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钱韵玲(钱韵玲后来改嫁了吗)

钱韵玲(钱韵玲后来改嫁了吗)

钱韵玲(钱韵玲后来改嫁了吗)在电影《音乐家》里,有一幕:胡军饰演的冼星海接到秘密任务远赴苏联,第二年,苏联爆发了卫国战争,他辗转流离多次,抵达哈萨克斯坦一个距离祖国很近的小城。他不顾险阻奔向中哈边境,与心心念念的祖国之间仅隔着一道铁丝网围成的栅栏。纵使极力挣扎也无法跨越,他手指着远方,悲怆而无力:那是我的国家,我的家就在那里……钱韵玲(钱韵玲后来改嫁了吗)▲电影《音乐家》剧照眼见归去无望后,冼星海每日都会

在电影《音乐家》里,有一幕:胡军饰演的冼星海接到秘密任务远赴苏联,第二年,苏联爆发了卫国战争,他辗转流离多次,抵达哈萨克斯坦一个距离祖国很近的小城。他不顾险阻奔向中哈边境,与心心念念的祖国之间仅隔着一道铁丝网围成的栅栏。

纵使极力挣扎也无法跨越,他手指着远方,悲怆而无力:那是我的国家,我的家就在那里……

钱韵玲(钱韵玲后来改嫁了吗)

钱韵玲(钱韵玲后来改嫁了吗)

▲电影《音乐家》剧照

眼见归去无望后,冼星海每日都会来到此处,沉默不语地看着一网之隔的祖国,见证着这里无数个白昼与黄昏。他已经离开家很多年了,身体每况愈下,不知余生还能否回归祖国与家庭,眼中充满怅惘。

家国情怀于一些人,是空泛的口号;对七十年前的音乐家冼星海而言,却是融入骨血的思念。

黄河大合唱

1939年,冼星海到达延安不久,吃小米,住窑洞,衣食住行仍不习惯。

诗人光未然随着抗敌演剧三队历经艰辛来到这里,老友重聚,又正值除夕夜。特殊年代,既无举国同庆,也无万家灯火,皎洁的月光下,一群人围在窑洞中,只有零星几盏油灯。

光未然讲述着自己亲眼见到黄河瀑布喷薄之景,情绪激昂地念着自己作的长诗。

字字句句敲击着冼星海及每一位在场人士的内心,待诗人读完,全场陷入了短暂沉默,旋即,掌声雷鸣长达数分钟不止。

跨越多地的艰难求学,近年投身革命的困苦,自己一直以来追求的“意义”不正是为了此刻吗?

坐在窑洞最外边的冼星海陡然起身,将光未然的诗词本握在手中,一向情绪温和的冼星海露出罕见的激动:

我有把握写好它。

窑洞条件简陋,连书桌也没有,冼星海只在土炕中用架子搭起小书桌;谱纸难寻,妻子钱韵玲便帮忙在普通纸张上,一行行划出线条作为谱纸;冼星海创作时习惯用咖啡提神,妻子便将黄豆炒熟磨成粉,用开水冲作“土咖啡”;饥寒难耐,冼星海只囫囵咽些白糖后继续创作,将心中激荡与灵感宣泄于纸上。

世界名曲《黄河大合唱》的总谱创作仅仅用了六天,日夜未停。

1939年,诗人光未然朗诵,冼星海在礼堂的舞台上亲自指挥演出。

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电影《音乐家》中重现这一幕

字字铿锵,曲调激昂。台下的毛主席笑着站了起来,连称:“好!”

冼星海当晚在日记中写道:今晚的大合唱可真是中国空前的音乐会。不久,毛主席特意接见他,送他一支派克钢笔和一瓶墨水,笑着看他:“希望你为人民创作出更多更好的音乐作品。”

冼星海缓慢而坚定地点头。

一位诗人听完《黄河大合唱》曾说过:“从歌声中就能听出一个民族的命运。”

2019年春,距离《黄河大合唱》首唱已经整整八十年,近乎每个国人都听过这首歌,歌曲背后的故事以及冼星海本人却少有人知。有心人士将冼星海的故事搬入银幕,取名《音乐家》。

