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温骏轩,源于一个叫“地缘看世界”的帖子。
从2009年至今,8年时光,500多万字,600余张自制地图,点击量超过1800万次,回帖数超过11万条,被誉为天涯论坛的“镇坛神帖”。在信息海潮的冲刷下,它不仅未曾消隐,反而如越砌越高的通天塔,引来了一众网友膜拜。
不久前,由该帖约前十分之一内容整理而成的书《谁在世界中心》正式出版。从网文到纸质书,磨砺数年,甫一上架,便收获了各方好评,豆瓣评分高达9.3。
有读者惊呼:阅读此书,如同“开眼看世界”,简直有“醍醐灌顶”之感。
究竟是什么样的内容,能在网络论坛这样的快消领域延绵八年、声名愈显?而它的作者温骏轩,又是何方神圣?
他可能是地缘历史研究的民间“第一人”
“地缘”这一概念,来自西方,大多数国人对此并不熟悉。更多时候,它是以“地缘政治”的面目出现的,在历史中的身影十分模糊。而温骏轩可以说是将地缘视角引入历史研究的民间“第一人”——事实上,即使在学术界,这样的研究也挺罕见。
从被奉为经典的《史记》,到现象级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帝王将相的精彩故事,是历史中流传最广的部分。但历史的发展自有其规律,并不以所谓“关键人物”的个人选择为转移。制度、经济、文化、气候、科技、军事……历史的推演似乎有无数种逻辑。
而温骏轩希望找到一个更加“恒定”的量,来洞穿历史和现实。这个关键的量,就是“地缘”。
“当我意识到地图可以解开自己心中对历史的疑惑时,我开始遍寻书店,却几乎找不到这方面的书。”于是,他只好自己动手研究。
2009年7月,他开始在天涯论坛发帖,分享自己对于国际时局观察的一些体会。他的解说风格与众不同,每段分析,都会配上地图,让读者“看图说话”。其中对地理、气候、历史、政治、文化的融会贯通,抽丝剥茧,常让人拍案叫绝。
帖子里的地图,有地形图、行政区划图、温度或降水量图、民族或语言分布图……各式各样。或勾勒大势,理据分明,或刻画局部,细致入微,基本都出自他的手笔。
马六甲苏丹国西马来西亚地缘结构图
在天涯论坛的“国际观察”板块,热议时局是网友们茶余饭后的常态。然而激扬文字者居多,冷静理性者难得。手握“科学方法论”的温骏轩已然算是少数了,而开帖一年后调转车头,从分析时政转入论说历史,纵横全球,上下千年,更让他成为其中“异类”。
“网友们更爱看的可能还是快消性的时局解读,这没问题。但要看得更清楚,你是离不开地缘的‘经度’,和历史的‘纬度’的。”温骏轩想做的,不是普通的“博眼球”,而是搭建起一副立体的地缘历史框架,让人们在读史或看新闻时,“不被带感情色彩的文字所左右”。
而反过来看,研究地缘也需要从历史着手,因为“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足够的时间和样本来验证理论的客观性”。
这样的写史笔法,在国内罕有其匹。地缘政治的研究着眼点多在当代,学界相关著作又集中于专业的地图研究领域,如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严耕望的《唐代交通图考》等;史书附图者众,又以单调的军事路线图、等高线图居多。
以上种种,普通读者恐怕只能敬而远之。
而温骏轩想要以最深入浅出的语言,最客观的角度,让最多的人理解这个我们每天都生活其间的波澜壮阔的世界。
“中国人对地缘其实并不陌生,《隆中对》就是中国流传下来最早的地缘分析,只不过我们没用‘地缘’这个词罢了。”
温骏轩说,自己碰上了好时代。“以前没有这方面的条件,光是高精度的地形图就是一大难关。现在网络发达,搜集资料容易多了,我们每一个人所能接触到的信息量,可能比20年前的专家还要多。”
在他看来,地缘研究已不再是部分专家或政治家的“特权”,普通人也可以一览其大端。因此,自己这个非科班出身的“杂学专业户”,才能大胆跨界,恰逢其时。
汉·漠南之战
地缘分析不是“地理决定论”,更不是“阴谋论”
从春秋战国时期渐渐成形的“中央之国”,到最古老的人类文明起源地两河流域;从西方文化发端的希腊,到罗马帝国崛起的亚平宁半岛;从饱经战火磨难、文明几度更迭的伊朗高原,到有“人种博物馆”之称的印度……
