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理论与历史研究相结合的尝试
2005年08月22日05:37 光明网-光明日报
黄楠森
《人学理论与历史》把人学的理论和中西人学的历史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这在近20年来的人学学科建设中是一次新的尝试。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在我们看来,人学原理与人学史是密不可分的,人学原理是人学史长期发展的产物。
提起人学史,人们也许感到陌生,没有听说过历史上有什么人学。但是人们对人道主义并不陌生。人道主义史就是人学史,我国的人学就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那场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热烈讨论中诞生的。
人学的历史源远流长。人学思想同哲学思想同样古老,但人道主义作为一般思潮始于近代。人类历史迄今有过三次人道主义思潮。第一次是近代开始时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人道主义,中文译为人文主义,主要兴盛于南欧;第二次是十七八世纪启蒙运动中的人道主义,亦译人本主义,主要兴盛于欧洲;第三次是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性人权运动中的人道主义思潮,先后在世界各地兴起,至今不衰。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由人道主义演变而来的。启蒙思想家用人道主义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论证民主主义革命。空想社会主义者用人道主义来反对资本主义,论证社会主义。马克思曾经是空想社会主义者,也是用人道主义历史观,即劳动异化理论来论证社会主义,在这过程中逐渐摆脱了人道主义历史观,创立了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以唯物史观取代了人道史观,但并未否定处理人际关系的人道原则,这导致后来马克思主义史中三次人道主义思潮。第一次是20世纪20年代卢米奇开始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潮,第二次是50年代赫鲁晓夫提倡的人道主义思潮,这两次思潮都反对苏联对人道主义的全盘否定的观点,主张马克思主义就是人道主义,人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第三次是80年代的中国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这次讨论的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就是在理论上明确区分了人道主义的两个方面——人道主义历史观和处理人际关系的人道原则。就是在这场讨论的互相辩难中人们深感有必要建立和建设一门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那就是人学。
怎样进行人学的学科建设呢?我认为正确的途径有两个,一个是历史的,一个是现实的。人学作为一门科学无疑应以社会实践作为它的主要来源,因此,人学工作者应直接对人进行一些实证性研究。但人是多方面的,非常复杂的,不可能对人进行全面的实证性研究,这就要依靠各种实证性的人的科学的研究成果。正如世界观研究要依靠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精神研究成果一样。同时,我们的研究要依靠历史上关于人的丰富的思想资料,从中吸取营养,来建设现代人学学科。这两条道路是基本途径,不仅不能偏废,而且应该结合起来。我们的《人学理论与历史》就是这样做的。当然,其中《人学原理》主要依靠现实的途径,《西方人学观念史》和《中国人学思想史》主要依靠历史的途径。这是一个艰难的任务,我们只是开始走了第一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