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进入报道专题)
人
物
简
介
邢广程,黑龙江省绥棱县泥尔河乡人,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东欧研究所理论研究室副主任、所长助理,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党委副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用五个突出特性为中华文明做了‘精准画像’,同时也给我们研究中国边疆问题的工作者提出了命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们要在中国边疆学领域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新时代中国提升边疆治理能力、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等,提供可靠的学术支撑。”
2023年6月2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在中国历史研究院举行。会上,邢广程作了题为“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发言。他说:“爱国主义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核心价值。”“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得以巩固和壮大的基石。”“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根与魂。”
7月17日,邢广程接受了四川日报全媒体“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记者的专访。经过精心选择,采访地点为中国历史研究院图书档案馆的四库全书阅览室,这里存放着《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等相关典籍的影印本。
“图书、档案,是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记录了中华文明演进的历程。”邢广程说,“正如总书记所说,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使命担当:“中国边疆学要和国家的发展合拍”
采访时,正值中国边疆研究所在筹备成立40周年所史展(1983—2023)。展厅入口处,是两排金色大字:“学术戍边”“使命担当”。
“这两句话,是我们几代边疆学学者的目标和初心。”邢广程说,“中国边疆学要和国家的发展合拍,要为国家的发展服务。”
邢广程的老家,在东北的边疆省份黑龙江,这是他与边疆学最初的交集。
身材高大,走起路来虎虎生风,是邢广程给人的第一印象。从他身上既可以看到那种属于东北人的直爽、干练,也能感受到儒雅和谦逊。
采访时,邢广程很少说到自己的经历。他说,这些成果是前辈学人的积累和如今同事们共同努力取得的。
大学时,邢广程就读于吉林大学历史系,后来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苏联东欧系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毕业后,他留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东欧研究所工作,研究方向是我国的周边国际环境问题。
1996年,邢广程出版著作《中国和新独立的中亚国家关系》。当时,中亚5国刚获得独立不久,如何准确地描述中国与新独立的中亚5国关系的现状、正确阐述中国对待中亚国家的政策,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该书一经出版就被学界评价为“一部填补空白之作”。
2004年,邢广程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2009年,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党委书记。2012年,成为该中心第五任主任。
2014年底,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更名为中国边疆研究所,邢广程担任所长至今。对这次更名,邢广程说,主要原因是我国边疆问题的研究远远超越了中国边疆史地的研究范围,“我们单位的研究课题多数是关于边疆现实问题,这说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更名为中国边疆研究所是大势所趋,是构建中国边疆学这个新学科的需要。”
中国边疆学这个概念是我国研究中国边疆问题的老一辈学者最早提出来的。邢广程到中国边疆研究所(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后,听取了老先生们和所内同仁的意见,形成了中国边礓研究所的发展战略。
“我们都说邢所长‘高’,除了个高,更多是因为邢所长站得高,问题看得长远。”中国边疆研究所一位工作人员说。
“中国边疆学,是运用多学科对中国边疆的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研究,是典型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在邢广程看来,构建中国边疆学是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需要。
在邢广程的策划和推动下,《中国边疆学》集刊面世。“经过40年的积累,中国边疆研究所在我国边疆研究领域已具有重要影响力,初步形成特色学科中国边疆学。”邢广程说,中国历史研究院承担统筹指导全国历史研究工作的任务,中国边疆研究所也将整合资源和力量,制定新时代中国边疆学的研究规划。
中国边疆研究所的任务是,研究中国古代疆域演化规律和中国历代王朝治理边疆的得失,研究中国边疆安全、稳定和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指示,为我们在新时期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边疆学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构建中国边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新时代提升边疆治理能力、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等,提供可靠的学术支撑。”邢广程说。
最新成果:从国家统一视角研究清代国家统一历史
北京中轴线,大气磅礴,古都文脉所在。建筑外形似鼎如尊的中国历史研究院,坐落在中轴线北延长线上。
中国历史研究院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相关研究所为基础组建,下设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部和中国边疆研究所等6个研究机构,于2019年1月3日正式成立。成立当天,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
院内一楼是正在举行的学术成果精品展。在中国边疆研究所区域,摆放着一部《清代国家统一史》,十分显眼。
6月5日,即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后第三天,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了2023年度第四场重大成果月度发布会,正式发布最新成果——《清代国家统一史》。该书由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国家与疆域理论研究室主任李大龙主编。
该书上下两册,皇皇百万余言,拿在手里,分量十足:不仅是图书部头大,更在于它的出版意义重大。
“清代国家统一史研究,是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以后首批确定的6个项目之一,也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邢广程介绍说,该书集中了院内外10多位清史研究权威专家,历时4年,从立项到论证、写作、修改、定稿再到出版,引用的档案、正史、方志、奏牍、清人文集等各类史料和文献300多种。
邢广程说,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从国家统一视角研究清代国家统一历史:中国是生息繁衍在中华大地上的众多民族共同缔造的,清代进一步巩固了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大一统格局,是多民族国家中国疆域的定形时期。这本书诠释了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着重研究清代开始如何实现国家统一,中间如何巩固国家统一,晚清在国家危急时刻又是怎么维护统一的。
这部书一经出版就引起学界众多关注。多位学者提到,从国家统一视角研究清代国家统一历史,《清代国家统一史》填补了学界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我国学界有关清代历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多数是从断代和通识的角度阐释,专题研究也大都采用边疆治理、边疆政策视角。从国家统一的高度,对清代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行总结,是《清代国家统一史》的最大特色。”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成崇德高度评价该书。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马大正说,历史上国家统一的内涵包括地域统一、思想统一、制度统一、文化统一4个层面,每个层面都还有较为深入的研究空间,希望史学工作者继续致力于断代或专题性的国家统一史研究,推动国家统一史研究持续深化,使之成为中国历史研究新的增长点。
“海外学者也对这部书表示了关注。”邢广程说,海外学者关注所在是中国学者、中国学术界怎么看待中国历史和中国历史的某个重大历史时期。
