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2014年11月份《诗刊》上发表了余秀华的一组作品,共有九首。正是《诗刊》的这次大力推荐,让实力不俗的女诗人声名鹊起,收获颇丰。这组诗就以其中一首诗的题目为标题,而这首诗就叫《在打谷场上赶鸡》。
余秀华最好的十三首诗(余秀华最好的十三首诗月光落在左手上)
《在打谷场上赶鸡》
余秀华/诗
然后看见一群麻雀落下来,它们东张西望
在任何一粒谷面前停下来都不合适
它们的眼睛透明,有光
八哥也是成群结队的,慌慌张张
翅膀扑腾出明晃晃的风声
它们都离开以后,天空的蓝就矮了
在这鄂中深处的村庄里
天空逼着我们注视它的蓝
如同祖辈逼着我们注视内心的狭窄和虚无
也逼着我们深入九月的丰盈
我们被渺小安慰,也被渺小伤害
这样活着叫人放心
那么多的谷子从哪里而来
那样的金黄色从哪里来
我年复一年地被赠予,被掏出
当幸福和忧伤同呈一色,我乐于被如此搁下
不知道与谁相隔遥远
却与日子没有隔阂
这首诗分为两节。前12行为第一节,后面6行为第二节。
第一节第一行“然后看见一群麻雀落下来,它们东张西望”给人很直接甚至突兀的感觉,因为表达先后顺序的承接连词“然后”被放在了句首。其实这是诗人本来想以“在打谷场上赶鸡”的诗意作为第一行诗,却直接截取了它作为这首诗的题目。这样,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就明白了女诗人先在打谷场上赶走了鸡,然后才有了那一群凌空扑愣愣地落下的麻雀。也就是说第一行诗意是紧紧承接题目的。
虽然说现代诗歌有口语化的倾向,但它还是有自己独特的句法与技巧结构的。比如上面我们读到的这种情况。一方面鉴于对诗意的精炼提纯,一方面是对诗歌意象的着重强调,诗人就会运用省略、倒置等手法来对诗句进行一番处理。显然,这首诗的开头省略了题目的诗意。
麻雀们为什么在打谷场上东张西望?诗人对麻雀的内心进行了一番剖白:“在任何一粒谷面前停下来都不合适”。对于先来的鸡,和后来的八哥们也都一样。这一行诗很警辟。
它们为何在一场谷子面前慌慌张张?对着谷子眼睛里却放出惊喜又贪婪的光,甚至在谷子面前欢呼嘻闹:“翅膀扑腾出明晃晃的风声”。那个欢腾劲简直太大了。
它们需要谷子裹腹充饥,而这些谷子又不是属于自己的食物。它们内心很卑微。更何况,作为一群偷食者,它们生怕有人赶走它们,因此胆怯慌张。而对谷子的主人来说,任何偷食者在自己的谷子前停下来也都会被认为不合适。
由此看出这行诗具有警辟思索结论的双重性特征。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些飞禽又象征着人的欲望,而谷子则象征着憧憬和诱惑。人们的欲望也同样是成群结队的一个挨着一个,还经常因怀有野心而双眼发绿光,发红光。诱惑也是一堆堆的铺天盖地,让人目不暇接,甚至有时不知所措。当欲望一个个消失殆尽的时候,也是人心愈发纯净的时候:“它们都离开以后,天空的蓝就矮了一些”。
余秀华习惯在自己的诗歌里以“蓝”、“白”来象征纯净、纯洁。在这首诗里也一样。
至此,我们忽然明白了诗人之所以以“在打谷场上赶鸡”为题,是在使用象征手法描述赶走心中那些过多欲望的感悟,心得。
上天让我们的心保持善良,干净。祖祖辈辈让我们审视自己单纯无它的心,如同守着一方逼仄的土地,而这土地又总能带给我们如此丰盈的九月,并以此度过许多年年岁岁。
如同谷子,如同鸡,如同麻雀和八哥,我们渺小而卑微,却干净又充实,这是令我们欣然之处。而我们又总是心觉歉然,如同在任何一粒谷子面前停下就心生愧疚,甚至心惊,甚至谷子的主人拍拍手就把我们惊吓得四飞乱窜。这是易让我们受伤害之处。但这活法,低欲,纯粹,让人心安。
第二节在反复的设问中表达出女诗人乐活于当下和心动于往昔的喜感和通透之性。在这一节中,那些谷子和谷子的金黄色已不再是打谷场上的东西,而成了人们生活里欲望和心愿的象征。是谁把它们赠予人后又从人们心中掏空呢?是生活,以及诗人对生活的顿悟。
过日子的人与生活最没隔阂。幸福与忧伤常伴于生活之中,此起彼伏。这正是尘埃之心的历程,人间烟火里的至味。谁不乐活其中呢?
不知道与谁相隔遥远。谁?天空的蓝,心安之处,祖先们的善良无杂念。诗人内心明了,却含蓄地让这些模糊在诗行里,留给读者以思索。
纵观余秀华这首诗,语言质朴形象,虚实并用,感悟精警,金句迭出(如全诗第二行、第十一行、第十六行等等)。不论在诗歌技巧还是在诗歌境界上来说都堪称佳作。所以,余秀华这首诗能登国家级诗歌刊物,是当之无愧的。
喜欢余秀华这首诗吗?欢迎文友们交流讨论。欢迎关注白马侃诗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