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学是从现代地理学中分化出来的,它的发展既大大丰富了现代地理学的内容,又为历史学提供了重要的观察视角。历史地理学的任务,不仅要尽可能地去“复原”过去时代的地理环境,而且还要揭示地理环境发展演变的规律及其特点。
历史地理学作为真正科学意义上的学科在中国存在的时间只有一个世纪左右,传统的沿革地理还不是真正学科意义的历史地理学。因此,当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还有继续探讨的空间。历史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时间尺度、人地关系的空间尺度,决定了其所涵盖的领域涉及了人类文明史的全部方面,因此需要使用的研究方法极其广泛,除了历史学与地理学的综合与交叉外,不同的地理要素还会涉及其他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这里暂就目前与历史学关系密切的研究方法择要列举,而学科跨度较大、专业性较强的其他门类学科方法,尚待在研究过程中寻求跨学科的联合与交叉。
01
历史文献研究法
历史地理学的学习与研究,必须具备历史学的基础训练,熟悉并能够系统收集、阅读、整理、运用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献。主要的历史资料有考古资料、文献资料两大类。历史地理传世文献,包括文字、图画、地图等文献资料。如历代正史、地理总志、地方志、游记、野史笔记、诗文集、会典会要、历代类书、明清档案、历代地图、绘画等。近代考古发掘材料,可弥补传世历史文献的不足,而且考古资料的初评性很强,资料的可信度较高。
运用历史文献研究方法,要注意以下四点:
1. 资料搜集要尽量齐备
不同的文献体裁,都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直接或间接的证据,因此,对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要素的敏感度是广泛收集相关史料的重要能力之一。例如,王维《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表达了北方草原的地理景观。《诗经》中“日再旦”,则反映发生日蚀现象。唐代日本佛教高僧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和释成寻的《参天台五台山记》,分别记录了当时的水陆交通线。竺可祯先生从古人笔记记录中收集了植物发芽、开花、飞絮、落叶,动物蛰、眠、交配等信息,以及与正常时节不同的雨、雪、霜、冰等异常气象,解释动植物活动规律与历史时期物候的关系等,都成为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 年)。了解古代地理文献可以先从熟悉《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地理类入手。
2. 使用地方志史料需多加考证
地方志资料虽然丰富,但是传抄错讹很多。如核查地方志,发现“榆林三迁”是明代榆林卫城三次拓建,而非沙漠南移才造成 500 年中榆林三次迁城。上海地区成陆的调查证明黄浦江与楚国春申君黄歇毫无关系,“春申”“歇浦”均属传说附会。我国保存的地方志大部分是明代重修的,研究明朝以前的问题要习惯从正史中搜集资料,而不要仅习惯于查地名辞典或依赖地方志。
3. 涉及沿革地理的内容,需反复核对
先秦古书有“云梦”一词,“云梦泽”为楚地一游猎区,西晋杜预注《左传》误将“云梦”释成“云梦泽”。清朝胡渭《禹贡锥指》竟将整个江汉平原、洞庭湖区连同附近丘陵全部包括在“云梦泽”范围内。谭其骧先生用先秦文献和汉代以后的记载理清了前人的误解,对今天治理洞庭湖有参考价值。
4. 善于将文献记载放在地理空间上去解读
如将《北道刊误志》地名排列次序落在地图上,可反映出从东京开封府北去宋辽边界的一条宋代官方交通驿路。
02
野外考察方法
是否重视野外考察是区别中国旧式传统的沿革地理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标志之一。从事历史地理学问题的研究必须走出书斋,进行田野观察,将文献所记与今日的地理景观进行对比。
1. 考察地貌形态,如山前台地、河流阶地、洪积冲积扇、平原岗丘等种种地貌
在历史的不同时期,人类曾经选择不同的地形来适应生存,以采集与渔猎为主的生产方式和定居农业不会选择相同的地点;在中国不同地区,为适应各种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对地貌条件有不一样的选择。例如,早期人类往往选择两种不同地貌结合部的山前台地生活,定居农业一般发生在黄土台地;西藏地区的村落建于洪积冲积扇顶部的山嘴,便于取水,农田分布在洪积冲积扇中下部或河流的阶地上,那里有较深厚的土壤利于种植和灌溉;内陆干旱地区的村落建在洪积冲积扇的下尾有潜水溢出的绿洲地带;早期城址选择平原地区的岗丘,如《管子·乘马》:“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
2. 观察沉积相,识别各种不同类型的沉积
黄土堆积比较深厚,一般在山前或山脚;河流洪泛堆积多卵石与粗细泥沙互层;排干的湖泊沼泽沉积往往是黑灰色的淤泥。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人类遗迹所处的环境,辨别自然生土与人类扰动层的区别。
3. 掌握初步的水文学知识
对中国平原地区历史进程的理解离不开黄河、长江、淮河等众多平原河流水文地质史的知识。因此,学习历史地理学有必要懂得河流的侵蚀、堆积循环理论,山区河谷的逐步侵蚀下切,平原地区的分层堆积,及其这些水文动力与人类生活环境的制约关系,有必要了解牛轭湖、海侵、潟湖等现象。