“希望通过该书的发布,能够为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把中华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贡献学术智慧,为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新力量。”邢广程说,“我们要继续做好古代大一统思想的深度研究,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大一统传统与现代国家统一的有机衔接,不断筑牢中国人民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
对
话
五个突出特性为中华文明做了“精准画像”
五个突出特性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该如何理解这五个突出特性?
邢广程:总书记用五个突出特性为中华文明做了“精准画像”,这是对中国文化特性、中华文明精神的深刻总结,是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新视角,对创造新文化的恢宏擘画,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指针。
这五个特性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有着严密内在逻辑的。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是从马克思主义时空观的大视野来阐述中华文明的。从时间上看,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并保持连续性的文明。我们的任务就是将中华文明继续传承下去、延续下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需要从古代中国、现代中国和未来中国的时间维度的连续性,来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
空间维度就是“突出的统一性”。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统一的疆域,中华民族拥有共同的家园,这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二是,中华民族拥有共同的精神家园,这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各民族世代生息的共同空间。我们的任务就是维护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和统一空间。因此,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和“突出的统一性”完整地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时空观。
那么,中华文明保持“突出的连续性”和“突出的统一性”内在动力是什么呢?这就是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的创新性”。这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内在动力。中华文明勇于创新,勇于接受各种挑战,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需要将这种“突出的创新性”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这包含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从国内情况看,“突出的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从5000多年中国历史的纵向来观察,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文明融为一体的基本样式,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鲜活案例。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更需要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完美地体现“突出的包容性”。从国外层面看,“突出的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从中国历史上看,中华文明借助古丝绸之路,不断地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不断获取发展的外在优秀文化成果。
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突出的和平性”,反映了中华文明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性质。这个特性非常明确地表明,历史上,中华文明从来不搞扩张,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中国人民从来没有欺负、压迫、奴役过其他国家人民。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在追求和传承的理念。这决定了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发展关系的和平性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依然是这种“突出的和平性”的延续。
简而来说,“突出的连续性”和“突出的统一性”完美反映了中华文明的时空观;“突出的创新性”揭示了中华文明的内在动力和发展源泉;“突出的包容性”彰显了多元一体的思想和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突出的和平性”体现了“中正平和”的价值观念。
边疆视域下的中华文明统一性
记者:作为中国边疆学研究者,您关注的重点在哪里?
邢广程: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都是历史研究应该关注的重点,其中的统一性与边疆研究尤其相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从古至今,各民族都为祖国大家庭的形成和发展贡献了力量。建立了向内凝聚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和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的重要历史表现。
早在先秦时,我国就逐渐形成了以华夏族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此后,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从黄河中下游向外发展,逐步形成了汉族;生活在中原地区周边的少数民族部落逐步向内聚集,形成了多民族融合互动、向内凝聚的自然历史过程。
这些历史现象的产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秦朝实行“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成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起点。此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这表明,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逐步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向内凝聚的结果使中华文明呈现出“突出的统一性”。
“多元一体”中的“多元”和“一体”,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各民族内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之间辩证和谐的共同体关系,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模式。目前,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各自的文化传统,此为“多元”。不过,这些民族从来不是以相互隔绝、相互排斥状态出现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嵌入,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形成了共同体,此即“一体”,这就是中华民族。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强烈的共同体意识、共同价值追求和文化认同,56个民族这个“多元”在中华民族这个“一体”中得到充分体现。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救亡图存的历史。在外来侵略寇急祸重的严峻形势下,各族人民手挽着手、肩并着肩,英勇奋斗,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侵略者,捍卫了民族独立和自由,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保卫祖国、抵御外侮的壮丽史诗。
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危急时刻,各民族总是能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生动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大意义,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其丰富的历史内涵和鲜明的时代价值。
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自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至今的2000多年里,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告诉我们,国家统一,过去是、现在是、未来永远都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
为深入研究中华文明贡献力量
记者:今年恰逢中国边疆研究所成立40周年。您和研究所将如何为深入研究中华文明贡献力量?