影片落幕,很多前去观影的观众无声落泪。真实,永远能触动人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合唱团自发组织观影,影片结束时,齐声唱起这首久违的乐曲。

钢琴家郎朗感慨颇深,他自小将冼星海的音乐与精神视作激励自己成长的重要力量,认为冼星海的故事应该被更多人知道。

有些名字已经逐渐消逝于历史长河中,那些曾经的英雄被符号化,我们为其立书作传,不断歌功颂德。唯独忘了,这也是曾存在过的,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寒门之子

在存留下的旧照中,冼星海脸上有着坚毅的线条,嘴角一直含笑。任谁也无法想到,此人一生漂泊坎坷,受尽苦楚。

▲冼星海

1905年,还是光绪年间,封建王朝已经气息奄奄,政权几代更迭,时代风雨飘摇。

他出生于一条破旧的小渔船,祖上世世代代为疍民(生活于福建闽江中下游及沿海一带水上的渔民),没有岸上定居的权利,被陆地汉人歧视。

冼星海尚未出生,父亲便已长逝,独自生完孩子,母亲黄苏英已疲惫至极,瘫倒在船头。

抬眼是漫天星河,身处在浩荡大海,她为孩子取名“冼星海”。

冼星海尚在襁褓中,就开始了人生第一次漂泊,随着母亲投奔外祖父,疍民生活不易,可以用来消遣的玩意少之又少。每当疲惫,外祖父会吹竹箫逗弄他,简陋的竹箫,成了冼星海的音乐启蒙。

日子苦了,外祖父教他“顶硬上”,哪怕熬不住了,也要硬上。

冼星海长至六岁,教他刚毅的外祖父撒手人寰,对于冼星海,前方是未知的旅程。

冼星海母子挤在潮湿恶臭的底舱中,经历一个多月的海上颠簸,才到达新加披。纵使收入微薄,母亲仍是将他送至收费高昂的英文名校。待他到了十四五岁,便开始在餐厅吹单簧管,当打字员,同时做几份工。

每当意志消沉,他便想到自己的偶像贝多芬,告诉自己:只有吃普通人不能吃的苦,才能成为一个可站立得住的人。

音乐不仅是对他的安慰,更是改变命运的出路。此外,他博览群书,涉猎广泛,遍及书法、文学、美术、体育等多个领域,当过美术编辑,中学时期便在杂志上发表自己的见解。

个人命运逃脱不了整个时代,他先后辗转于岭南大学、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音乐院求学,他擅长吹奏单簧管,然而所报的院校没有这个专业,只能选报并不擅长的小提琴专业。

所谓的“天赋异禀”多存在于传说里,知名小提琴家冼星海刚开始练习小提琴声音“嘎吱嘎吱”,被同学笑称“在宰鸡”。

▲《音乐家》剧照

期间,为改善生活,他曾为田汉领导的南国社配乐。南国社是当下文艺团体,宗旨为:“团结能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青年,做艺术上之革命运动”。

学校的训导主任觉得冼星海这是在自降身价,面红耳赤地贬斥道:“学校又不是培养戏子、歌郎的地方,音乐是高尚的。”

站在一旁的冼星海却不这么想,回去后便提笔写下《普遍的音乐》一文:

不要太过妄想,此后应实际用功,负起一个重责,救起不振的中国,变为活泼而充满生气。音乐并非贵族私人的,没有全国普及的音乐就难以产生音乐大天才。

正逢学潮兴起,学生们为学校乱收费而集体罢课,冼星海也是其中一员,学校虽没有立即开除他,第二年却没有再进行注册,名义不同,结果相似。

那一年,冼星海24岁,学路渺茫,一无所有,眼前已然绝境。

不破不立。他索性花两个大洋进入驶向巴黎的船,藏在甲板中装作锅炉工人。到了巴黎,没地方住时只用树叶盖着自己,蜷了一整晚。待他抓住机会,便跑去见音乐家马思聪,表情腼腆态度热情地自我介绍。

