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海洋价值观的历史演进及发展趋势

海洋价值观的历史演进及发展趋势

海洋价值观的历史演进及发展趋势发展。海洋价值观不同的历史阶段体现了不同时代的阶段性特征,既包含了对前一历史时期海洋价值观特征的继承,又孕育着海洋价值观在新的历史阶段中的发展要求。

发展。海洋价值观不同的历史阶段体现了不同时

代的阶段性特征,既包含了对前一历史时期海洋

价值观特征的继承,又孕育着海洋价值观在新的

历史阶段中的发展要求。随着海洋实践活动的

技术发展和人类理性认知能力的拓展,海洋价

值观的演进认知也会不断获得发展,不断随

着人类涉海实践活动的需求而发生革命性的

认知变化。

有:“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

[3]

《孟子》中也记载有“北海”、“东海”、伯夷、

太公滨海、齐景公历海等涉海内容,《庄子》中也

有“藐姑射之山”、“江海之士”、“北冥”、

“鲲鹏”及“四海”等涉海内容。张慧敏、张祝

平(2008)根据这些记载研究得出:孟子的海洋

观偏重于社会方面,反映出儒家对于海洋社会政

治功能的认同;庄子的海洋观偏重于自然方面,

反映出自然宇宙观以及海洋的神秘和敬畏

[4]

。许

慎在《说文解字》中写道:“海,天池也,以纳百

川者”

[5]

,这样一种解释也反映了早期人类对海洋

的认知。

海洋原始认知是海洋价值观形成的起步阶

段,没有海洋的原始认知也就没有所谓的海洋价

值观念的集合。从人类对海洋的原始认知开始,

人类逐渐形成了对海洋更加细致、功利的认识活

动,并指导了人类利用、开发海洋的实践活动。

海洋的原始认知

海洋价值观发展的起点是人类同海洋的作用

关系,这种关系的主体是人类,客体是海洋。这

样的关系自存在的起始就决定了主体对客体的能

动性,人类能够认识并利用包括海洋在内的自然

界,也从另一层面说明海洋需要满足人类的某种

需求。人类与海洋的这种元初关系是早期先民的

涉海实践活动,带有原始的认知色彩,更多地从

理性上进行推理和演绎。因此,海洋价值观的元

初状态,同其他任何事物的先民认知一样,带有

神话色彩,然后由形而上转为形而下,最终基于

海洋的客观实在及其海洋实践,并在物质客观性

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海洋认知,形成人类海洋价值

观的认知链。

中外海洋价值观的原始认知活动,都回答同

样一个问题“海是什么”。认识了海洋,才能逐

渐形成对海洋价值的认识,才能传承下来,形成

人类对海洋价值的共同认知。先民对海洋认知的

具体文献记载不得而知,只能从伴随着人类理性

发展而口口相传的神话、传奇故事中窥见一斑。

汪汉利(2010)总结了中外海洋神话中关于海洋

的形成问题。中国神话中海洋的形成有3种说

法:一是海洋由盘古转化而来,海洋神创论,这

如同《圣经·旧约》中上帝第三天创造了“海洋”

的神创说;二是海洋在宇宙之初就已存在,静止

的;三是海洋是由陆地之水汇聚而成,构成了比

较符合实际的海洋成因

[2]

。中国《诗经·商颂》中

传统海洋价值观

传统海洋价值观是人类海洋认知的深化,主

要从海洋功能的角度上认知海洋对人类需求满足

的方面。传统海洋价值观是人类社会形成之后至

15世纪这一段历史时期内,海洋的价值功能主要

为鱼盐之利和舟楫之便,间或有军事突袭的战略

功能。

“兴鱼盐之利,通舟楫之便”,这是我国古代

学者研究海洋价值观得出的经典结论,但具体出

处无从考镜其源流。通过追溯发现,在我国先秦

“百家争鸣”的年代, 《庄子》 等载有“投竿而

求诸海”, 《荀子·王制篇》 中写道:“东海则有

紫紶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 《易·系

辞下》 记有:“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

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 。乃至西汉司马

迁 《史记·齐太公世家》 有云:“太公至国,修

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

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因此,这句海

50 海 洋 信 息

洋价值观研究的经典表述经历了几代人的积累,

最终成为概括我国古代海洋价值观的代表性话

语。从这句经典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我们的祖

先认识到了海洋在资源和交通两个方面上的价

[6]