邢广程:从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到如今的中国边疆研究所,我们走过了40年历程。40年来,中国边疆研究的历代学人都作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很多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国必治边。这是告诉我们国家和边疆治理之间的关系,治理国家,必须要把边疆治理好,所以我们有一系列重大的问题需要研究。
中国边疆研究所的特色,就是不仅研究边疆历史,又要研究新边疆的现实问题,还要研究、观察中国边疆未来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如何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构建边疆治理体系和边疆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问题。今年恰逢中国边疆研究所成立40周年,我们想利用这个契机,好好总结研究所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历史。我们将继承这些优秀的学术研究传统,把中国边疆学研究继续向前推进。
在当前和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面向未来,我们要不断深化研究,为传承和巩固中华文明,特别是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贡献边疆学的研究力量。
记者:具体你们将从哪几方面开展工作?
邢广程:我们的工作将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做好重大学术问题研究。我们要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讲清楚中华文明是什么样的文明、中国是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等。
二是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始终把大一统视为“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塑造了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大一统传统和理念具有重要时代价值。中国历史研究院首批重点课题之一《清代国家统一史》,从国家统一的视角,客观阐述了清代国家实现统一、巩固统一和维护统一的历史进程,较好地体现了大一统思想。我们要继续做好古代大一统思想的深度研究,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大一统传统与现代国家统一的有机衔接,不断筑牢中国人民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
三是深入总结历史经验。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少数民族纳入中国史,随后的历代史著都延续这个体例和传统。这些史著真实客观和系统地记载了中华民族各民族融为一体的历史事实,体现出我国古代史学维护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的担当。今天,我们要着力提高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的研究水平,整合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考古等方面研究力量,深入总结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实现、巩固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经验,揭示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规律,把握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推动有关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的历史研究不断走深走实,推出一批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
四川在西南区域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
记者:四川既是文化大省,也是民族文化大省。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方面,您对四川有什么建议?
邢广程:四川虽然不是边疆省份,但从区域格局来看,西南边疆的发展与稳定和四川关系很大,所以四川在我国西南区域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四川本身就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我也经常到四川的民族地区进行调研。可以看得出来,四川是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执行了中央的民族政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非常重视边疆建设、稳边固边工作。提升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四川必答的命题。
民族大团结是我们的生命线。四川不仅要重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还要重视文化发展,采取多种措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是四川要认真研究的,要搞清楚中华民族各民族融为一体,历史上是怎样的,现在和未来会怎么样。
四川是经济大省,也是文化大省、研究大省。在边疆学方面,四川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人才,也出了很多成果。中国边疆研究所愿意和四川的科研机构一起,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传承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新时代稳边固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理论支撑,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记
者
手
记
以“学术戍边”为已任
2023年9月8日上午,第十届中国边疆学论坛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庆4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召开,中国边疆学的几代学人齐聚一堂。
这次所庆,在邢广程看来是一个重要节点,既是对过去40年中国边疆研究所工作的系统回顾和总结,更是对未来工作的统筹规划,探索新时代边疆治理理论与制度创新。
采访中,邢广程不断强调:“中国边疆学要和国家的发展合拍,中国边疆学的学者要为国家的发展服务。”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同期举办的中国边疆研究所成立40周年所史展(1983—2023)上,记录着这一历程:1983年,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在中央有关领导同志的批示、关怀下成立。40年来,从只有几个人的小团队,成长为有60人编制、在学界和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边疆研究国家队。
翁独健、吕一燃、马大正……展览中的一幅名录墙,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些名字,见证了中国边疆学筚路蓝缕的开创过程,也是中国边疆学血脉赓续、开拓创新的象征。
40年来,中国边疆研究所一方面扎实推进中国边疆学基础研究,推出了一批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高质量成果;另一方面,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边疆热点问题,进行前瞻性、战略性、储备性研究,为中央边疆治理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面向未来,邢广程说,中国边疆研究所将继承先辈学者经世致用、求真求实的优良传统,为中国边疆安全稳定、繁荣发展作出应用的学术贡献。
在中国边疆研究所建所40周年之际,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马援赠诗一首:“四秩长征为国疆,钩沉踏界不辞霜。丹心终为边关固,再启新程著锦章。”
这恰是中国边疆学学人的初心使命:学术戍边,使命担当。
四川日报全媒体出品
策划:李鹏
统筹:姜明 赵晓梦
第三期
执行:马艳琳
记者:王国平 吴枫
剪辑:朱文博
设计:沈晓颖 刘津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