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宿白先生(1922-2018)是我国考古学的大家,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2017年起,三联书店以“宿白集”的形式将先生的作品整合出版,旨在向更广泛的人文知识界读者推介这些经典作品。目前已出版《白沙宋墓》《中国石窟寺研究》《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宿白讲稿六种》等。
宿白先生的一生,“治学”和“育人”是两个重要关键词:在治学上,他是中国历史考古学的开创者、奠基者和集大成者,孙机先生曾评价“宿先生的学术成就不啻精金美玉,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在育人上,宿先生自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成立(1952年)之初便开始执教并掌管系内工作,桃李天下。
今日的推送,为1997年3月9日《文物世界》对宿先生进行的访谈。访谈中,宿先生论及他对中国历史考古学意义与功能的理解,更谈到考古学科的人才培养。先生的言谈一如其人,朴素简单却又深刻醒亮。
(访谈原载于《文物世界》2002年第3期
采访者:倪润安)
访者
"历史考古学"这个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该如何正确理解呢?
宿白
"历史考古学"是相对"史前考古学"来说的。史前考古学的时间范围是有文字记录以前的时代,也就是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夏代遗址中至今尚未发现文字,因而夏代也可划入史前考古学的范畴。在我看来,历史考古学的上限是在商周,因为发现了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铜铭文,是已经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
考古学是历史学的一部分,虽然现在有人不这么提。历史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就更显得密切一些,历史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就是考古学的方法加上历史学的方法:考古学的基本方法是地层学和类型学;另外就是文献,历史考古学对文献的要求一点也不低于历史学,从事历史考古学的人也要善于甄别史料,搞清楚哪是第一手资料,哪是第二手,甚至第三手、第四手资料。
访者
请您简要介绍一下中国历史考古学的发展历程。
宿白
北大是全国最早设立考古专业的,在历史考古学方面,工作做得也比较早,具有代表性,我主要从北大的教学设置来说明这个问题。中国历史考古学在五十年代初期就已经提出来了,1952年院系调整后,考古专业开始上课。当时,把历史考古学的下限定在东汉三国,50年代中期又下延到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是1958年编写教材时的下限,但正式开宋元考古课是文化大革命以后的事情,请考古所的徐苹芳先生来主持讲授。在讨论考古系"九五"规划中的中国考古学时,又考虑把下限延续到清初,大概是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初,即康熙雍正时期。我想总得把清代的几个陵区包括进去。
宿白先生(前排左五)和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1952级同学在云冈石窟实习
访者
您怎么看考古学的功能问题?
宿白
考古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很难与经济建设有直接联系。如果说有,就是考古配合基建进行遗迹清理,以往没有重视考古的这个作用,造成的不良后果是很明显的。举两个例子,现在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下面原来是一条古河道。建国初期进行建设时,没有特别予以注意,结果建成后不久地基下沉,部分墙体出现裂缝,需要经常进行整修;还譬如,洛阳拖拉机厂建在一座汉代大墓上面,影响生产而不得不拆迁厂房。但这个作用从考古学角度来说,只能算是间接的,它的价值还在于学术方面,在于研究历史以鉴古知今。
考古学虽然是历史学的一部分,但它不只是用来证明历史文献的,考古学有它重建历史的作用。因为古代的许多东西历史文献上没有记载或者是记得非常简略。例如对生产工具的认识,只有通过考古发掘获取实物,才能准确地了解它们的发展过程。而且古代文献多是记载中心地区的情况,对边远地区记之甚少或不记一字。如对东北和青海地区的开发,就只有根据考古资料才能写清楚。又如,研究许多少数民族史,依靠文献,材料是十分缺乏的,有的民族留下了文字记录的历史,但时代多不过千年,比较晚。要搞清楚这些民族的源流,各个发展阶段的情况,还必须依靠考古学。
有人把考古学理解为物质文化史,这是不全面的,考古学同样负有探索古代人们精神生活的使命。从墓葬材料的分期排队,我们可以看到阶级社会中严格的等级区分,文献中虽然也记有这方面的内容,但很不具体;况且在典章制度不能严格执行的情况下,墓葬材料更能反映特定时期的变化。从历代城址的发掘调查更可以具体看到不同等级城市的大小、布局的差异及其发展。从考古材料中也能看到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西至地中海沿岸,东达日本,南抵东南亚、南亚,历史文献对中国与这些地区文化交往的记载要么只言片语,语焉不详,要么所记的内容主要是政治方面的,对文化交流反映不太清楚,具体的还得通过考古学来了解。这方面的例子还有很多。
宿白为邯郸市文物展览讲解 (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供图)
此外,考古工作本身也可以发现新的重要的历史文献。早的如甲骨文、铜器铭文:后来有战国秦汉时期的简牍,秦汉以来的石刻;近年在长沙又发现了三国孙吴纪年的长沙郡文书简牍;还有著名的敦煌藏经洞的发现,等等。围绕这些材料展开的一系列研究,形成了诸如甲骨学、简牍学、敦煌学等相对独立的学科,都是考古学首立其功的。
访者
1951年秋,宿先生主持了河南禹县白沙水库墓群的发掘工作,并承担了宋墓发掘报告的编写任务,1957年出版了《白沙宋墓》。当时,历史考古学尚处于草创时期,编年分期的尺度很不明确,相关历史现象和问题也多未能深入讨论,这无疑对这部报告的撰写有极大的难度。要写好它,必须首先在历史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上迈出率先的一步,可以说,这一阶段是宿先生研究方法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想请宿先生谈一下当时写这部报告把握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宿白
整理历史时期的考古材料,最怕的就是犯常识性的错误。这样就必须阅读当时的大量文献记录。写《白沙宋墓》时,主要是阅读了些有关宋元时期的文献和图画资料。至于具体的那些方法可以去看报告本身,但我要强调的一点就是它是五十年代写的,现在已经落后了,仅供参考吧!
