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郑洞国简介(郑洞囯简历)

郑洞国简介(郑洞囯简历)

郑洞国简介(郑洞囯简历)解放战争末期,有少数国民党将领对腐朽无能的国民政府感到失望,起义反抗加入我党阵营中,郑洞国就是其中之一。郑洞国简介(郑洞囯简历)两年后,当曾经的老师、周恩来总理询问郑洞国有何打算时,他有些心灰意冷地说道

解放战争末期,有少数国民党将领对腐朽无能的国民政府感到失望,起义反抗加入我党阵营中,郑洞国就是其中之一。

郑洞国简介(郑洞囯简历)

郑洞国简介(郑洞囯简历)

两年后,当曾经的老师、周恩来总理询问郑洞国有何打算时,他有些心灰意冷地说道:“我老了,还走过歪路,现在只想回家种地。”

不料周总理一听颇为讶异,有些着急道:“你是起义将领,回家种地不是浪费人才吗?”

郑洞国(左一)

这位原国民党的将领究竟有何能耐,会让周总理如此惋惜,执意不肯“放人”呢?

1903年1月13日,郑洞国出生在湖南省石门县的一个农民家里,家中颇有点资产,其父种田为业,有时还会做一些裁缝活计,家里有祖上留下的房屋十多间,田产三十亩。

年纪最小的郑洞国受到全家人的关爱,从他七岁起,父亲就教他识字,稍大一点便进入乡村私塾读书,14岁时进入石门中学附属小学。

这所学校全部采用西式教学方法,教授的也是西方知识,让对西学没有任何基础的郑洞国感到非常吃力,好在他很好学,渐渐就赶了上来。

郑洞国

同年冬,郑洞国遵父母之命与邻乡一名姑娘结婚,婚后夫妻和睦。

1919年,这一年对郑洞国来说是特殊的一年。

他升入中学,正值青春年少,是思想最为活跃和躁动的年龄。

只是家境开始落魄,甚至连读书费用都要担任校长的兄长资助,郑洞国从小受家里关爱,却没有养成娇生惯养的性格,虽然日子过的清苦,仍是咬牙坚持,学业成绩很优异。

也就是这年春天,发生了一件对他来说影响深远的事情——五四运动。

这场爱国运动爆发开来,新的思想、新的思潮、爱国的呐喊如火焰般燃遍神州大地,点燃每一个青年、少年的内心,郑洞国正是其中之一。

他和同学们一起在大街上游行呐喊,宣传爱国思想,参与抵制日货等行动,在这些过程中,他逐渐清晰地认识到国家自清朝以来的积贫羸弱,立志若有机会,必定学古人弃笔从戎,以武力拯救国家!

1921年的春天,郑洞国迎来第一个从军的机会。

当时湖南督军赵恒锡创办陆军讲武堂,派人在石门设立考场招收学生,郑洞国听说后兴奋地过去参加考试,顺利被录取,主办方通知他到长沙报到。

就在郑洞国兴致勃勃地赶赴报到途中,却听闻湘鄂两省军阀大战,湘军大败,赵恒锡自顾不暇,开办陆军讲武堂一事自然告吹。

赵恒锡

郑洞国的第一次投军就这么以失败告终,无奈重回石门中学读书。

1923年,郑洞国考入湖南商业专门学校,在学校中学习用功,为人诚恳,周围的同学包括老师都很欣赏他,只是内心里,他并不喜欢当下的生活,更无心从事商业,反而对从军报国的志向念念不忘。

1924年,对于郑洞国来说又是特殊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里,他迎来了第二次弃文从戎的机会。

时值孙中山先生高举三民主义旗帜,呼吁国人自强觉醒,更是在广东创办一所军官学校,用以培养人才,拯救国家于水火。

这所学校,正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广州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

同年1月,还在湖南长沙继续攻读商业专业的郑洞国陡然听到这个消息,顿时为之振奋,内心深处的热血无可抑制地涌了上来,他早就听闻孙中山的大名,仰慕已久,当即就有过去投入麾下的冲动。

不过从长沙到广州,路途遥远,路费倒是个问题。

当时在长沙他还有一个亲戚,便是后来著名的中共将领王尔琢,两人不仅是亲戚,王尔琢还是他的同乡,小时候读同一所小学,关系很不错,郑洞国就想跟他借点盘缠。

熟料这王尔琢也是个热血男儿,听说孙中山的军官学校在招人,他第一时间就赶过去了,让郑洞国扑了个空,好在他还有另外三位在长沙读书的同乡与他志向不谋而合,四人一起凑了六十元路费,踏上了前往广州的路途。

王尔琢

然而等他们赶到的时候还是晚了一步,报考军校的日期已经过去,这下可把郑洞国急坏了,前一次想进军校,结果军校没了,这一次想进去,还错过了报名日期,难道注定报国无门?

