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共 4 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 年/12 月/14 日/第 007 版 学术专刊・特稿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基本评价和方法论问题 张海鹏 中国近代史研究, 是指 1840 年~1949 年之间的中国历史的研究, 最近 30 年来, 在各方面都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每年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千计, 每年出版学术专著以百计。 去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论著目录》, 收录 1979 年~2000 年的论著大约 6 万条, 全书仅目录索引就多达 200 万字。 限于篇幅的要求, 还删去了近 2 万条。 中国近代史研究成果之丰硕、 浩繁, 是令人兴奋的!我们大概可以说, 中国近代史作为中国历史学的二级学科, 其研究成果大概不会亚于其他学科。 不要说 30 年前, 就是 20 年前, 我们还可以把史学刊物上发表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文章看一遍, 现在是否还有人能够做到, 恐怕很难了。 金冲及同志以前说过这样的体会, 我也有同样体会。 一 1998 年 12 月, 为纪念新的历史时期到来 20 周年, 我曾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 题目叫做:《20 年: 中国近代史研究正在走向成熟》。
在文章里, 我列举了 中国近代史研究正在走向成熟的标志有三个。 过了 8 年, 今天来看这三个标志, 大体上还是可以的。 今天再来说明这三个标志。 第一, 1976 年以前 27 年, 出版的近代史论著不过 200 种, 发表的论文不过 5000 篇。 这个数字, 与 1978 年以后的二十多年。 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不仅学术研究的成果大大胜于 1978 年以前二十多年, 而且研究范围大大扩展, 近代史研究打破了以往仅仅局 限于革命史、 政治史, 尤其是局限于八大事件的框框, 研究的领域大大拓展。 今天, 不仅原有的政治史在继续研究。 中外关系研究继续深入。 而且大大加强了经济史研究、 思想文化史研究, 新开拓了近代社会史研究、 近代史学史和史学理论的研究。 大多数研究者都认识到, 把中国近代史的时限从 1919 年延长到 1949 年是完全必要的, 这一点, 大概可以说已成定议。 原有的政治史热点降温了, 比如太平天国史、 义和团运动史、 辛亥革命史等, 但是又产生了新的热点, 比如民国史和抗战史。 许多研究者的研究兴趣, 都从以往的晚清史转移到民国史。 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为例,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 大多数人从事晚清史研究, 此后大多数人则转向民国史的研究。
中共党史研究也很活跃, 而且有跳出原来中共党史圈子的现象, 近代史研究者也有逐渐开展中共党史研究的趋势。 学术界大量引进、 借鉴国外史学研究方法, 国外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论著, 很快就有中文版出版。 学术社团纷纷组织, 国际、 国内和海峡两岸的学术讨论会频繁召开, 表明学术研究的活跃和生气。 第二, 学术争鸣日渐隆厚。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太平天国的历史评价、 洋务运动研究、 戊戌维新运动研究、 义和团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辛亥革命的研究及其评价、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 抗日战争领导权问题等, 以及人物研究诸如林则徐、 曾国藩、 李鸿章、 袁世凯、 孙中山等, 都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争鸣, 许多争论到今天还在继续。 甚至关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指导作用, 也有不同的理解和评价。 第三, 对近代中国历史的观察和研究, 逐渐摆脱了以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条式理解, 逐渐避免了寻章摘句的不良学风, 开始树立起实事求是研究历史的好风气。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出现了淡化意识形态、 冷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趋向, 表现为历史研究中的反传统、 复旧和翻案风, 在历史论述中表现为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受“告别革命” 论的影响。 历史研究中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 一种是一些研究者追求讲故事的历史叙述方式。 对历史规律的探索, 对史学理论的探讨, 对宏大叙事的历史主题的研究, 对历史研究中的阶级分析方法, 缺乏兴趣。 另一种是个别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