后来,马思聪回忆起二人初见,只觉此人蓬头垢面,衣着破烂。

当时巴黎本地人也难以找到工作,冼星海一边创作乐曲,一边去做门卫、当苦力这样的苦差事从而果腹。冼星海不甘命运的不公,想着:越苦,我越要学。

他住在巴黎人称作“蜜蜂窝”的破旧房子顶层,屋顶斜上方可以直接看到天空。

马思聪有次撞见他练习的模样,怎么形容呢?仿佛是在对着上帝,练习他的音阶。

冼星海凭借刻苦与天赋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时,院方颁给他荣誉奖,告诉他,你可以自己提出关于物质上的需求。而这头的冼星海嗫嚅了会儿,只说出了两个字:饭票。

再无二话。

冼星海在狂风暴雨饥寒交迫的境地下,写出一首首名作,逐渐在巴黎有了自己的影响,绝处逢生莫不如是。

毅然回归

1935年是个不平静的年份,国外法西斯主义盛行,国内军阀混乱,堪称内忧外患。

这一年,聂耳创作出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不久,聂耳便去世了,冼星海将聂耳视作榜样,既然武可救国,文以载道,那么乐曲也一定有超出自身的力量。

毕业之后,纵使他已有一定名望,有时还是会被轻视。他意识到自己命运坎坷不仅因为个人,也同样因为当时国家的位置。

学院负责人曾伸去橄榄枝,邀请他留校任教,处于而立之年的冼星海婉拒,毅然回国,投身乱局。

无论做何选择,都有得有失,不过个人取舍而已。

起初,他如同聂耳一般,为电影写配乐,一个月写三首,能得二百块钱,这是当时工薪阶层收入的十倍,可后期,电影公司担心一些带有“惹事”意味的歌曲会造成当局不满,请他写一些更为平和的曲子。

坚持“与时代共痛痒”的冼星海拒绝了这一请求,辞去职务。

他仍是积极创作救亡歌曲,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他赶往武汉参与十万人长江火炬歌咏大游行,国家存亡,民族陷入危难,这激发了冼星海强烈创作欲望,一年创作出60多首乐曲。

不仅如此,他还收获了自己的爱情。

跟着他学合唱的人中,有个叫钱韵玲的年轻女孩,眼大而圆,有一头乌黑发丝。电影《音乐家》里,饰演这个角色的是演员袁泉,她身体瘦削,常穿素色旗袍,看着爱人的眼神温和又坚定。二人常约在江边谈话,他们谈当下局势,谈未来期望,也谈个人选择。

冼星海发现,自己会因为女孩的一颦一笑而辗转难眠。

▲电影《音乐家》,演员袁泉饰演钱韵玲

冼星海在日记中写道:“我觉得韵玲心地太好,又天真可爱,外表美能处处表现出来,内心美更切实。她拿热水为我洗脚,拿靴子给我换,我不禁很感动,甚至我要爱恋她起来……”

次年盛夏,两人便决定共踏婚姻圣堂,订婚启事曾登上《新华日报》:“星海/韵玲得双方家长同意,订于中华民国二十七年七月廿日在汉口订婚,特此公告诸亲友。”

然而,国家局势未定,他始终心意难安。

心理学中有种说法“成就动机”,人们希望从事对自己而言有重要意义且具有一定困难性的活动,并能在此领域取得优异的成功。这么多年,“成为成功的音乐家”这个念头一直鼓舞着冼星海前行,他无法,也绝不允许自己沉溺于个人情感。

那时,延安虽不如上海与武汉条件优渥,一心追求“意义”的冼星海仍是决定前往,在延安,很多人对他的姓氏不太了解,甚至误读称洗澡的“洗”字,冼星海也不解释,只一心埋首于创作中。给妻子写信时,他一直强调:“要把小爱变成伟大的、人类的爱。”

他有着极为坚定且朴素的信仰,在与光未然合作出黄河大合唱的第二年,他接到一项秘密任务——远赴苏联为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配乐。

冼星海告别自己的新婚妻子,让她给自己半年时间,一家人便可团聚。

未曾想,半年又半年,这竟成了永别。

赤子之心

若是仔细研究,便会发现1940-1945年,冼星海生命中最后五年的记录几近空白。

起初,冼星海化名为“黄训”,按部就班地为纪录片谱曲,一心想着,要让全世界都知道延安这个地方。未曾料到,第二年,卫国战争爆发,苏联陷入战火滔天中。冼星海随着尚未录制完毕的碟片辗转各地,直到哈萨克斯坦的古城阿拉木图。