好在天不绝人路,他们与王尔琢会合时,在场之中还有两位老乡,其中有一个名叫黄鳌的人,此人后来也是中共将领,他给郑洞国出了个主意:冒名顶替。

原来黄鳌赶到广州时,害怕自己考不上,报名的时候就长了个心眼,连报了两次名,没想到他第一次就考上了,还剩下第二次参加考试的机会没有用呢,他的意思就是要郑洞国冒用他的名字去参加考试。

这种方法放在现在根本行不通,但是在过去,审查工作哪有现在这般严密?郑洞国听罢就觉得可行,便依计行事。

黄鳌

于是,几天过后,黄埔一期招生结束,张贴录取榜单,其上赫然出现两个黄鳌的名字,不过倒也没有人看出什么端倪,毕竟同名同姓这种事情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时有发生,两个人都顺利进入了军校。

可尴尬的是,两个人都被编在第二队,出操点名时经常闹出尴尬笑话。

其他人当成笑话来看,郑洞国却一点都笑不起来,他深怕自己的秘密早晚被人揭穿,就这么顶着压力过了一段时间,他最终还是鼓起勇气,向校方坦诚了一切。

校方考虑到他一片赤子心,最终不予追究,还让他把名字改了回来。

感念机会来之不易,郑洞国在军校勤勤恳恳,刻苦用功,给很多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周总理就曾担任过他的老师,两人颇有交情,而为报答学校宽容之恩,郑洞国在后来的军事革命行动中经常身先士卒,勇猛过人。

郑洞国

1925年,郑洞国担任教导一团二营四连的党代表,随军东征。

当时他们部队打到淡水城下,三千敌军占据地势坚守,此城易守难攻,敌军只待援军一到,就要内外夹击,反攻东征军。

为破灭敌人计划,团部欲组建敢死队攻破城门,这任务九死一生,但郑洞国听说后第一个站出来,带头报名,可见其人之胆色,他的报国志向绝不是说说而已,是真的有为国献身的高尚觉悟!

敢死队组成,顶着敌人的火力架起云梯,郑洞国在突进时灵活应变,时而卧下,时而跳起,成功逼近城下,经过浴血奋战,他和敢死队员们把战旗插上淡水城,帮助部队拿下胜利。

这一战,让许多黄埔战友们认识了这个家伙,都知道有个郑洞国的,打起仗来悍不畏死,又灵活机智,在随后的北伐战争中,郑洞国多次立功,但从不居功自傲。

随着时间推进,孙中山先生逝世,国民党大权被蒋介石等人把持,党内性质逐渐发生变化,而共产党开始崛起,蒋介石深怕共产党成为自己的威胁,多次与红军交锋。

郑洞国和部分国民党人并不愿意搞内战、对自己人兵刃相向,奈何蒋介石一意孤行,而郑洞国等人毕竟深受国民党栽培,不得不从命。

后来新中国成立,郑洞国与周总理交流时说自己“走过歪路”,指的便是此事。

好在当时国内反对浪潮不断涌现,蒋介石不得不收敛一番,对红军的围剿放宽,分出兵力来应对日本侵略者,长城抗战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鬼子侵占东北山省,又进攻长城各关口,蒋介石派第17军共三个师前往作战,此前部队天天打内战,早已经心生不满,人心都是肉长的,谁愿意对同胞下手?

如今面对日本鬼子,战士们个个振奋,尤其以郑洞国率领的2师4旅为最。

战斗开始没多久,日本鬼子装备精良,人多势众,加上蒋介石心里想着“攘外先安内”,根本无心对抗,形势一度对17军很不利,没过多久,大部分阵地都失守了,大批日军冲了过来。

坚守南天门一线阵地的郑洞国眼看敌军气焰嚣张,在势单力薄的情况下,他怒然脱掉军衣,只穿白衬衫,提着手枪带头冲锋,麾下将士见此个个士气大振,悍不畏死与日军拼杀,一时间杀声震天,将士们几次击退了试图攻破南天门的日军。

虽然郑洞国作战勇猛,但一人之力不能回天,长城抗战最终还是失败了。

不过,在随后的抗战生涯中,诸多重要战役都有郑洞国的影子,保定战役,漳河战役,徐州会战……以及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都有他的功劳在里面。

