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从《2023年历史学研究发展报告》中提炼命题视角

从《2023年历史学研究发展报告》中提炼命题视角

从《2023年历史学研究发展报告》中提炼命题视角近日中国社科院发布了《2023年历史学研究发展报告》,回顾了一年来历史学研究领域取得的一系列进展。笔者

近日中国社科院发布了《2023年历史学研究发展报告》,回顾了一年来历史学研究领域取得的一系列进展。笔者选取其中与高中历史教学相契合的内容,并通过查询知网将文中提到的代表性论文收罗整理,以期能够为高中历史教学和试题命制提供一些参考。具体内容如下:

中国古代史

(一)先秦史

第一、中华文明起源:

1.考古发现的礼器、礼制建筑遗址等反映社会礼仪的物化载体,可以作为中华文明起源更为独特的认定标准。

【代表文献】::刘庆柱.中华文明认定标准与发展道路的考古学阐释[J].中国社会科学,2023,(06)

2.在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各区域文化由多元向一体的演进历程是在往复、曲折的文化互动即交流、排斥、冲突中完成的。

【代表文献】::李禹阶.“共识的中原”与史前“中原中心”的形成——兼论“最初的中国”的特质[J].中原文化研究,2023,11(03)

第二,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1.礼乐制度是中华文明的独特构成要素,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本质特征。

【代表文献】::方辉.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连续性及其文化基因[J].中国社会科学,2023,(08)

2.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时期的大量考古学资料,足以实证中华文明早在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阶段,就已经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代表文献】::韩建业.先秦考古实证中华文明突出特性[J].历史研究,2023,(05)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观、中国观、天下观等,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具体展现。

【代表文献】::江林昌.中华文明史上的“多元一体”格局及其深远影响[J].学术研究,2023,(06)

(二)秦至宋史

第一,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

1.北方民族大多在由前国家社会向国家演进的关键阶段,必须解决认同改造问题,中国认同是北方民族自身发展的合理路径。

【代表文献】::杨军.从血缘认同到政治认同:女真人认同变迁研究——兼论北方民族政治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关系[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63(04)

2.东汉一代,丝绸之路长安—洛阳路段空前繁忙,洛阳成为国际化都市,中原河洛地方长久的文明积累影响了世界史的走向。

【代表文献】::王子今.两汉之际气候变迁与丝绸之路长安—洛阳路段的繁荣[J].社会科学文摘,2023,(08)

3.北魏孝文帝向汉族大族赐名,对其改革举措产生了重大影响。

【代表文献】:张鹤泉.北魏皇帝赐名问题的考察[J].社会科学战线,2023,(10)

4.唐朝设置党项羁縻州,有助于党项融入华夏民族、沐浴华夏文明。

【代表文献】:李华瑞.论党项社会的发展与交融[J].中华民族共同体研

究,2023,(03))

第二,制度史研究获得重要成果。

1.汉文帝创立侯国制度,功臣前往封地居住,丧失干预朝政的实力,逐渐淡出中枢政治舞台。

【代表文献】:马孟龙.汉初侯国制度创立新论[J].历史研究,2023,(02)

2.拓跋鲜卑的十氏百世不通婚制是其确立王权、迈向文明道路的制度基础。

【代表文献】:张云华.婚制变革与拓跋鲜卑的文明进程——兼论华夏文明的基本特征[J].中国史研究,2023,(01)

3.宋太祖、太宗两朝在礼制方面的拨乱反正,促进了五代以来朝纲败坏与伦理道德沦丧局面的终结。

【代表文献】:陈峰,朱晨鹭.宋初两朝礼制的重建及其历史影响[J].江西社会科学,2023,43(09)

第三,经济发展、人物评价等研究取得新收获。

1.“南宋发展道路”昭示了中国经济在元明清时期的基本模式和应然方向。

【代表文献】:柳平生,葛金芳.“农商并重”“面向海洋”和“斯密型增长”——南宋发展道路的经济特征及历史意义[J].社会科学战线,2023,(06)

2.宋代形成了北麦、南稻、全国豆的新格局。

【代表文献】:程民生.宋代菽豆的地位及功用[J].中国农史,2023,42(02)

3.南宋中后期,著名抗金将领岳飞的身后形象存在一个变化的过程。

【代表文献】:包伟民.关于岳飞身后形象变迁的几个问题[J].浙江学刊,2023,(03)

(三)元明清史

第一,科举制研究更为深入。

1.元朝科举实行期间,每次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之后,都是社会舆论生成和传播的活跃时期。

【代表文献】:万里.元代科举与社会舆论的生成及传播[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7(03)

2.明代科场策问是主考官传达思想,引导士子关注实学以及倡革文风士习的重要途径。

【代表文献】:张献忠,张婉.明代科场策问与主考官关系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23,43(07)

中国近代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一)中国近代史

第一,传统议题进一步深化。

1.近代“中华民族”观的研究继续推进。

(1)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的百年形成和发展逻辑。

【代表文献】:赵刚.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百年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逻辑[J].社会科学辑刊,2023,(06)

