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芈月传》与《大秦帝国之裂变》中,都出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情节,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在一个小村子里,有一位风餐露宿略显疲惫的落魄男人,他赶了很久的路,由于体力不支所以想找个人家留宿。
于是,他便在村子里敲开了一户人家的门,接待他的是一个老者。当这个男人试着问老者可否在他家里留宿时。
老者问他:“让你住下倒是没有什么,敢问你手里有秦国的路引凭证吗?”
商鞅怎么死的(商鞅为什么被处死)
男人摇了摇头,表示自己并没有随身携带路引,但是如果老者答应让自己留宿一晚的话,自己可以拿出重金酬谢。
老者连忙摇头拒绝,坚决不肯让他留宿,对他说道:“不是我不让你在这住,而是现在我们大秦上下都在颁行商君之法,要求如果留宿的过往行人必须有秦国路引,如果我贸然留宿你,万一被官府查到,到时不只是我,连我的街坊四邻都要被牵连”。
落魄男子叹了口气,感叹自己今天是被自己制定的刑法约束住了。看到这里,相信有些看官已经猜出,这位落魄男子,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朝变法先驱,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
商鞅又叫卫鞅,是春秋战国时期卫国国君的后代,在他到达秦国后,便被秦孝公所重用,并委以重任,他在秦国积极实行变法,使得秦国从一个贫弱的国家一跃成为战国时期的军事强国,为后来秦朝统一奠定了深远的基础。甚至可以说,没有商鞅的变法革新,就没有后来的秦国大一统。商鞅也因此被秦孝公赐予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
然而,让人唏嘘的是,在秦孝公去世后没多久,当秦孝公的儿子秦惠文王即位后,却立即采取了雷霆手段,将这位让秦朝富强的不朽功勋诛杀,而且还用的是残酷的车裂之刑。在《大秦帝国之裂变》这部剧中,商鞅临死前一袭白衣,放声大笑道:“今日商鞅虽死,其法不灭,留存后世,我虽死又有何憾?只可惜看不见我大秦一统天下,帝业之成了!”这是何等的豪迈。
这句话不免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因为大家都知道,秦国之所以能够强大,从一个受尽诸侯各国欺负的小国变成强国,就是因为有了商鞅变法。
那么,这么一个变法功臣,堪称秦国救星般的存在,为什么会落得一个这么凄惨的下场?为什么会在新王登基后被迅速安上了罪名?这里面究竟有什么样的隐秘存在?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看看商鞅的变法历程,商鞅之死也并非完全令人惋惜。他的死早有预兆,或许说,这是他早就预料到的最终结局。
因为,在商鞅实行变法时,他制定了残酷严苛的刑法,凡事只认律法,不近人情,也因此得罪了很多权贵重臣,触犯了很多宗族的利益,这自然会引起他们的大加敌视。
并且,更重要的是,在秦惠文王还当太子的时候,因为受人唆使,不小心杀了人触犯了商鞅制定的法律。秦国律法规定,如果太子犯罪,那么他的老师就要受到刑罚。因此,当时秦国的公子虔因此被施行了劓刑(就是将犯人的鼻子挖去),这无疑是一种奇耻大辱。后来也证明,公子虔对此事一直怀恨在心,并且在秦孝公去世后,与秦国世族一同告发商鞅谋反,这也是商鞅被处死的一个很大原因。
商鞅被杀前六个月,有一个叫赵良的人来探望他,并向他进言说,“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读e,四声)谔”。意思是说,与其千人奉承,不如一个人跟你说真话。言下之意,我现在说的是实话。事实并非如此。我希望你不要杀我。 商鞅问他:我和当年辅佐秦穆公成就霸业的百里奚相比如何,我和他谁更有才华?
