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2.1空气(第1课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课件---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2.1空气(第1课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课件---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2.1空气(第1课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课件---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学科网为您提供2.1空气(第1课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课件---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精品资料,欢迎您下载使用

第1课时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空气与我们朝夕相伴,但它看不见、摸不着,你有什么方法能证明空气存在吗?导入:空气真的存在吗?那么空气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一起来看看科学家们对空气成分的研究历史。英国化学家丹尼尔·卢瑟福(1749—1819) 发现空气中存在氮气。科学家们对空气成分的研究史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历史讲授新课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 (1733—1804) 瑞典化学家舍勒(1742—1786) 发现空气中存在氧气,并制得氧气。 由于被传统的燃素说所束缚,并没有定量的测出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含量。科学家们对空气成分的研究史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历史讲授新课 他摆脱了传统的燃素说的束缚,尊重事实,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对实验作了科学的分析和判断,揭示了燃烧是物质与空气里的氧气发生了反应。指出物质里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燃素。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1743—1794) 科学家们对空气成分的研究史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历史讲授新课讲授新课测定混合物体系中某种成分含量的思维模型现有一杯石英砂和碎铁片的混合物,共20mL,你能否设计方案测量出其中碎铁片的体积含量?提炼思维模型:①利用物质的性质不同,将混合物体系中待测成分(或其他成分)除去②完全去除后测定体积(或质量的变化)讲授新课交流与讨论假如同学们就是当时的拉瓦锡,你会怎样去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方案一方案二取一定量空气除去其他气体测定氧气的体积取一定量空气除去氧气测定剩余气体的体积构建“气体-压强”变化模型讲授新课思考:对于看不见的气体,怎样才能观察到气体减少了多少呢?用不同力量挤压滴管,观察滴管的吸水量挤出气体的体积=进入滴管液体的体积构建“气体-压强”变化模型讲授新课思考:对于看不见的气体,怎样才能观察到气体减少了多少呢?不可见的气体体积可以利用压强原理变成可视化的液体体积变化关键点:装置气密性要好假如同学们就是当时的拉瓦锡,你会怎样去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讲授新课 先将空气中的氧气除去,同时不产生新的气体。

运用气体-压强模型测定气体体积的变化。二、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实验装置图讲授新课汞 + 氧气 氧化汞加热银白色液体Hg红色固体HgO无色气体O2反应(1)曲颈甑中和汞槽中的汞分别起什么作用?(为什么选择汞?)(2)什么现象能说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装置(1)曲颈甑中和汞槽中的汞分别起什么作用?装置曲颈甑中的汞:与密闭体系中的氧气反应,将其耗尽。汞槽中的汞:形成密闭体系;通过汞槽中汞的液面变化情况进而判断密闭体系中氧气的体积。为什么选择汞:生成物是固体,装置内气体减少,压强降低,大气压将汞压入到玻璃钟罩内,钟罩内汞的液面上升。汞 + 氧气 氧化汞加热汞 + 氧气 氧化汞加热银白色液体Hg红色固体HgO无色气体O2反应装置(2)什么现象能说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容器内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结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其中氧气占空气体积的1/5。评价:(1)耗时长(2)汞有毒,易挥发出汞蒸气(3)装置复杂二、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观察与思考现提供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请根据资料提示,选择合适的药品实验药品:蜡烛、铁丝、红磷、镁条①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②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③镁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固体)④镁能与氮气反应生成氮化镁(固体)⑤铁在纯氧中才能燃烧,在空气中能与氧气和水反应,但时间比较长二、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交流讨论:你认为在选择物质进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①在空气中,只与氧气反应②生成物不能是气体我们要取用多少红磷?为了确保氧气被耗尽,我们要取用过量或足量的红磷。

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实验原理实验步骤①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在集气瓶内装入少量的水,再把剩余的容积分成五等份,并用橡皮筋做上记号;③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④燃烧结束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有大量白烟生成,放出热量;②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水进入集气瓶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上一篇: 身体史、性别史、环境史,历史研究为何越来越有个性?
下一篇: 学术观点丨张汨:中西翻译史研究五十年:历程、趋势与启示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