《白沙宋墓》初版(1957)、二版(2000)、三联新版(2017)
访者
《白沙宋墓》在体例安排上,正文用简练、流畅的文字记录和描述了发掘材料,而大量的考证放到了文后的注释中,使注释的字数大大超过了正文,请问宿先生当时这样设计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宿白
考古发掘报告是一种档案,不同于论文,它的写作应当尽量的客观,把发掘报告写成夹叙夹议的形式是不妥的。自己有什么看法放在注里,阅读报告的人可以只看正文,而不必看注释中作者的观点,他们可以根据正文中提供的尽可能客观的材料形成自己的认识。尽管在这些材料的记叙中,已掺入了作者的主观认识,例如各部分前后顾序的编排,哪座墓先写哪座墓后写,就是作者主观决定的。我们只是尽力做得客观些。什么样的形式能够尽量减少主观因素对材料描述的影响,就采用什么样的形式。
访者
我们知道,宿先生1959年对西藏寺院的调查记录经过整理,已经结集出版。这些调查记录对拉萨、日喀则、山南、江孜地区包括布达拉宫在内的寺院的布局、建筑结构、库藏文书、寺院历史进行了考察。而这些地区的一些重要寺院文革期间已经被毁,以往对藏传佛教的寺院研究又很薄弱,著名历史佛迹面临永远湮没的危险。宿先生这批记录的发表无疑是对此的一个巨大挽救。由此,我们想到考古调查水平的高低是多么的重要。请宿先生回忆一下当时的情形。
宿白
考古学重视实践,新材料的获取都要通过考古发掘和田野调查才实现。许多考古遗迹一旦发掘就永久消失了,所以我们要尽量地细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我们系对实习非常重视,你们实习时要好好学习。做考古调查要多画图,能有条件实测的最好用尺子测绘出准确的图形,不可能时,可以目测或步量,画出示意图。用图形可以加深和巩固记忆。
访者
宿先生是怎么走上考古这条道路的?
宿白
我是学历史出身的,那时还没有考古专业。我历史本科毕业后,到北大文科研究所工作,被安排到考古组,就一直这么下来了。考古组一开始除了我,还有一位姓孟的,抗战胜利后,孟同志走了,来了位马女士,后来阎文儒先生来了,就我们三个人,解放后,马女士走了,就剩下我和阎先生两个人。后来又经过考试录取刘慧达女士,还是三个人。1952年院系调整,合并到历史系。成立了考古专业之后,不久,在考古第一届毕 业生中留下了吕遵谔先生。当时许多课的主讲教员都是外请的,考古教研室当时的主任是苏秉琦先生。
访者
宿先生的研究方面十分开阔,从魏晋到宋元均有突出的成绩,不仅在历史考古学研究上是一位集大成者,在中国古建史、印刷史、版本学方面的造诣亦为学术界公认。而比宿先生小十几至二十岁以上的学者却难以驾驭这样广的领域。您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宿白
大学里培养人才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师范式的,掌握的知识比较系统,能够很快的胜任教学工作,但深入程度不够:另一种是准备培养研究人员的,涉及的方面比较多,比较注意学习各种研究方法,因而毕业后真正进行独立工作,一般还需要一段时间。解放前的大学主要是按后一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我是解放前毕业的。解放后,大概是为了快出多出人才,所以重视了前一种方式。五十年代初期培养的学生还可以,六十年代 的学生知识面就窄了。我们现在的教员能出国真正学习的,我都主张他们出去看看,取长补短,也许能快些改变现状。
访者
宿先生,对本科生的学习方法和研究能力的初步培养有什么建议?