。鱼盐即为海洋自然资源,这种资源的利用

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含量。舟楫利用海水的浮力,

也是海洋资源的原生态功能的利用。因此,在人

类社会早期,先民对海洋认知存在着局限性,海

洋自然特性就顺应了人类需求的质朴性。

海洋在资源和交通两个方面上对人类需求长

久、持续的满足,这是传统海洋价值观的突出特

征。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由海洋的自然

特性衍生出了新的功能,即海洋的军事战略功

能。在人类社会早期的族群战斗中,战场主要是

陆地,斗争的形式主要是直面的冷兵器接触,主

要表现为战术的胜负。但是,人类在认识到海洋

的交通便利之后,将海洋的这一价值功能进行创

新,突破传统的战争形式,开展了海战。据 《左

传》 记载:公元前 485 年,吴王夫差派遣“徐承

率舟师,将自海入齐,齐人败之,吴师乃还。”

这是我国有史记载的最早海战。这一海战主要有

两大功能:一是,通过海战迂回,保证陆战的胜

利,这是对海洋交通功能的拓展;二是,海战也

是为了争夺疆域,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争夺

海洋权益,也就是谋求海洋生存空间。

总之,传统海洋价值观的总体特征主要表现

为“鱼盐之利”和“舟楫之便”,但也出现了海

洋军事战略功能和海洋权益维护的端倪。

域。从近海的捕鱼、交通,到长距离的军事运

兵,直至人类社会的“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人

类从海洋“交通”功能上不断突破,革新着海洋

价值观,逐渐形成起始于 15 世纪末期至 20 世纪

初期的海洋“贸易通道”价值观。

海洋“贸易通道”价值观在中西方有着相同

的需求,也通过类似的航海行为表现了同样的海

洋价值观,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对此观念的坚信

程度不同造成了不同的行为结果。

(1) 郑和下西洋。在中国明王朝,资本主义

手工业出现了萌芽,也出现了扩大贸易范围的需

要,因此 1405 年—1433 年的 28 年间,郑和 7 次

下西洋,虽有封建帝王的主观需求,但客观上收

到了扩大产品贸易的效果,充分证实了在这一历

史时期中国人对海洋“贸易通道”价值的认知。

但是,明王朝虽有此认知,但没有将此价值认知

转化为利益认知,仍然没有突出突破传统的观

念,郑和下西洋无非是“赏赐”、“和番”、“示

中国富强”,贸易通道尚在其次。赵君尧(2004)

从文化的角度认为 15 世纪前后,中西海洋文化

的生存价值取向、经济价值取向和人文价值取

向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使得一直雄踞人类海洋

文化前列的中国海洋文化,最后被西方海洋文化

取代

[7]

(2) 大航海时代。地理大发现主要是通过海

洋的贸易通道探索世界,欧洲各国的船队在 15

世纪至 17 世纪先后出现在世界各地,寻找贸易

通道和贸易伙伴,发展资本主义。哥伦布、达伽

马、迪亚士、麦哲伦等著名的航海家不断开辟新

航线,开启了人类对海洋价值功能的认知,不断

触动着人类的灵魂和视野。吕胜祖等 (2001) 认

为“地理大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增加了商品

流通的范围,促进了商业的革命性变化,助长了

3 海洋“贸易通道”价值观

“鱼盐”对人类生存需求的满足仅仅是人类

对海洋自然资源功能认知的开始。 海洋鱼类、

盐、藻类等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阻碍了人类拓展

的视野,人类自身技术的历史局限性同样制约着

这一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舟楫之便”的

功能成为人类充分认知海洋价值功能的拓展领

资产阶级的发展,开始了近代的殖民掠夺

[8]