(2)民主革命时期“新中国”“中华民族”话语的交集和互动。

【代表文献】:俞祖华.革命至建设时期中共“新中国”话语的变迁——兼论中国式现代化的早期探索[J].山东社会科学,2023,(09));

(3)民国初年到抗战时期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华民族”书写进行了详细剖析。

【代表文献】:郑大华.论民国初年到抗战时期历史教科书对“中华民族”的书写[J].河北学刊,2023,43(03)

2.着重探讨近代以来中国参与国际体系演变的历程,从法理上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夯实基础。

【代表文献】:

(1)王建朗.大变局中的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兼及“二战”的历史启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2(05)

(2)汪朝光.近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多维审视[J].近代史研究,2023,(05)

(3)汪朝光.“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的维度与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2(05)

(4)张俊义.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国家治理的英国视角[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2(05)

(5)侯中军.近代中国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关系及理论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2(05)

(6)宋佩玉.近代国际货币治理体系的建构——全球视角和中国选择[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2(05))

3.概念史研究进一步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苏维埃”“中国式现代化”“世界革命”“根本性建设”“纸老虎”“英雄”等概念的考察,都是概念史研究与近代中国政治、思想、文化等变迁深刻结合的表现。

【代表文献】:

(1)桑兵.“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名实源流[J].中共党史研究,2023,(03))

(2)桑兵.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定名与异变[J].社会科学文摘,2023,(05)

(3)何友良.苏维埃革命概念的兴替及其话语表达[J].苏区研究,2023,(02)

(4)胡国胜.“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源流考释与话语演变[J].教学与研究,2022,(12)

(5)葛静波.20世纪20年代“世界革命”理论的中国化实践:“民族革命”与“社会革命”[J].人文杂志,2023,(05)

(6)于安龙.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建设”:概念释义、演进逻辑与优化理路[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5)

(7)张智超,邓红.新文化史视域下中共革命史研究的十大议题[J].中共党史研究,2023,(04)

(8)赖静萍.从揽驭到召唤:近代中国国家建设与“英雄”概念变迁[J].江苏社会科学,2023,(03)

(9)赖静萍.榜样的力量:现代国家建设视野下的英模塑造研究[J].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2021,(01)。

第二,从近代中国看中国式现代化。

1.从实践和理论两个不同层面,对中国现代化历程做了历史追溯和分析,彰显出探寻“中国式现代化”历史逻辑的重要价值。

【代表文献】:

(1)虞和平.中国早期现代化道路的探索[J].历史研究,2023,(02)

(2)虞和平.中国早期现代化道路的三大特性[J].近代史研究,2023,(01))

(3)武力.论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8(06)

2.探讨中共成立前的现代化以及中共成立后带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

【代表文献】:郭若平.从近代历史进程看中国式现代化[J].历史研究,2023,(01)

3.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理解中国革命。

【代表文献】:瞿骏.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理解中国革命[J].中共党史研究,2023,(01))

4.中国式现代化不但有底色,而且共性与个性兼具,特别是对于人类文明是一种新的贡献。

【代表文献】:王立胜.中国式现代化: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J].近代史研究,2023,(02):4-10.

5.以日据时期京沪杭地区的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揭露了日寇对沦陷区的严重破坏。

6.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模式、阶段划分、规模度量。

【代表文献】:杜恂诚.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模式、阶段划分与规模度量[J].近代史研究,2023,(03)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第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成立30周年贺信精神。

【代表文献】:朱佳木.在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鼓舞和指引下推动新中国史事业进一步繁荣发展[J].当代中国史研究,2023,30(01)

第二,国史理论探索逐步深化。

第三,改革开放史研究引起重视。

世界史

第一,努力建构中国自主的世界史知识体系。欧洲中心主义不仅是欧洲人的一种认知观念和文化偏好,而且是欧洲人把自身文明传播或强加给非欧洲地区的理论指导。

1.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世界史的书写受“西方中心论”的影响,甚至将世界史等同于西方史。这种以种族优越为核心的文化偏见大大助长了欧洲向全球的扩张,给世界其他地区带来巨大灾难。

2.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指导,阐释世界历史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交叉并举的客观事实,强调在世界史书写中应摒弃“西方中心主义”,重视除少数几个大国之外的世界其他地区和文明的历史,注意人类交往的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

第二,密切关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世界就由多样性文明构成,世界历史即是各个文明共同演进的历史。不同民族在其文明进程中具有不同的文明观,古代世界形成的文明观成为现代世界文明观的基础,而西方文明和中华文明不同的历史进程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同现代化观念,充分表明不同文明及其观念影响下走不同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代表文献】:

(1)王晓德.欧洲中心主义的兴起及其实质[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23,(10):25-33.

(2)钱乘旦.《新世界史纲要》——以新知识体系书写世界历史[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23,(09)

(3)刘文明.西方文明观与现代性观念[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3,(09)

上一篇: 外太空探索:黑洞能否成为人类的时空隧道?
下一篇: 日漫《王者天下》:中国冷门历史题材,竟蜚声日本漫画界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