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 第1期 目录
罗杰·夏蒂埃的新文化史研究 周兵
试论伊丽莎白一世的婚姻外交 朱青海
继往开来,推陈出新,促进历史学的繁荣与发展 张文涛
繁华都市里的百年孤独——评G.R.G.霍奇斯的《出租车:纽约市出租车司机社会史》 王旭
论晚清时人对古代王朝观的反思与批判 史文
加拿大的第一次城市改革及其评价 李巍
试论中国少数民族史学 东人达
历史科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于沛
历史学与国情教育 肖宏发
2007年外国史学理论学科发展报告
谈刘家和先生的历史比较研究思想 王大庆
一部彰显学术个性的历史学著作——读李振宏的《历史与思想》 黄敏兰
征稿简约
新历史使命呼唤历史科学大发展 张宏毅
大力推进史学理论研究的创新 张广智
以史学理论建设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李红岩
加州学派的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 瞿商
“全球视野下的史学:区域性与国际性”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党为
情感、体验与全球化的历史学是否可能?——记“今日历史学:个人的思考”国际学术研讨会 何力
冷战后世界历史写作的新趋势——格奥尔格·伊格尔斯在南京大学讲学 贺五一
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西欧资本主义生产起源的道路?——马克思将其“‘历史必然性’限于西欧各国”的是什么? 李学智
答李学智的“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资本主义生产起源的道路?” 庞卓恒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报告》(2007年卷)出版 史新
2008年 第2期 目录
史学理论研究30年 吴英
论良史工文 田居俭
农业转型概念的双重化 王立新
马克思历史哲学中的时间问题 隽鸿飞
日美及港澳台地区近五十年对中国慈善事业史的研究 曾桂林;王卫平
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陈新立
谈构建中国世界史学科体系 陈晓律;于文杰
史学理论与改革开放 陈启能
英雄人物传记写作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刘克辉
《新全球史》与杰里·本特利的全球史观 魏凤莲
“‘封建’社会名实问题与马列主义封建观”研讨会综述 朱昌荣
第14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综述 韩宇;李莉
征稿简约
我国首部《欧洲历史大辞典》出版
澳大利亚民族认同的演进 王宇博
进步主义、移民殖民主义与杰斐逊派对美国资本主义的批判 丹尼尔·盖多;张旭鹏
骑士制与观察历史的角度 倪世光
30年后的新起点 刘德斌
中国古代灾害与对策史研究的新起点——读《中国古代灾害史研究》 靳欣
历史是文化——历史研究的人类学转向 徐浩
论康德的普遍史理念 金寿铁
加拿大新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布赖恩·帕尔默 王立端
从暴徒到英雄——构建激进参政者的公共记忆 王赳
2008年 第3期 目录
论传统文献学的内涵、范围和体系诸问题 董恩林
伊朗现代化进程中的世俗政治与宗教政治 哈全安
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董欣洁
理论历史学的基本问题、研究范式和研究方向 徐兆仁
征稿简约
移民社群整合与华人社团建构的制度化——新加坡福德祠绿野亭(1824—1927)研究 曾玲
从伪满《历史教科书》看日本殖民当局对历史的篡改 焦润明
人类学方法在地域社会史研究中的应用——倾向于江南的案例 朱小田
“窥一斑而知全豹”——读《史华慈学谱》 陈勇;吴勇
如何在历史研究中超越“东方主义”——从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谈起 裔昭印;石建国
中国史家对海外同行的关注和研究 朱政惠
《史记》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 汪高鑫
中西封建君主制中的“法治”与“人治” 孟广林
当代西方视野下的中国传统史学——读《世鉴:中国传统史学》 孙卫国
台湾科学史学的建制与发展 詹志华
漆侠先生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方法的运用 毛曦;王善军
20世纪下半叶“信息化”概念及用词历史源流考释 王旭东
《西方史学的理论和流派》出版
史学理论研究的类型 姜芃
西方话语与中国史学理论 张旭鹏
欧洲公地共同体管理中的法治因素 赵文洪
2008年 第4期 目录
试论赫尔德浪漫主义历史哲学思想 王利红
近代香港医疗、疾病与卫生史研究 杨祥银
16世纪西欧“价格革命”新探 朱明
进一步加强史学理论学科的建设 徐浩
论西方“历史人类学”及其学术环境 刘海涛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论文史关系 徐国利;陈永霞
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30年回顾 胡德坤;赵文亮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美国新西部史学 高芳英
张芝联先生与中外史学交流 王晴佳
透视国家与社会的张力——评罗桑瓦龙《法兰西政治模式》 乐启良
对杰斐逊自由思想与实践的重新解读——《自由之友》评介 王旭
生态—社会史研究圆桌会议述评 王利华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西方史学理论研究 王立端
征稿简约
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多样性和个性化——30年史学理论研究的基本理路 张晓校
20世纪中国历史思考的现代性情结 谢进东
浅析赫勒敦史学研究中的唯物论思想因素——兼及伊斯兰文化对西欧文化的影响 许晓光
文化认同理论下的伊斯兰文化与全球化——阿拉伯学者的学术视野与理论路径 韩志斌
从摩尔根到塞维斯:酋邦理论的创立 易建平
王权与专制主义——以古埃及公共权力的演变为例 郭子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