。通

过海洋贸易利益的固化,最终奠定了人类对海洋

“贸易通道”价值的共同认知。

总之,这一历史时期内,海洋价值观突破了

海洋开发与管理 51

传统的认知,主要通过对“舟楫之便”的充分挖

掘,深入拓展了海洋的交通功能,将海洋的交通

价值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这一高度

经历史证明也只存在于这一历史时期内。在这一

历史阶段,海洋价值观的总体特征表现为“贸易

通道”,但也有“郑和下西洋”宣示海洋权益谋

求生存空间等价值认知的存在。

舰队在海洋世界里强调自己的军事存在,威慑他

国、谋取利益、称霸世界。海洋“军事战略”价

值引起了极大的重视,世界各国都普遍发展航空

母舰,强调自己的海洋军事存在。

海洋具有军事战略的价值是“舟楫之便”的

进一步拓展。海洋占地球面积的 3/4,通过海洋

能够到达全球的任何角落,形成全球的军事存

在。海水的流动性和平面性,能够避免陆地调兵

山高路险的局限性。海洋军事战略的意义,最根

本的 还是 基于 保护 海洋 贸 易通 道 的 需求。海 洋

“贸易通道”价值观逐渐演变为海洋的军事战略

价值认知。这一时期的海洋价值观总体上表现为

海洋“军事战略”价值观,但也延续着海洋“贸

易通道”价值观,同时也出现了争夺海洋权益的

海洋乃人类生存空间的价值认知。

海洋“军事战略”价值观

海洋“贸易通道”价值观存在了 400 多年,

一直促使人类开拓对海洋价值的认知。20 世纪

初,世界大战爆发,海洋的世界“贸易通道”主

体价值地位逐渐被海洋的“军事战略”功能所取

代。因此,海洋“军事战略”价值观自 20 世纪

初历经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

时代乃至冷战后时代,贯穿至今。

(1)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新兴国家与老牌殖民

强国的利益争夺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世界贸

易及其海洋通道的争夺战,重新瓜分世界,重新

制定海洋贸易及其通道的规则。在战争中通过海

洋军事力量进行角逐,为了获取贸易及其通道的

优先权就强调对海洋战略要地的军事存在,海洋

“军事战略”价值凸显出来。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仍然是世界列强

的谋求利益、争夺世界霸权。在海洋领域内就是

通过军事争夺获得世界贸易及其通道,这种获

取必须以海洋的军事存在为依托,于是“航空

母舰”、“潜艇”等各种现代化的海洋军事技术

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战争中通过诺曼底登陆等

涉海战争为取得决定性胜利奠定了基础。美国更

是通过这次战争,运用马汉的“海权”理论,强

调在海洋世界范围内的军事存在,建设成为海洋

强国。

(3) 冷战及冷战后时代,美国在美苏两极争

霸格局中拖垮苏联、称霸世界,在世界范围内充

当布道者和世界警察的角色,通过 10 多个航母

海洋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 5

海洋价值观的历史演变是基于海洋自然属性

的本质特征出发,从其经典论述“兴鱼盐之利,

通舟楫之便”中不断衍生出新的价值表述,这些

不断创新的海洋价值认知丰富着人类海洋价值认

知体系,最终形成海洋价值观的多元化格局。海

洋价值观的多元化格局起始于 21 世纪初期,延

续至今、乃至未来,它根源于整个世界的多元化

发展。

“兴鱼盐之利”在 20 世纪 50 年代之前,一

直是人类利用海洋自然资源的固定认知。几年的

人类文明史中,这一认知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虽

有有志之士能够提炼和认识海洋中的多种资源,

由于技术的限制,人类没有突破其理性认知的局

限性。随着陆地资源的紧张,人类逐渐认识到了

海洋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的功能,海洋价值观也

获得了突破,不断提出了新的海洋价值观。海洋

资源不仅仅有渔业资源、海水盐业,还有大量丰

富的海洋动植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空间

资源、海水化学资源以及海洋新能源,这些海洋

52 海 洋 信 息

资源能够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生

命支持,因此有学者认识到海洋是“海洋乃人类

生存空间”、“海洋是人类生命的支持系统”等

价值认知,并积极宣传和推广。“通舟楫之便”

则从人类“刳木为舟”开始不断获得拓展,海洋

的交通价值从海洋“贸易通道”至海洋“军事战

略”不断获得人类认知的深化。

人类从“兴鱼盐之利,通舟楫之便”的海洋

价值观中不断拓展出新的海洋价值认知,最终形

成了海洋价值的多元化格局。高建平, 唐洪森

(2012) 通过总结认为海洋价值观是指人类对海

洋生产、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地位和作用的总体

上一篇: 第二十六讲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一篇: Discovery探索频道出了给孩子的新书,我看了爱不释手,所以赠书!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