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张金才】近30年来中国当代政治史学科发展概述

【张金才】近30年来中国当代政治史学科发展概述

【张金才】近30年来中国当代政治史学科发展概述当代中国史研究学术史专题[编者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学术史是学术研究的历史,是对学术研究进展的及时反映

当代中国史研究学术史专题

[编者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学术史是学术研究的历史,是对学术研究进展的及时反映,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当代中国史研究》自创刊以来,秉持“研史通变,资政育人”的办刊方针,密切关注当代中国史研究学术前沿,积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深入探讨治国理政历史规律,科学总结当代中国成功经验,先后共刊发各类学术文章3000余篇,及时反映了当代中国史学术研究的进展。为继续推动当代中国史研究深入发展,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本刊特开设当代中国史研究学术史专题,推出系列笔谈文章。本期三篇学术史文章分别涉及历史政治学、概念史、学科发展等领域,结合新时代新征程国史研究的新任务新要求,系统梳理了其研究进展、特点及不足,有助于准确把握相关领域发展的现状,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加速推进国史研究“三大体系”建设,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国史学科知识体系。

近30年来中国当代政治史学科发展概述

张金才

中国当代政治史作为中国当代史的分支学科,在其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正如有学者所强调的:“国史首先是政治史,因为国家是政治产物,国家的历史宜以政治为核心视点看各方面的发展进步,注重国家制度的确立、改革和发展,注重制度对于各方面发展进步的基础作用”。近30年来,中国当代政治史学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主要成就进行概述,并对其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做相关思考,以推进该学科建设。

研究队伍不断扩大

近30年来,中国当代政治史学科研究队伍不断扩大,进展明显。目前,从事中国当代政治史研究的学者主要分布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党校(行政学院)、军队院校和党政部门所属研究机构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五路大军”。

在科研院所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以下简称当代所)是1990年6月经中共中央批准成立的,专门从事研究、编纂和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以下简称国史),搜集和编辑有关国史资料,参与国史的宣传与教育,联系与协调各地区、各部门的国史研究工作的机构。当代所自成立以来便非常注重政治史研究,并于2001年设立专门的政治史研究室,其主要承担国史中重要政治人物、重大政治事件、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民主与法治建设、公共行政管理、党派团体、国防等内容的编研工作,并参加和组织相关学术交流活动,负责相关宣传、教育和事务性工作。经过20多年的发展,政治史研究室已形成一支具有一定规模和专业水平的研究队伍:现有科研人员10人,其中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4人、助理研究员4人。这支研究队伍年龄、职称和专业结构比较合理,均具有博士学位,所学专业多为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政治学等,研究方向涉及政治制度史、法治建设史、行政制度史、国防军事史、邓小平和陈云思想生平研究等,基本涵盖了中国当代政治史学科主要分支领域,在该学科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国史系,并开始招收政治史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中国当代政治史学科尤其是人才梯队建设日益完善。

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政治学研究所等也有一些研究人员从事中国当代政治史研究。此外,各省、市、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及部分副省级城市设立的社会科学院,也有研究人员从不同角度开展中国当代政治史研究,如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当代史研究室就有学者从事中国当代政治史研究。

在高等院校中,从事中国当代政治史研究的学者主要分布在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系)、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府管理学院等院系。2021年中共党史党建学成为一级学科后,中国人民大学等院校先后设立中共党史党建学院,中国当代政治史研究队伍有了新的扩展。高等院校中从事中国当代政治史研究的学者多是结合日常教学进行,且人员相对分散,但却是本学科研究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党校(行政学院)中,研究中国当代政治史的学者主要分布在党史教研部、党的建设教研部等部门。例如,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这两个教研部集中了一批从事本学科研究的学者。在省级及以下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中,也有为数不少的学者结合各自教学和地域特点开展中国当代政治史研究。另外,在各级各类干部学院以及社会主义学院中从事中国当代政治史研究的学者,也是本学科研究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等。

在军队院校中,从事中国当代政治史研究的学者主要分布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等院校的相关部门,他们主要从事国防军事史方面的研究,具有研究内容较专的特点。

在党政部门所属研究机构中,研究中国当代政治史的学者主要分布在党史工作等部门。例如,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一研究部、第二研究部和第三研究部等集中了一批从事本学科研究的学者。在省级及以下各级党史(地方史志)研究部门中,一般也都有学者从事当代地方政治史的研究,是本学科研究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上可知,近30年来,中国当代政治史研究队伍日益扩大,结构不断优化。这就为本学科的发展,特别是优质成果的产出奠定了重要基础,提供了必要条件。

