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生活打卡季#
什么是寒食节(什么是寒食节的短视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作为二十四节气的清明,早已成为众所周知的名词,更是流传已久的传统节日。
可是,与清明差不多同一时期的寒食节,却仍有许多人不知道。
寒食节,又名“冷节”、“禁烟节”,因为禁火、吃冷食的习俗而得名。寒食节的节期在冬至的一百零五天以后,所以也被称为“百五节”。
关于寒食禁火的起源,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与春秋时期的晋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有关,差不多妇孺皆知。
介子推是春秋时晋国的贵族,曾随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对介子推的忠君追随无所赏赐,介子推因此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介子推誓不出山,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介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世相沿成俗。
《左传》中最早记录了这一故事,但并未提到割股、烧山、焚火之事。到了汉代以后,才慢慢有了这一完整的版本。由此可以看出,介子推和寒食节,就好似端午节和屈原一样,都是后人附会的结果。
第二种说法与古代先民对火的崇拜有关。
上古时期,钻木取火,生一次火非常困难,必须把火种保存起来,不断添柴。古人认为,火种里面蕴含着某种神力,可以生生不息。可是一年之后,这种神力就会变弱,会有恶灵乘虚而入,占据火种,如果继续使用将会给大家带来伤害。所以,每年都要定期让火种熄灭一次,杀死恶灵,几天以后再来一次钻木取火,得到新的火种和新的神力。
根据《周礼》记载,仲春之时,掌火官员要执木铎通知人们开始禁火,春末则再生新火。禁火之日不能生火,只能吃冷食。汉代以前禁火期为一个月,汉代定为清明前三天;唐宋时减为清明前一天;宋元以后,清明和寒食以及上巳则三节合为清明一节。
咱们如今说起清明前后,想到的便是扫墓祭祖、踏青郊游,甚至有许多与春天有关的娱乐活动,诸如放风筝、荡秋千之类。可是在古代,作为和清明一样重要的寒食节,可不是那么好过的。寒食节禁火吃冷食,不能洗脸,不能洗澡,对于健康非常不利。曹操当年就废除过寒食禁火的陋俗,可是没有彻底废除。寒食节流传了许久,在唐宋时期甚至是非常重要的节日之一。
清明到来时,寒食结束,便有了清明赐新火的习俗。唐宋两朝都有一项传统,就是皇帝会在清明节凌晨,让身边的太监一起钻木取火,然后把这些新火点亮许许多多的蜡烛,再派太监分送至宗室亲贵和文武大臣家里去,仪式相当繁琐。当然,仪式越繁琐,就越显得隆重。没有资格获赐新火的官员,如果有闲工夫且喜欢,也可以自己钻木取火。苏东坡在杭州做市长时,清明节歇班,去西湖游玩,跟一和尚钻木取火还写诗纪念:寒食清明都过了,石泉槐火一时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