在某次音乐会后,剧场里的听众零零散散陆续走光,只剩冼星海独自坐在出口处。当地音乐家卡达莫夫走了出来,问他为何没有着落,此时冼星海俄语尚不熟练,只在二人交谈中,拿起手中的小提琴演奏一曲。

一曲结束,卡达莫夫当即决定收留这个来路不明的中国音乐家。

他本想将冼星海安排在自己家中,无奈家中已经住满了人,他只能让冼星海住进姐姐达娜什家,几人分食着稀汤与每天600克的黑面包。

达娜什有个六岁的女儿,名叫卡利娅,小姑娘刚失去自己的父亲,与冼星海相处的时间最多,她发现冼星海总是望着远方,泪湿满襟。冼星海告诉她,自己的女儿只比她小一点,名为妮娜。提起家人,冼星海的表情时而欢快,时而哀伤。

哈萨克斯坦的冬天格外寒冷,卡利娅回家时常动着一双脚,冼星海会解开她腿上的布,一面朝着冻僵的腿脚哈气,好使她稍微感到暖和一些。

后来,小姑娘总是想起冼星海温和的面孔:任何时候他都温文尔雅,不慌不忙,他讲话的时候很平静,没什么手势,但是透过他丰富的面部表情,就能看的出来他是满意的还是难过的。

如此境况,冼星海仍坚持自己的音乐创作,写出著名的交响诗《阿曼盖尔德》,激励当地人抗击法西斯。至今,哈萨克斯坦还有一条冼星海大道。

▲演员胡军为冼星海一角减重十七斤

而此时的冼星海,长期颠沛流离令他形销骨立,早已过了几个“半年”,病痛与困苦交织中,他选择给妻子写信:

电影《音乐家》中,袁泉饰演的钱韵玲每天都会在丈夫离去的路口眺望,到了黄昏,又笑着告诉女儿:爸爸很快会回来的。

袁泉从小离开家独立生活,这也是最终敲定她饰演“钱韵玲”的原因,自身经历让袁泉对思念有更深刻的认识。

妻子一直在等待远去的丈夫归来,未曾想,只等来了噩耗:1945年,四十岁的冼星海病逝。

▲电影《音乐家》剧照,妻女每天都在分别的路口等待冼星海

影片结束了,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与他在阿拉木图认识的小姑娘卡利娅得以相见,此时,两个女孩都已至耄耋之年,银丝满头。执手相看,双眼含泪。

回顾冼星海这一生,生于动乱,逝于动乱,很少感受到温暖的存在,却始终维持着嘴角那抹浅浅地笑意。

他曾说,在苦难中只想到自己,就会悲观消极发出绝望的哀号;在苦难中还想到别人,想到集体,想到祖先和子孙,想到祖国和全人类,就会得到乐观和自信。

冼星海创作过200多首歌曲,4部大合唱,2部歌剧以及很多音乐方面的理论,被追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毛泽东亲自为他提词:伟大的人民艺术家。

包括冼星海在内,那一代人的愿望很朴素,对于家与国的思念足以支撑着他们踏过人生的每一道坎。

在一批批如同冼星海的伟大人物努力下,四年后,新中国成立。

而如今消费主义盛行,商业片横扫院线,很少有人再提到家国情怀,如同今日上映的电影《音乐家》这类影片,生存空间变得愈加狭窄。

伟大的人物不该被时间埋没。在时间的长河中,那些将国家大义与个人性命紧密相连的英雄人士被遗忘时,有人写下他们的故事,留下他们曾鲜活存在过的人生。有人走进电影院,看着他们曾经的付出,告诉他们:

我们都还记得。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电影《音乐家》。

参考资料:

1.刘迪生《冼星海和他的非常岁月》

2.冼星海的日记

3.向延生《冼星海钱韵玲婚恋录》

4.王梦悦《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之外的人和事》

5.央视一套节目《百年巨匠——冼星海》

十点人物志原创内容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上一篇: 一个师几个旅(抗战时期一个师几个旅)
下一篇: 安吉丽娜朱莉孩子(安吉丽娜朱莉小女儿)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