赵良回答说:“当年,百里希出身卑微,被秦穆公请出山辅佐秦国,让秦国成为当时的五霸之一,他的成就并不比你差。但是,他的品德和获得的尊敬却要比你要高得多。他从不乘坐奢华的车子出门,也不需要下属为他打伞侍奉。在他去世时,秦国举国上下的民众都为之痛哭流涕。但你呢?商君您在执政时喜欢用酷刑来约束民众,百姓不堪其扰。您在出门时,前面如果没有甲士开路,都不能放心出门,怕被暗杀。可见你是不受欢迎的,根本比不上百里奚。如果你马上放弃封地,放弃这些官职退居深林,说服秦王重用人才,寻找更多的退隐之人,或许还能保命。”
当时,商鞅并不在意。就像多年前商鞅还在魏国的时候一样,魏国的老丞相公叔痤向魏王推荐商鞅,说商鞅死后可以接替他的位置。然而魏王却不以为意,拒绝了公叔痤的建议。公叔痤便说:“如果大王您不能重用商鞅,那就杀了商鞅,绝不让他去其他国家效力,否则将会是魏国的大患。”
而后,公叔痤找到商鞅对他说:“知道你是大才,但是我极力地向大王举荐你,他却不肯用你,我作为魏国的丞相,理应当先君后友,所以我便请求国王为了魏国杀了你。但是为了你,我现在告诉你这一情况,请你逃离魏国。”
商鞅听了之后,当时就说:“没关系。魏王既然不想重用我,那他肯定就没有把我放在眼里,所以也肯定不会杀我。”于是,他一直留在魏国,直到秦国下了求贤令,才启程去秦施展自己的抱负。
据说商鞅去了秦国后,遇到了秦孝公,把自己的政见告诉了秦孝公,向他分别讲述了帝道、王道、霸道三种治国之法。秦孝公对帝道和王道,都没有兴趣,唯独对“霸道”之说大加赞赏,并一连不眠不歇的向商鞅请教了数天,其中霸道正是商鞅“以刑克刑”、“以严苛律法治国”。
商鞅-徙木立信
当时秦孝公问商鞅如果按照商鞅所说的进行变法会不会进展太快,百姓不认可。商鞅说:民众大都是愚蠢的,包括那些贵族,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看不到长远的打算。你为什么要向他们解释更多?只要这些命令下达,让人们严格执行,迟早人们会感受到这样做的好处,自然会真心支持。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商鞅的坚决。他把除了他以外的所有秦人都当成了变法的棋子。他的方法雷厉风行,只要求人民效法。至于其他的想法,就没有必要了。这更像是一种精神控制。
商鞅曾说,民弱则国强,民强则国弱。民贫则国富,民富则国贫。
他的意思是要使民众变穷、变得愚昧、变得没有抵抗力,这样他们就只能听从国家机器的摆布。国家需要的东西从百姓那里就可以得到,而百姓需要的东西却不能从国家那里得到,因为这会使国家产生损失,这些变法之策后来都记载在《商君书》中。
商鞅直接把国家和人民放在对立面,压榨人民以达到全国统一,这是被禁止的。这样,人民不是敬畏国家、热爱国家,而是害怕国家。
但秦孝公还是聪明的,他把商鞅推到百姓和贵族面前,并支持商鞅变法。此时,商鞅的势力在秦国已经达到顶峰。“重轻罚”,哪怕犯了一个小错误,也会受到严惩。如果触犯了连坐的律法,有时一个人犯错,就能害死全村人。
贵族恨他,百姓也怕他,下一任统治者前太子也与他有私仇。临死前,秦孝公告诉商鞅,想把皇位传给他。虽然是一种考验,但也足以引起太子的警觉。太子一上任,就不得不杀了他。此时,他想逃往魏国,但魏国因为商鞅曾大败他们,并攻取了魏国的河西之地,所以拒绝接受他。
最终,商鞅走投无路,他并没有像电视剧里那样被杀,而是回到自己的封地,率领亲兵抵抗。战败阵亡,尸横遍野。有意思的是,商鞅死后,秦惠文王颁布诏令说,没有商鞅造反的证据。他一举抓获了所有促成这一事件的贵族。从此,他大权独揽,再也没有被权臣牵制的危险。
纵观全局,商鞅被新任命的秦惠文王所杀,也是大势所趋、必然之举。商鞅的一生,令人唏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