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字梦得,生于公元772年,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同期有才华的大文豪很多,个个如雷贯耳:柳宗元,韩愈,白居易,元稹……
但是最有个性的就属刘禹锡,也因其诗作与性格都豁达豪放,白居易谓之“诗豪”,后人对其沿用了这一称号。
刘禹锡(刘禹锡简介)
一颗铜豌豆
一说铜豌豆,定会想到元代关汉卿的《一枝花·不伏老》,但这里只是借用其响当当蒸不烂煮不熟的意象,因为刘禹锡也是个从头到脚写满“不服气”的人,即使几度被贬谪流放,依然如此。
第一次被流放外任是805年,“永贞革新”失败后,与好友柳宗元等共“八司马”都被贬到穷山恶水的蛮荒之地,刘禹锡去的是朗州,即今湖南常德,一呆就是近十年,期间刘禹锡雄心不改,创作了大量寓言诗以托心志,勉励自己及同道好友,如这首《白鹭儿》:
白鹭儿,最高格。
毛衣新成雪不敌,众禽喧呼独凝寂。
孤眠芊芊草,久立潺潺石。
前山正无云,飞去入遥碧。
此诗既咏物,也自喻,赞美白鹭纯洁自守、格调高,祝愿白鹭会有远大美好的前程,以此激励自己和同处境的朋友们保持高昂的生活态度。
815年正月,几位司马终于被召回京城,在等待朝廷重新安排工作的初春时节,同游玄都观赏花,刘禹锡看着熙熙攘攘招摇过市的新贵们,戏谑地做了一首《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玄都观桃花》: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嬉笑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趋炎附势的政治暴发户们轻蔑嘲讽之意,结果惹恼了当权新贵,认为讥讽朝政,连带其他几位召回的司马一起再次被贬,而且是更偏远之地,刘郎刘禹锡被贬去最远最荒僻的播州,即今贵州遵义,因有高堂老母随行,在好友柳宗元的极力恳请和协助下,才改成条件略好一点的连州(今广州清远)。
时隔十四年后,刘禹锡再度回到洛阳,任主客郎中,他又去了玄都观,十几年的世事变迁在眼前哗哗流过,随即又题了一首《再游玄都观》,像写续篇一样,还附上了一篇序来连接上回戏诗之事。诗是这样的: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曾经的桃花满园,如今荒凉得只有青苔与菜花了,当年种桃的已不知哪里去了,世事难料,十几年来,连皇上都换了四个,而刘郎我如今又回来了。读来真是让人笑中带泪,好个不屈不挠的潇洒刘郎啊,“前度刘郎今又来”,多少感慨尽在其中,还有那依然故我的倔强。那么,这十几年的变换时光里,一些政敌已消失人世,一些友人也已凋零,倔强的刘郎又有哪些经历?
被贬连州四年后,刘禹锡因母亲过世回乡丁忧。821年冬,被改任为夔州刺史,即今重庆奉节。到达蜀地后,刘禹锡对当地民歌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大量收集并改良民歌,创作了一系列的《竹枝词》,其中很有名的一首是: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最后一句一语双关,使整首情歌更加唯美而俏皮,千年传唱不衰。当地民歌经过刘禹锡的收集整理和改良创新,既保留了原有风情,又更含蓄细腻,音律也更婉转,从此竹枝词别开生面,刘禹锡乐在其中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贡献。
刘禹锡就像是生命力极强的野草,给点阳光就灿烂,到哪都能蓬蓬勃勃长出自己的意趣来,他在巴山蜀水不畏艰苦,反而过得乐陶陶,政敌们眼里看来就是不思悔改,再一次被贬和州,即今安徽和县。
在这里有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被贬和州后,上司有意刁难,并未按规定在县衙安排三间三厢的住处,而是放在了城南的江边,刘禹锡安然处之,还在门上贴了两句话:“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上司心有不悦,将刘禹锡迁至城北,面积也降到一间半,刘禹锡又写了两句话贴在门上:“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一副满不在乎悠游自得的样子,上司就再次把他迁到县城中部一间极小的简陋屋子,于是就有了那个千古名篇《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刘禹锡特意请柳公权书写,刻上石碑,立在门前。这一波操作真是潇洒得可爱。
刘禹锡从革新失败初次被贬,到828年回京任主客郎中,前后辗转共二十三年,始终不改初心的态度令人钦佩,但对待这样一颗煮不烂的铜豌豆,当权者却是痛恨的,刘禹锡的“前度刘郎”题诗,使他再度开始了不断外放的生涯,历任苏州、汝州、同州刺史,每到一处,造福一方百姓,留下不少好诗篇,直到晚年才回到洛阳安顿下来,任太子宾客至终了。他提前一千多年替德国哲学家尼采践行了那句:“凡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
比乐天还乐天
一说到乐天,定会想到字乐天的白居易,但是白乐天碰上刘梦得,则是更乐天的刘梦得泼洒阳光给予宽怀相慰了。
刘白初相遇,是公元826年,刘禹锡从和州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俩大诗人途径扬州,在筵席上初相逢,白居易写了一首赠诗给刘禹锡: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面对白居易为自己的遭遇抱不平的同情叹息,刘禹锡回赠了一首非常有精气神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首诗真是不同凡响,先平静一笔感慨世事沧桑,随后用了两个典故,表达时事变迁物是人非,深切怀念已逝去的柳宗元等同道友人,这样与白居易推心置腹之后,笔锋一转,给出自己的应答,虽以“沉舟”、“病树”来比喻自己,但: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逢春。可谓千古名句,用这压倒惆怅的乐观,来劝慰白居易不用伤怀,举起酒杯,振作精神。
如此百折不回的豪情、达观阳光的心态,白乐天也叹服不已,连称“诗豪”,两人结下深厚友谊。至829年春,已唱和的一百三十八首诗,经白居易编结成《刘白唱和集》,传世至今。
公元836年,六十四岁的刘禹锡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此时,同龄人白居易也以同样的身份留居洛阳已三年,两位诗友终于再相聚,比邻而居,万分高兴,把酒言欢,开始了吟诗唱和的晚年生活。
因年老体衰,两人都患上了眼疾,腿脚也不灵便了,面对衰老,白居易产生了消极悲观的情绪,写了一首《咏老赠梦得》:
与君俱老矣,自问老何如?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於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看了同龄好友白居易的悲叹,同病相怜的刘禹锡写了一首答诗《酬乐天咏老见示》,充满了乐观的辩证思想和真诚的关爱劝勉: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先回应了白居易的慨叹,表示对衰老的感受是一样的,然后一转折,虽然是老了,但老有老的好处,经历的事情多,对世事理解就更透彻,浓缩了人生精华,不要因日到桑榆就说是晚景了,还有那似火红霞照样可以灿烂满天呢!即便年华老去,刘禹锡的心态还是那么昂扬向上,一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千百年来不知抚慰了多少老年人的心。
二十馀年作逐臣,归来还见曲江春。
游人莫笑白头醉,老醉花间有几人。
——《杏园花下酬乐天见赠》
正如这诗中刘禹锡的自嘲,像他这样数度流放还能安然归来,还能笑游春水的人,古今真是没几个。刘禹锡用他一生给我们后人打了一个样:活着,豁达对待所有的际遇,永远积极向上,永远热泪盈眶。
-作者-
一湖,一个热爱诗词的简单女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