8年下来,温骏轩的笔触已覆盖了世界上最重要的文明区域中最耀眼的历史阶段。
“我跟读者订了十年之约。希望在十年之内,沿着历史线,系统地将全世界的各大板块都分析一遍。”
他补充道:“即使到期了,我也可能会继续写下去。我最大的愿望是以后能从地缘的角度,写一部给青少年看的科普书,让他们更好的了解脚下这片土地。”
有人说,他的写作,为历史找到了一种别开生面的“打开方式”。
春秋·吴楚地缘关系
与此同时,质疑的声音却没有中断过。有人指责他过于注重地理环境,而忽略了文化、宗教等人文因素。但他其实并没有忽视“人”的因素,只是更希望将它们放到环境中去审视。
“当我们把视角放大到用各种属性划分的社群身上时,那些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基于生存环境及复杂博弈所衍生出来的各种属性,比如种族的划分、民族的认知、宗教、语言、文字等文化特征,就成为了‘地缘’的一部分,并成为地缘研究所需要考虑的要素。”
齐与鲁、吴与越、巴与蜀……看似相近的族群,为什么会细分成不同的文化标签?同样被北方民族入侵,为什么元朝的“人分四等”早就难以为继,而印度的种姓制度竟顽固地绵延至今?在逊尼派占多数的伊斯兰世界,为什么伊朗会成为什叶派国家?
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地缘上找到答案。
“照你这么说,一切都是地缘决定的,难道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不起作用了吗?”常常有人产生这样的误解。
温骏轩总是一遍遍地解释。“研究地缘学说的目的,并不在于否定人的作用,而在于正视环境的影响力,然后因势利导,在人力所及的范围内,让自己所处的环境更适应生存的需要。人类一直在依靠自身的力量,改变地缘结构,像2000多年前的都江堰工程、19世纪的苏伊士运河都是这样的例子。”
“‘地’是环境,‘缘’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结合起来,就是以地理环境等客观因素为基础,研究以群体为单位的‘人’,以及群体之间的关系。”在《谁在世界中心》的序言里,他写道。
在他的地缘世界里,“人”仍是关键,只不过这里的“人”,是以一个整体的(族群、国家)形象出现的,并非传统史观中的精英个体。
“更何况,地是死的,人是活的。一个人出生的地缘环境,不等于他发展的地缘环境。商鞅、吕不韦、蒙氏家族……这些在秦国成就功业的名臣,哪个是秦人?”
长期的国际时局分析,包括在数年前对南海问题、利比亚驻军、英国脱欧、台海关系的地缘分析乃至精准预测,让他收获了不少网友的盛赞。甚至有人怀疑,他掌握了某些“内部消息”。
当被问及此,他大笑着摇摇头。
“我用的全是公开资料,我只是提供一种方法,谁掌握了都会得出同样的结论。就像情报分析,其实80%是基于公开可见的信息来分析的,不像电影里演的,全靠什么绝秘情报。如果一种观点或结论,是基于一些既无法证实又无法证伪的东西,那多半是‘阴谋论’。”
迦南之地地理结构图
网名“鄙视抢沙发的”,少有人知其“庐山真面目”
比起“温骏轩”三个字,网友们更熟悉的,是他的论坛ID:“鄙视抢沙发的”。这个“很不严肃”的名字,缘于注册时的一个玩笑。
当时,天涯论坛特别流行“抢沙发”,有的人甚至为此每天守在网上等几个小时。温骏轩感叹他们太浪费时间,就随手起了这样一个网名,“就是想提醒大家,很多人上网是因为无聊,但上网也可以做不无聊的事。”
如今,这个无厘头的ID早已“名震江湖”,但很少有人知道,ID背后的“大神”究竟是谁。就连“温骏轩”三个字,也只是一个笔名。
低调的他,相当小心地把自己藏了起来。
他不让出版社在书页上放照片,也拒绝签售、读书会、采访……以及一切抛头露面的事。对他而言,生活、工作、在网络上的分享式写作,三个领域泾渭分明。
“出名了肯定会影响我的生活,也会耽误我继续写作。”
除了妻子,身边的亲戚朋友没人知道他在写作。
不求名,不图利,像一个真正的隐士。
《谁在世界中心》出版前,出版方只有一个人见过他的“庐山真面目”,还是在签合同的时候——他曾提出邮寄合同,若非出版社坚持要面签,连那次见面都可以省略了。