03
识读各种现代技术绘制的地图
或拍摄的图片
了解地形地貌的工具,学会识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各种地形地貌在地形图上的标示。学习航空照片、彩红外遥感的判识。
航空遥感和地面探测相比较视野开阔,宏观探测可以减少或克服某些自然条件或人的因素造成的限制,提供大量定性及定量信息,许多是用地面常规探测手段难以发现的。利用航空遥感解释并寻找历史遗迹在国外已有尝试。20 世纪60 年代在莱茵河谷地上空曾发现田野中有古代军营状图案,后经地面发掘证实确为罗马时期军营。通过解释意大利波河河口地段的航片,找到了因河流泛滥在泥沙掩埋下的古城。通过对地貌、土壤、植被多因子特征的测定并建立模数,以此解译大比例尺航片,在北美发现了地面已消失的城堡遗址位置及大量早期聚落遗址。从空中观察还可以对古代遗址和周围环境有一种整体的了解,避免以偏概全,特别是古代城市遗址的调查,通过航空照片能够观察古城址的全貌,比在地面调查更有全局性。
处理被现代建筑或农田覆盖的古代遗址,则可利用彩红外遥感技术,由于红外线遥感的穿透力很强,可以通过影像反映地下的情况。尤其对含水多或少的地层能够在色彩上给以区别,美国考古学者利用热红外等技术对含水量较敏感这一特征,发现了许多印第安人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遗迹。中国古代城市一般都筑有城墙,遥感影像上城垣轮廓呈规则的封闭形状,容易与其他地物标志相区别。在彩红外航片中,绿色的植被呈红色、城墙呈灰绿色、坍塌部分呈灰白色、水泥或柏油路面显示浅灰白色,中国传统木构瓦屋呈现较深的斑块,对比鲜明,较易区分。地物含水量多,图斑色调相对较暗。夯土、护城壕、道路、各类建筑物由于含水量不同,其温度比也不同,尽管现代城市拓展后城墙拆除,从彩红外航片上仍可辨认。
航空照片与彩红外遥感技术引进是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向现代科学技术的靠近。
04
田野考古与环境考古方法
中国早期定居农业文化往往分布于河流阶地上的黄土台地,通过环境考古对古文化地层堆积物的分析,能够判明当时人类是怎样一种生活环境,如湖水边缘、河流阶地、黄土台地、森林岗丘。对早期村落建造木屋树木种类的分析与现代林木分布的对比,能够判定早期人类砍伐树木的区域和搬运能力。通过分析古人类遗址的排泄物与垃圾堆积,可以掌握当时人类的生活方式与活动范围的大小,以及对气候的适应能力。
由于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城市建造的工具和设计思想有区别,通过田野考古观察了解城址选择的地形条件,能够判断城市的功能性质;从城址的建筑形态,可以解释古代的政治制度;测量分析夯土层的厚度与夯窝的大小,帮助判明城市建造的时代。
中国古代讲求风水堪舆,除去不合理的附会,实际上有许多适应自然环境的思想。
05
孢粉分析与古植被
和古地理环境研究方法
孢粉是指古代裸子植物的孢子和被子植物的花粉沉积在地层中变成化石,经过采集、化学处理,在显微镜下观察它们的构造和纹饰,通过统计分类,确定其沉积时代的古地理环境。例如,以被子植物花粉为主,表示当时的气候环境是温暖潮湿;松科花粉比较多,则应该是冷湿的气候环境;如果以旱生的草本植物为主,则可能是干旱的草原环境。用孢粉分析检查早期文化地层中是否有禾本科的花粉,可以判断是否产生了原始农业。
通过对古人类遗址堆积层的采样进行孢粉分析,能够对当时的自然气候和生态环境做出比较切合实际的解释。尤其是文献缺乏的时期。孢粉分析能够做出对地球表面气候、温度与降水,以世纪为分期的描述。孢粉分析是解释古植被和古地理环境的有效手段之一。
06
其他方法
除上述常用方法之外,见诸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还可借助统计计量法、数理模型法等数学方法;碳14 测定法、热释光法、古地磁法等年代测定法;树林年轮判读法、重花分析法、物候分析法等气候温度湿度研究法;心理学自陈量法、血液分析法等古今心理个性特征调查比较法;电脑软件统计法、GIS 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
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覆盖自然科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很多领域,对于从整体上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从宏观上看,通过把人类活动置于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中去观察,可以对人类社会给予全新的阐释,得以解决许多以往历史学、地理学、建筑规划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单一学科难以独立解决的许多重大学术问题。从微观上看,人地关系的解读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如对历史边界、中外关系、行政区划、地区差异、经济开发、社会变迁、文化区域、人口与移民、民族分布与迁移、城市规划、生态保护、减灾防灾、国土整治等,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预判依据。
本文摘编自《中国历史地理学概论》(朱悦梅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11)一书“导言”,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66417-4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