研究成果不断丰富

近30年来,中国当代政治史学科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研究成果的不断丰富。

在学术著作方面,当代所推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年版)、《新中国70年》(当代中国出版社2019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人民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2021年版)等通史性著作中均有中国当代政治史的丰富内容。在专题史方面,李正华、张金才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1949—2012)》(当代中国出版社2016年版)和修订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1949—2019)》(当代中国出版社2019年版),是中国当代政治史学科的代表性成果。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1949—2019)》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的最终成果,是国内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专著。该书以国史为大背景,从政治的角度,全面反映了国史发展的总体脉络、主题主线及阶段性特征,详细阐述和分析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权以及适应这种政权需要的政治制度建立、巩固和发展完善的历史过程,客观论述了相关重要政治人物、重大政治事件,认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探索符合中国实际、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误教训,对人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该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当代政治史学科的发展进入新阶段,对本学科的建设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也奠定了本学科在国内学界的地位。2021年12月,李正华、张金才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十四五”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项目“院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教材序列”之一,其出版为中国当代政治史学科人才队伍培养提供了基本教材,同时也是本学科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

政治制度历来是政治史研究的重点。近30年来,中国当代政治制度史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例如,陈明显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是该领域首部专著,其在阐述新中国政治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理论基础上,分章介绍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等,完整科学地反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性质、特点及作用。随后出版的浦兴祖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是该领域又一部具有代表性的论著。该书系统阐述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历史发展,以及影响这一制度建立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政治体制改革等问题。有学者明确肯定了该书具有的三个突出优点:一是在静态的政治制度研究中融入动态的行为研究;二是不仅透视政治制度现实,而且考察政治制度源流;三是未止步于阐释和论证,更着力于思考和探讨。在此基础上,中国当代政治制度史研究稳步推进,成绩显著。

政治思想史在政治史研究中具有突出地位。近30年来,中国当代政治思想史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例如,范小方等的《中国当代政治思想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是该领域第一本专著,该书对1949年后中国社会中各种政治思想的产生、发展、变化及其特殊规律性进行了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翁有为等的《当代中国政治思想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在该领域也较具代表性。有学者认为该书的学术贡献至少有三点:一是探讨了当代中国政治思想包含的核心内容;二是勾勒了当代中国政治思想史发展演变的基本线索,并根据其内在轨迹总结了其发展特点;三是作为原创性著作为人们研究当代中国政治思想史提供了蓝本。在此基础上,中国当代政治思想史研究成果不断丰富,为中国当代政治史学科“三大体系”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学术论文方面,中国当代政治史涌现了大量研究成果。其中,不少学者对中国当代政治史的“三大体系”建设进行了探讨。例如,有学者从历史与政治、规范与经验、文化与权力、时间与结构、逻辑与证据五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当代政治史研究的学科脉络、研究视角和问题意识,拓展了中国当代政治史的研究视野,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推进中国当代政治史学科“三大体系”建设,梳理既有研究的成就与不足,一些学者对该领域的学术史做了及时总结。例如,有学者从总体研究状况、研究的集中点及主要特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三个方面,对21世纪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也有学者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政治史研究进行了回顾、反思与展望。近年来,《当代中国史研究》刊发了大量有关国史的学科述评文章,其中便涉及中国当代政治史研究。这些述评文章对学界了解中国当代政治史研究现状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此外,从不同专题、不同领域和不同时段对中国当代政治史进行具体研究的各类文章更是不计其数,篇幅所限,不再一一展开。

交流平台不断拓展

近30年来,中国当代政治史研究交流平台日益多元。自2001年起,当代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以下简称国史学会)每年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联合举办国史学术年会,至今已举办23届。在历届国史学术年会中,中国当代政治史均为重点研讨内容之一。另外,中国政治学会举办的学术会议也有一些涉及中国当代政治史的议题。这些平台都为本学科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非实体研究中心和学科年会是学术交流的重要依托,对学科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代所当代中国政治与行政制度史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成立和中国当代政治史年会制度的创立,为本学科的发展搭建了新的交流平台。其中,中心成立于2010年10月,是以当代中国政治与行政制度史为研究对象的非实体性学术研究组织,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编纂和宣传当代中国政治与行政制度史,从事相关课题的调研;搜集和整理当代中国政治与行政制度史的文献档案、口述史料和研究资料,建立和发展“当代中国政治与行政制度史”学术数据库、图书资料特藏库,为国史研究服务;与国内外有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举办学术会议;跟踪当代中国政治与行政制度史研究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举办相应的学术活动;以适当方式,主持编辑出版中心学术研究成果;与国内外有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开展学术交流,建立人员互访、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制度等。中心成立以来,通过组织学者发表论文和与高等院校合作举办学术会议等方式,开展了一系列学术活动,为推进中国当代政治史“三大体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丰富和拓展中国当代政治史研究的交流平台,当代所政治史研究室在之前举办学术会议的基础上,于2020年主持创办了中国当代政治史学科年会制度,并确定每年联合当代中国政治与行政制度史研究中心、《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部及有关高等院校等合作举办学术会议,至今已举办四届,取得了较好的学术反响和社会影响力。