亚历山大帝国地缘结构图
对于温骏轩来说,出书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增加一种分享渠道。有的粉丝为了表示支持,一买就是几十本。他总是劝对方不要这样做。“已经看过了,就没必要再买了。如果是为了留个纪念,我送你一本。”
出版社照例会给作者一些样书,他都逐一写上感谢的话,寄给在论坛上一路陪伴他的老读者。
不过,仍然有不少人去买。
“好书,就是让你免费看过了,还有欲望再去买回来。”有位读者在留言里对他说。
“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更宽容地理解世界的复杂性”
与温骏轩交谈,他言必称“妻儿”。他自豪地说,自己陪伴家人的时间,在他认识的人里是最多的。
早年与妻子虽同在上海,公司却相隔甚远,只能做“周末夫妻”;妻子怀孕后,他换了份较清闲的工作,方便照顾——在天涯上的写作,也是从那时开始。这些文字,是他送给当时即将出生的儿子的礼物。
外出工作,他很少滞留。这次与我们见面,他不得不来北京。刚下火车,他就匆匆赶到出版社,谈不多久才知道,他已经买好了晚上的高铁票,当天就回上海。
如此顾家的男人,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是一枚标准的“暖男”。
很难想象,这位现实中的“暖男”和那个谈古论今、博学多才的“高人”,会是同一个人。比如,许多人可能会疑惑,这样一个顾家的人,哪有时间写下洋洋洒洒数百万言的文字,制作如此繁多的地图?
“白天的确没时间,一般要到晚上,等妻子儿子都睡了,我才会打开电脑。”温骏轩坦言,自己的时间真是“挤出来”的,这一点,追过帖子的读者很清楚——他的固定更新时间,基本都在12点前后。
精力旺盛的他,熬夜是家常便饭。八年来,他每天只睡4、5个小时,平均每天都会花至少2小时写作和做地图,而“琢磨和研究”的时间就更长了——单是这一点,便让常人难以企及。
西汉河套四郡地缘结构图
更令人佩服的是他宠辱不惊的修为。
网络世界就像一个假面舞会,隐藏了身份的人们,打开了情绪的泄洪闸,倾倒着不负责任的偏激言论。涉及国家利益与民族情绪的话题,更是火药桶,几乎说什么都免不了挨骂。温骏轩基于地缘的理性分析,正因“太过客观”,反而“两头不讨好”,有时被骂是“卖国贼”,有时被诬为“自干五”,“键盘侠”们把帽子扣得满天飞。
难得的是,温骏轩永远不急不躁,认认真真地回应每一条质疑,一遍遍不厌其烦地解释自己的理念。那份温和与淡定,让不少读者以为他是个上了年纪的老先生。
其实,1976年出生的他,还是标准的青壮年。
“大概我比较早熟,心态‘显老’。”他开玩笑地说,“刚满30岁的时候,我已经在担心中年危机了,算起来,现在应该已经‘知天命’了。”
而他把这归于“书看得多的功劳”。在他看来,读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人更宽容地理解世界的复杂性”,这世上“没有‘极左’或‘极右’,只有极端的偏激”。
文如其人,作为“暖男”的温骏轩和网上这位温和持重的作者,倒是完美地契合在了一起。
温骏轩说自己家境算不上优渥,唯一影响他较大的,是爱看书的父亲。
“小时候家里书不多,但氛围不错,只要有文字的就抓过来看。”作为知识界的“杂食动物”,他读书有些不拘一格,来者不拒,用欧阳修的话来说就是“马上、枕上、厕上”,天上地下,无处不可读。
“一个人的知识怎么可能达到如此丰富的程度?作者肯定是一个团队。”数不清有多少次,读者们表示过这样的怀疑。温骏轩的知识量有多“恐怖”,从中可见一斑。
尽管论坛环境貌似“险象环生”,这却仍是他最偏爱的地方。相比于孤独地“码字”,他更喜欢与读者讨论,随时了解大家的兴趣,也能让思维保持活跃。
有时,质疑的声音少了,他反而不安:“希望大家多讨论,多发言。变成‘一言堂’就没意思了。”他不止一次地说,自己只是提供一种方法和视角,结论并不一定正确,也不是最重要的。
如今,第一本书已付梓,后续出版也已在运作之中。有网友担心,书都出了,以后还会再上论坛写吗?
他回答说,记住我们的十年之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