宿白
要说方法,就是开一个研究方法论的课也是不行的。学习方法一方面是听老师讲课,因为每门课都有其讲授的方法嘛;更重要的还是看别人的东西,通过看报告和看论文来学习别人的方法。一个人不进行自己的思维活动,收获也大不了。方法不是只要求别人讲,有人讲好,但不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提高,对别人讲的方法也是不甚了了的。特别是考古方法主要靠实践,所以田野实习是考古的一门主课。这门主课从调查、发掘到室内整理,写出考古实习报告,一系列都需要亲自实践。开始时当然要有教师的指导,逐渐逐渐就要求独立工作了。怎么整理原始材料要看报告,怎么做研究要看论文,专著倒可以其次,因为专著的水平参差不齐。专著好的是真好,不好的就是东抄抄西抄抄,谈不上什么研究方法,主要还是看论文。一个人要写出专著来,只有在做过多篇有系统的论文的基础上,写出的专著才有价值。但现在这样的专著太少了!
宿白先生手稿
访者
现在毕业班的学生找工作比较难,不是说不愿意学考古,而是考古的出路确实是个大问题。不论有兴趣还是没兴趣,多少都有些担心。
宿白
考古毕业生的出路,近几年是窄了些。第一学年可以要求转系,但人数不能太多。其实,考古出路发生问题,我想应当是暂时的情况。我们的考古事业解放后才发展起来,大量的工作还在以后。凡是一个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就伴随着许多考古新发现;经济建设的规模越大,地点越多,考古工作的开展面就越大,需要研究的问题也越多,越重要。目前改革开放日益深入,开放地区已向我中西部扩延,大家知道中西部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地点,当然也是我国考古的重点地区。当然经济建设虽然空前大发展了,但还处于初期阶段,收益仅是刚刚开始,主要还是投入,所以经济发展后的文化建设高潮还没有形成,因而需要人力、物力、经费的考古工作还不能充分扩展,甚至原有的考古工地和项目还要暂时紧缩。这样,学考古的出路就暂时出现了问题。我认为现在在校学习的同学,应当把眼光放远一点,我们首要的是学好本领;学习的方面要宽阔一些,因为你将来从事的考古工作涉及的内容复杂多样。其次是做好迎接较辛苦但很有意义的田野工作的思想准备(城市内考古工作不多,主要在郊区和农村;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地区的考古工作量,远远比不上中西部刚发展或是尚待发展的地区)。不要为暂时出现的出路问题而自找烦恼。
访者
宿先生从事考古工作有50多年了,您感觉有什么遗憾没有?
宿白
要说遗憾是没做出什么东西来,我连个教材也没有写出来,70年代写的都废了。教材要写好了,真得是在作专题研究之后,比如说魏晋南北朝的墓葬和城址,隋唐的墓葬和城址等等,我都做了一些工作,但做的面比较窄,还应当再扩大,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把教材质量提高一些。现在看来,我没有这个时间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我这一代耽误的时间太多了。我从1952年到1983年,一直未断行政工作,其中文化大革命十年,根本就离开了考古岗位。现在写教材这事,我已经不敢揽了。魏晋南北朝的教材请苏哲老师写,隋唐由齐东方老师写,宋元我早就交给徐苹芳先生了。
访者
谢谢宿先生,我们衷心祝愿您身体健康!
白 沙 宋 墓
宿 白 著
精装,小16开,双色+图版
定 价:98.00
ISBN:978-7-108-06019-8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11月
1951年,宿白主持河南禹县白沙镇三座北宋雕砖壁画墓的抢救性发掘,并于1957年出版《白沙宋墓》报告。作为1949年后最早出版的考古报告之一,在无例可循的情况下,宿白确立了十分明确的编写体例和标准,严格区分了报告主体和编写者的研究,并在报告中展现出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文献功底。
报告不仅详细介绍了三座宋墓的墓室结构、墓中遗物及墓室装饰(壁画、建筑),更利用大量历史文献、传世绘画以及其他地区的出土文物等材料,以注释的形式对报告主体加以补充说明,澄清历史背景,比对同类器物,从建筑、绘画、服饰、器用、民情、风俗等方面,多角度再现了宋代的日常生活图景。虽为一部考古报告,实可作为一部内容丰富的历史书来阅读。
《白沙宋墓》自1957年出版至今已整六十年。本次三联再版,作为“宿白集”的第一种推出,旨在面向更广泛的文化读者推介考古界泰斗宿白先生的治学方法及成就。为了增进广大读者对于本书的认识,本期三联学术通讯除介绍新书信息外,还特别转载了今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白沙宋墓》六十年”学术活动沙龙纪要,感谢人大考古微信公众号的授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