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链接进入VR,跟我们一起去月球看看吧。
「链接」
月球探索,一直在行动
自古,月亮就载满了人类的想象。只要有文明的地方,都有关于它的传说。随着科技的发展,航天技术的进步,1969年人类首度登月成功,世人悄然发现,浪漫的月亮,其真实面目是荒凉的月球。从这以后,人类对月球的探索也愈发“不可收拾”。
中秋团圆佳节来临,这几日,大家的话题几乎都锁定在月饼和月亮上,当朋友圈“刷月饼”再无法吸引眼球的时候,不妨跟我们一起去月球看看吧。
■ 月球从何而来 ©2019 The Bentway
■ 月球表面的样貌 ©NASA-universetoday
作为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关于月球的起源有几种假说,让大多数人信服的是,它形成于地球与天体“忒伊亚”之间一次巨大撞击所产生的碎片,在地球外围聚集而形成的“大碰撞起源说”。因此,月球正面分布着很多大的撞击坑,除了撞击坑,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脉,高山和深谷叠现,别有一番风光。
■ 电影《月球旅行记》 ©Open Culture
而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其实早在影像和电影出现的时候就开始了。1902年,乔治·梅里爱在有关月球的科幻小说中找到灵感,拍摄了历史上第一部科幻电影《月球旅行记》,虽然整部影片的时长只有短短14分钟,却让大家看到了人类有关月球的各种奇妙遐想。
■ 1959年苏联月球3号拍摄的首张月球照片 ©NASA
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和美国展开太空竞争,全人类对地球之外的世界感到无比热衷,宇航员变成了最让人向往的职业,登月也已经不再是想象,而是目标。
■ 宇航员(左起: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NASA
■ 奥尔德林在月球上留下的脚印 ©NASA
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搭载着3位宇航员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4天之后,登月舱成功着陆月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打开舱门,通过电视转播,在全球亿万观众的注目下,迈出左脚踏上了月球。人们听到了从月面传来的第一句话:“这是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
■ 美国人在月球地面的留影 ©NASA on The Commons
在那之后的三年多时间里,美国又进行了多次载人登月任务,先后成功将12名宇航员送上月球,登月总时长超过280小时,并带回了381.7kg岩石样本。虽然是美苏太空竞赛下的产物,但阿波罗计划对促进科学发展还是起到了巨大作用。
■ 华盛顿纪念碑登月50周年纪念 ©VOAChinese
今年7月20日,恰逢人类首次登上月球50周年的日子,国内外展开了各种纪念活动。美国华盛顿的纪念碑上还投射了当年阿波罗11号执行登月任务的“土星5号”火箭的影像。
■ 纪念LOGO ©三体引力波
而在“阿波罗登月50周年庆典”上,NASA还公布了由图形艺术家马修·斯金斯亲手设计的50周年纪念LOGO。新LOGO最突出的两个字母“O”中,分别嵌入了月球和火星,寓意NASA将重返月球以及未来登陆火星的计划。
■ 神话故事寄托对月球的幻想 ©chinahighlights
除了西方国家对月球的探索,中华民族自古也有揽月之梦,无论是嫦娥奔月,还是吴刚伐桂,都寄托了我们对月球的美好幻想。
■ 中国探月之旅 © Wall Street Journal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及科技的进步,中国的探月工程自2003年起步,一路走来,收获颇丰。先是一期工程,嫦娥一号顺利完成了“绕月”任务。二期工程则由嫦娥2号、3号、4号组成,主要目的是实现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三期工程是探月工程的收官之作,计划拟在月面进行标本采样,并携带样本返回,由嫦娥5号组成,预计将在 2020 年左右发射。
■ 嫦娥3号在月面的工作 ©Wall Street Journal
作为二期工程的主任务,嫦娥3号在2013年年末出发前往月球。在完成一系列登月准备后,中国第一艘月球车——“玉兔号”成功软着陆在月面。随后,探测器上的8台科学仪器展开了多项探测活动,并顺利获取大量的科学数据,实现了预定的科学目标。
2016年8月,在超负荷工作了19个月后,嫦娥3号探测器正式退役,创造了迄今为止人类探测器月面工作时间的最长记录。
■ 嫦娥4号着陆 ©Wall Street Journal
去年年末,嫦娥4号探测器也开始了奔月之旅,在长达26天的飞行后,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又实现了人类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的首次软着陆。
■ 潮汐锁定,月球背面一直不为人所知 ©NASA
■ 月球正面(左)背面(右)对比 ©NASA&Gregory H. Revera
众所周知,由于地球和月球间的潮汐锁定,月球背面一直不能被完全看见,这导致人类对月球背面的认知非常匮乏。
如今,嫦娥4号的着陆,将会对月球背面的“冯·卡门陨石坑”展开勘测,这个以钱学森的恩师命名的陨石坑是月球最古老的撞击特征。而此次勘测也将为人类进一步了解月球、地球甚至是太阳系的演化提供最新资料。
■ 印度“月船2号”7月22日升空 ©法新社、欧新社
据说,“嫦娥4号”的登月计划还进行了广泛的国际合作,搭载了德国、瑞典、荷兰等多个国家的科学载荷,最终得以成功登月,无疑是件振奋人心的事情。
与之相比,印度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虽与美国合作,但9月7日凌晨,印度“月船2号”着陆器还是在距离月球表面2.1公里的时候失去了信号,这也意味着印度的登月计划正式宣告失败。
■ 印度Isro中心员工实时播报月船2号的着陆情况 ©VCG
一时间,这个消息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方面有赞扬印度勇于探索尝试的精神,另一方面,也有各种质疑批评声:“技术差”、“预算低”、“登月只是印度莫迪的政绩工程”等。导致失败的原因,诚然我们不可一概而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太空探索”从来就不是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基础不牢、积累不够,终会失败。
■ 中秋过节新潮流 ©NASA
回到我们开篇提到的那个话题,当“月饼”无法吸引眼球,那就试试“登月”吧。在航天技术日趋完善的今天,“登月”早已不再是什么新奇事物,在西方国家有很多太空旅行公司,由特斯拉创始人伊隆•马斯克成立的太空探索科技公司就是其一。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中秋晒登月自拍会成为新的吸睛热点。
而现在,举头望明月,低头戳VR。做朋友圈的中秋虚拟探月第一人,也不赖。
项目信息
阿波罗计划:NASA
中国探月工程:中国国家航天局
视频策划:DAT影视
VR技术支持:黑瓯科技
VR营销服务:無界整合
摄影:NASA、2019 The Bentway、Open Culture、VOAChinese、chinahighlights、Wall Street Journal、Gregory H. Revera、VCG、三体引力波、法新社、欧新社
音乐:Geographer
本项目有360°VR全景和视频,欢迎前往小程序“美璟世界”深度体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