经过4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当代政治史年会不断壮大,参会人数和参与机构逐年增加,会议议题日益丰富,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结合更加紧密。首届中国当代政治史研究述评会于2020年10月在山东济南召开,由当代所和山东师范大学联合主办,当代所政治史研究室、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部、当代中国政治与行政制度史研究中心承办。第二届中国当代政治史研究述评会于2021年9月在湖南长沙召开,由当代所、湖南师范大学主办,当代所政治史研究室、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部、当代中国政治与行政制度史研究中心承办。第三届中国当代政治史研究述评会于2021年10月召开,由当代所、沈阳药科大学主办,当代所政治史研究室、沈阳药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部、当代中国政治与行政制度史研究中心承办。第四届中国当代政治史年会于2023年9月在江苏南京召开,由当代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当代所政治史研究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部、当代中国政治与行政制度史研究中心等单位承办。为巩固和扩大中国当代政治史年会的学术影响,给本学科的交流增加新的平台,自2021年起,由当代所政治史研究室主持编辑出版系列论文集《中国当代政治史研究撷英》。其中,2022年9月,李正华、张金才主编的该系列论文集第一辑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并在第三届中国当代政治史研究述评会开幕式上举行了首发式,产生了较好的学术反响和社会影响力。在历届年会中,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讨,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当代政治史研究的新成果、新气象,推动了中国当代政治史学科“三大体系”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学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学科理论不断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中国当代政治史学科自创立以来,学科理论不断完善,近30年更是取得明显进展。学者们对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学科定位以及发展阶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初步构建起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为本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奠定了学理基础。

在中国当代政治史学科理论中,对本学科研究对象的探讨是其首要和基本的问题。有学者指出,中国当代政治史是中国当代史(国史)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政治领域发生的变化和进步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及其与之相适应的国家权力、组织结构形式和运行机制的建立与健全、改革与发展的规律。在思想层面,它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个阶级阶层和政治集团对社会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组织以及各阶级阶层相互关系所形成的观点和理论体系,各种不同政治思想流派之间的论争、演变和更替的具体历史过程,各种不同政治思想对现实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最主要的就是各个阶级阶层对待国家政权的态度和主张。在实践层面,主要包括社会变革时期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治斗争,社会相对稳定时期社会政治制度的运用,政治体制的改革、发展,政治决策的实施以及公民的政治参与行为等。这是迄今为止学界对中国当代政治史研究对象最为完备的表述。

中国当代政治史是在中国当代史学科建设的脉络下展开的,因此准确定位其与中国当代史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对于本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也是中国当代政治史学科理论的基本问题。有学者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绝不是对党史国史中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内容的简单裁切,而是从政治的角度,记述国史的全过程。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既要从国史的大背景出发,又要特别注重从政治史角度反映国史发展的大脉络、主题主线、各个时期阶段性特征。这就厘清了中国当代政治史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区别与联系。

对学科发展史的梳理,同样是中国当代政治史学科理论的重要方面。有学者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政治史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一是1978年以后,中国当代政治史研究作为国史这门新兴学科的一个分支领域逐渐发展起来。二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政治史研究进入向纵深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指导,学界开始对中国当代史产生重要影响的政治事件、政治制度、政治思想进行全面拓荒,取得大量研究成果。三是21世纪以后,在吸收借鉴相关学科理论方法和国外的中国当代政治史研究成果后,中国当代政治史研究开始了更为深入的研究,有更多研究专著问世,标志着中国当代政治史研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以上观点和论述,界定了中国当代政治史的内涵和外延,明确了本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为完善中国当代政治史学科理论和概念做出了学术贡献。

