为好友武大郎忘恩负义,于是开始编造谣言诋毁武大郎,把武大郎形容成一个猥琐丑陋的“三寸丁”,还张贴武大郎夫妇的插画。
然而等他回到家中时,却发现房屋已经被武大郎翻新,还给他留了一包银子作为谋生的本钱。此时黄堂才知道武大郎并没有忘记昔日的友情,只是不愿意以权谋私罢了。他连忙回去辟谣,可是已经晚了,谣言如长了翅膀,越传越离谱根本止不住。
武大郎在清河县做县令时,判过一个卖炊饼的吴大的案子,这也成为他被后世误会的诱因。恶霸西门庆想霸占吴大的炊饼铺,威逼利诱不成,反被吴大告上公堂。武大郎断案颇有经验,调查过后还原真相,判吴大胜诉,打了西门庆三十大板。西门庆怀恨在心,正好有之前黄堂的流言,于是再添油加醋一番进行二次创作,说吴大与武大郎有血缘关系,还编造称武大郎的妻子潘氏与自己有染。
流言经过发酵已经远远脱离它的本来样貌,武大郎成为了卖炊饼的人,凑巧的是那个卖炊饼的吴大正好是个五短身材,相貌不堪,这就成为了武大郎后期的文学形象。潘金莲也遭受无妄之灾,成了为人所不齿的“荡妇”。
施耐庵所写的《水浒传》本来就是集合了民间传说和众多戏曲故事,武大郎的传言越传越广,被改编收进小说也在情理之中,并不能怪他什么。但武大郎和潘金莲作为受害者,却被足足冤枉了六百多年,罪魁祸首就是黄堂和西门庆这两个谣言制造者。不过后世的读者,还是要分清历史人物和文学形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