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20 世纪上半叶中国史学脚注传统之演进陈怀宇摘 要: 在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学界不仅有西文期刊出版,也有中文期刊出版,但西文期刊一般都按照当时欧美学界惯例使用脚注传统,尽管并非每篇论文都如此。然而现代史学的脚注传统并非一开始就随着新史学出现而被中国史学界接受,虽然在 20 世纪 20 年代在中国出现了一系列史学刊物,但是当时并没有统一的论文写作和发表格式,各种刊物在学术规范方面自行其是。1928 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以下简称《史语所集刊》) 创刊时,尽管是横排出版,对脚注规范并不措意。语言学和考古学学者看起来更早接受脚注使用规范,因为语言学和考古学乃是域外输入的新学问。而史学因为历史悠久,反而接受脚注传统更缓慢。不过,到 30 年代越来越多有海外游学经验的年轻学者使用脚注规范。日本学者虽然早在 19 世纪末在欧美发表论著时已经接受当时流行的脚注,但在日本本土仍然因为使用直排印刷的缘故并未普遍接受脚注,也是到 30 年代才逐渐改变。而脚注作为外来语在 20 世纪第一个 10 年逐渐进入各种英华或华英辞典之中。关键词: 脚注; 历史语言学;史学期刊; 外来语;英华辞典作者简介: 陈怀宇,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历史哲学宗教学院( 坦佩 85287)引言: 必也正名乎!什么是脚注? 为什么研究脚注? 脚注值得研究吗? 可能每个学者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都不同。
如果我们将脚注( footnotes) 视为现代史学( modern historiography) 的产物,那脚注对于学术工作者来说已经是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无论是研究还是教学都离不开脚注。在西文学界,以研究而言,很多学校在审查入学申请时即要求申请人提供一个写作样本,通过这个样本了解学生对一手文献的阅读和分析以及对二手文献的掌握程度,其中脚注和参考书目( bibliography,references,works cited) 即是非常重要的参数。脚注技术在整个研究生生涯中乃至毕业后从事研究工作之后将不断得到加强。而大学老师上课准备教案,给学生布置作业,如果涉及写小论文,必须为学生提供详细的写作格式说明,告知学生要求完成的小论文长度,做注释方式,是否需要提供参考书目等等。目前西文人文学界有两种常见的格式,即所谓《芝加哥手册》( The Chicago Manual) 格式和现代语言学会( ModernLanguage Association,MLA) 格式,无论哪种格式,脚注的使用都是必须的。很多学界读者都更习惯脚注而非尾注( endnotes) 或夹注( in-text notes) ,正文中间的夹注常常因为篇幅有限,只有作者和发表年代及页码而提供信息有限,尾注则不时需要读者翻到文章或者书后部分才能看到引用信息,也颇为不便,因此脚注最受欢迎。对脚注的审阅也是抓抄袭和学术不端行为的利器,很多心术不正的学术抄袭犯往往将他人的研究成果化为己用,不注明实际出处,而直接以引一· 3 9 ·2022 年第 6 期( 第 37 卷)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6 2022( Vol. 37)DOI:10.13613/j.cnki.qhdz.00320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