相关思考与建议

近30年来,中国当代政治史学科建设在取得重要进展的同时,尚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学科队伍相对分散,研究力量整合不够。近30年来,尽管中国当代政治史研究队伍在不断扩大,人员数量在不断增加,但这支队伍分散在各级各类相关研究机构中,彼此之间缺少机制化的交流与沟通渠道,没有形成研究合力。当前的现实情况是,虽然研究中国当代政治史的学者从总量上来看是越来越多,但单位之间存在不平衡现象,大部分单位本学科研究人员其实很少,有的甚至是在单兵作战。这种情况不利于中国当代政治史学科队伍的力量整合,也不利于本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二是学科基本著作内容相对滞后,有的基本著作至今阙如。从前文梳理可以看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史、政治思想史这样的学科基本著作大多成书于20世纪末。例如,陈明显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史》出版于1998年,研究内容截止到1997年。翁有为等的《当代中国政治思想史》出版于1999年,研究内容截止到1992年。范小方等的《中国当代政治思想史》出版于1996年。这些著作的研究内容已相对滞后,而且至今缺乏一本按历史时序来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史》,诸如《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史》等学科基本著作更是长期阙如。这都给本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课题和任务。

三是缺少本学科专门的学术阵地和研究组织。近30年来,中国当代政治史研究交流平台尽管在不断拓展,但相对于本学科日益增长的实际需要来说还很不够,已成为制约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的实际情况是,研究中国当代政治史的学者往往是在相关报刊的相关栏目发表学术文章,至今没有本学科专门的学术阵地。尽管当代所当代中国政治与行政制度史研究中心是中国当代政治史学科类的非实体性学术研究组织,但目前本中心成员多是本单位内部人员,还无法承担起联系和组织本学科研究队伍的职责,迫切需要成立专门的研究组织,以适应和促进中国当代政治史学科队伍的发展。

四是学科理论和概念还没有体系化。近30年来,尽管中国当代政治史学科理论在不断完善,关于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学科性质和学科定位、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以及其与中国当代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等相关学科的区别联系等基本理论和概念,学者们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已基本达成共识,但中国当代政治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基本理论和概念的体系化程度还远远不够,诸如本学科的学术标准和规范要求等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构建成熟完备的中国当代政治史学科“三大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提出如下思考和建议:

一是增强学科队伍的组织化程度,整合学科队伍的研究力量。为此,笔者建议成立中国当代政治史学会,作为联系和服务本学科队伍的桥梁和纽带。具体方案可参照在中国中央文献研究会下设立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邓小平、陈云思想生平研究分会的做法,适时在国史学会下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学会、经济史学会、文化史学会、外交史学会等二级学会,以此来凝聚学科队伍,增强研究合力,促进学科发展。

二是推进学科基本著作的修订和编写,为本学科的发展提供成果支撑。对于中国当代政治制度史,需要在原有成果基础上修订补充21世纪的相关内容,尤其是新时代的制度发展,同时探索以历史时序为体例来编写中国当代政治制度史的新途径。对于中国当代政治思想史,同样需要修订补充最新内容,特别是要凸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当代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史,中国当代法治建设史、国防军事史、党的建设史等学科基本著作,则需要随着本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依靠中国当代政治史学界全体同仁的力量,在适当时机逐步提上编写日程。

三是适时创办本学科专门的学术刊物,为本学科的发展拓展研究和交流的平台。鉴于中国当代政治史是一门新兴学科,而且创办一份正式公开的学术刊物也有一个不断积累条件的过程,建议先在适当时机创办一份中国当代政治史研究集刊,作为本学科的一个专门学术阵地,待条件成熟时再以此为基础创办正式公开的刊物。但无论如何,这个问题已到了需要认真考虑和谋划的阶段。

四是进一步提高学科理论和概念的体系化程度,为本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学科理论和概念的完善既是学科发展的先导,也是学科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在当下,什么样的学术文章才算是专门研究中国当代政治史的文章,什么样的学者才算是专门从事中国当代政治史研究的学者,尚无一个明确固定的标准,而且本学科也处在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过程中,因此,完善中国当代政治史的学科理论和概念,特别是提高其体系化程度,是伴随本学科发展的一个永恒课题。广大中国当代政治史研究工作者要以习近平总书记致国史学会成立30周年贺信精神及关于党史国史的相关论述为指导,不断推进中国当代政治史学科“三大体系”建设,为本学科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作者简介]张金才,200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政治史研究室主任,从事中国当代政治史研究,主要方向为新中国法治建设史及邓小平、陈云思想生平研究。

本文发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2024年第1期,注释从略,引用请参考原文。

上一篇: 中老两军军事历史研究部门共同祭扫中国革命烈士陵园
下一篇: 中国社会科学网:探寻克服虚无主义的哲学路径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