郑洞国(左)正在研究战术

郑洞国不仅会打仗,还会做人。

因为战功卓绝,汤伯恩曾想让他出任37军军长,不过因为原37军军长是郑洞国以前的老长官,他不想伤害过去的老上司,所以没有接受这个任命,反而应好友杜聿明的邀请,组建新编第11军,杜聿明任军长,他则是荣誉第1师师长。

杜聿明

荣誉第1师的官兵都是抗战中受伤痊愈后的官兵组成,内部人员复杂,以至于纪律松弛难以管理。

郑洞国上任后以身作则,严正纪律,赏罚分明,无论是谁都一视同仁,经过一番训练后,整个师的面貌焕然一新,后来成为了一支强劲的抗战部队。

蒋介石无心抗战,但经过“西安事变”后,他意识到全国人民的呼吁心声是不可违逆的,所以不得不停止内战,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抗日战争获得胜利。

但蒋介石贼心不死,日本鬼子一走他又意图发动内战。

这一举动受到国内众多爱国人士的谴责,就连国民党内部也有人不满,郑洞国就是其中之一,他是热爱国家的人,中国好不容易赶走了侵略者,还要陷入内战中,老百姓几时才能得到安宁?

日本投降

然而蒋介石一意孤行,执意内战,正如明眼人意料那般,一开始内战爆发时双方还是势均力敌,但随着时间推移,国民党愈发不得人心,解放军则是如有神助,大捷连连。

时间来到1948年,在东北战场上,国民党可谓是一败涂地。

1月时,国民党的精锐新5军被解放军歼灭;2月,辽阳、鞍山等地被解放军攻破;3月,林彪带兵拿下四平,意味着国民党在长春和沈阳之间的联系被切断。

至此,国民党在东北只剩下长春、锦州、沈阳三个重要据点和周围少数城市,郑洞国一眼看出危机所在,建议蒋介石放弃长春,集中兵力驻扎在沈阳和锦州之间,进可攻,退可守。

但死要面子的蒋介石认为放弃长春会在国际上造成不良影响,勒令郑洞国过去坚守,信奉忠诚主义的郑洞国虽然不愿,但还是无奈接受任命,赶赴长春。

郑洞国

然而,四平早已被林彪拿下,切断了长春与沈阳的联系,这里就是一座孤城。

当郑洞国到达后便发现,城内早已与外界断了联系,粮食短缺、燃料匮乏,人心惶惶,士兵全无斗志,仿佛是在等死。

在这种情况下,郑洞国依然不愿意当叛徒,死守长春,直到锦州被解放军拿下,他的部下曾泽生率众起义投奔解放军,他也不曾想过投降。

一直到10月19日,辽沈战役逐渐步入尾声,眼看国民党兵败如山倒,在部下的强烈坚持下,郑洞国无奈妥协,率众起义投诚,归降解放军,长春得到解放。

郑洞国在长春

投诚后,郑洞国心灰意冷,无心再参与任何政事。

1950年,郑洞国去上海治病,周总理特意接见他,面对这位过去的学生,周总理也是感慨颇多,问他有何打算,郑洞国说只想回家种地。

周总理不舍,劝道:“你是起义将领,怎么能种地?”

在场的肖劲光和肖华两位将军也劝郑洞国参加工作,经周总理一再劝说,郑洞国逐渐想通了,彼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还有很多事务等待解决,以郑洞国的年纪,还是可以出一份力的!

于是,同年6月,郑洞国到北京担任水利部参事和全国政协文史专员。

郑洞国(中间)

工作日久,感受着新中国的全新面貌,郑洞国逐渐放下过去的芥蒂,全心全意为人民工作。

1954年,毛主席在人民大会上亲自提议让郑洞国当国防委员会委员,党中央的宽容让他大为感动,更加坚定了报效国家的决心。

后来,郑洞国先后担任过三届中央副主席,已经年迈的他非常关心祖国的统一大业,希望祖国能早日统一。

为此,郑洞国多次接待从台湾和海外来大陆探访的同胞,耐心地向他们讲述大陆的变化,时局政策,呼吁更多的人能够为祖国统一贡献力量,直到晚年,郑洞国都一直坚持拖着带病的身体工作。

1991年1月27日,郑洞国在北京病逝,享年88岁。

临终前他嘱咐家人:“作为军人我对生死看得很淡,无须为我难过,我这一生对国事家事都没有遗憾,只是可惜没有亲眼看到国家统一……”

至死,郑洞国依然念念不忘国家统一事业,虽然郑洞国是国民党出身,但爱国之心与党派无关,先生无愧为中华儿女,值得后人敬仰。

上一篇: 动静反义词(动静反义词的词语有哪些)
下一篇: 司马师怎么死的(司马师死后)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