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课题活动|“首都优秀历史老教师研究”项目有序推进——访北京市历史教研员前辈孟广恒老师

课题活动|“首都优秀历史老教师研究”项目有序推进——访北京市历史教研员前辈孟广恒老师

课题活动|“首都优秀历史老教师研究”项目有序推进——访北京市历史教研员前辈孟广恒老师2022年8月14日上午,“首都优秀历史老教师研究”项目访谈北京市历史教学教研的前辈孟广恒老师在杨朝晖老师的主持下于线上成功召开。

中国历史文化研究_历史文化研究中心_北京历史文化研究

“首都优秀历史老教师

研究”项目有序推进

——访北京市历史教研员前辈

孟广恒老师

北京历史文化研究_历史文化研究中心_中国历史文化研究

中国历史文化研究_历史文化研究中心_北京历史文化研究

2022年8月14日上午,“首都优秀历史老教师研究”项目对北京市历史教研员前辈孟广恒老师的访谈在线上成功举行。

本次活动主要由杨朝晖教授主持,参加本次活动的有老教研员代表——特级教师姚岚老师、孙楠老师;市教研员王耘老师、区教研员苏万青老师、冉峰老师、张付文老师;北京教育学院赵建建老师、特级教师闫竞老师、赵永春老师;以及徐刚、高磊等部分研究团队的成员。活动分以下两部分进行。

一、孟广恒老师发言

中国历史文化研究_北京历史文化研究_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会议之初,孟广恒老师表达了对老教师研究项目的赞赏和期待,肯定了研究项目的特点和价值。同时,针对研究项目提出了两点建议。

概括了老教师研究的特点和价值

孟广恒老师为老教师研究项目总结概括了四个特点。第一,适应了“时代在召唤”。老教师研究是站在重大的新时代的历史节点上,在响应时代召唤之下而进行的研究。第二,任重道远。北京市是首善之区,其教育处在领先地位,并且北京市的优秀历史教师队伍群星灿烂,要对如此众多的优秀教师展开研究,可谓是任重道远。第三,研究人员人强马壮。参与本研究的人员有北京市的教研员,各区县的优秀教师以及首师大的老师们一手带出来的研究生。第四,目标明确。老教师的目标是梳理历史文化资源,挖掘精神思想的财富,深挖首都历史教育之魂;树立优秀的群体形象,凝炼历史文化特征,坚守首都历史教育之本;凝聚锻炼骨干团队,实现文化代际传承。这样的研究目标简洁明了,层次分明。

此外,孟广恒老师也肯定了老教师研究的三个价值,即历史价值现实价值和研究价值。孟老师认为抢救优秀的历史老教师,就像抢救京戏一样刻不容缓。这个抢救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还有未来意义,我们应该全力支持这个活动,参与活动的成员要认真投入,让我们的劳动成为丰硕的成果。

对课题研究提出两点建议

第一,进一步优化研究对象的定位。第一,优秀历史教师的范围非常广,广到不论年龄、不论性别,也不论你是教研员还是一线教师,都有可能是优秀教师。如果给别人带上优秀的帽子就要有事实,是受过谁的表扬还是拿到了什么奖项?例如李秉国老师,他是北京市历史教师中的佼佼者,他敢于坚持,创始了图示教学法,也曾获得“全国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这是当之无愧的特级教师。因此对优秀历史教师的范围进行更加清晰明确的限制。第二,“老”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此要针对“老教师”的概念做进一步界定。第三,教研员本身就属于教师队伍,因此研究中教研员也应该占一定的比例,优秀教师里也应该有教研员的代表。第四,评选特级教师有很多条件限制,这样就导致很多优秀的年轻教师无法评选,因此在研究中应兼顾特级和非特级的优秀教师。

第二,进一步优化研究内容。孟广恒老师提出应做好共性和个性两方面的研究。北京市优秀历史教师是一个群体,在群体之外,还有每一个优秀教师这样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点。时宗本老师讲课生动形象,让人听着仿佛身临其境;陈毓秀老师朴素亲切,娓娓道来;王丽英老师擅长画画,讲到莫高窟甚至能直接在黑板上画出来;纪连海老师讲课像说评书,让人听了就停不下来;还有的老师能歌善舞,讲课有滋有味。但是优秀教师这个群体也是有共性的,例如他们的政治思想、专业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基础都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因此在进行研究时要兼顾共性和个性。

梳理北京市历史教研的发展过程

中国历史文化研究_北京历史文化研究_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1)介绍“教研员”的来历

首先,孟广恒老师介绍了北京市教研员的来历。文化大革命前,还没有教研员这一称呼。当时在和平门有个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历史教学的只有赵恒烈、张习孔等这么两三个人。文革结束后,教学秩序陆续恢复,教师和学生亟需教材。于是北京各区县开始组织人员编写教材,并在北京西郊建立了“北京市教育局中小学教材编写组”。后来,“教材编写组”的人员根据社会需要被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管进修的,一部分是做教研的。这主要是因为文革造成了教师的断档,且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又因为需要为这些教师提供教材、教学资料等,所以分化出专门做教学研究的老师。这就是教研员的来历。

在孟老师做教研员期间,教研室还被称为教研组,正组长是田钰,负责进修,副组长是李淑敏,负责教研。后来北京的教研工作进一步细化,教师进修和教研逐渐分开。负责教师进修的人组成了北京教育学院,而负责教研的人组成了“北京市教育局教学研究部”。于是北京市下属的各区县也将进修和教研分开,但远郊区县往往是一个教研员既管进修又管教研。此后,“北京市教育局教学研究部”更名为“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2)北京市教研员队伍的优势和任务

其次,孟广恒老师总结了北京市教研员队伍的三大特点。第一是人员齐全,中小学的各个学科,从语数外到史地政,有什么学科就有什么教研员。第二是教研员的素质较高,有着丰富的指导经验和扎实的理论、专业知识。回想起昔日的同仁,孟老师感叹:“我的战友们,都是那么的可爱,那么的得力!”第三是工作效率高,教研员之间交流方便,通常只需一个电话,大家就能从各区赶来,所以教研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另外,孟老师提到,教研员的任务非常多。首先是对教材、教辅的研究、撰写、宣讲等。其次是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思想的研究。还要经常深入一线听课、评课对老师进行切实指导。此外,教研员要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尤其是要发现典型人才,并推广典型经验。当时西城教研员范瑞祥老师发现了北师大实验中学有一位年轻优秀老师后,兴奋地给孟老师打电话说:“发现一个将来可能堪比朱尔澄的!很有发展前途!能歌善舞,讲课好,板书也写得漂亮!”可见,发现优秀的老师往往会令教研员欣喜若狂。

(3)影响深远的助力行动与网络

最后,孟老师讲述了对北京市历史教研和教师发展影响深远的教研活动,即第一第二届评优课活动。这两次评优课规模大,参与人员多,评委多,而且影响非常大。于是许多优秀教师在评优课中崭露头角,例如朱尔澄老师、李秉国老师、陈隆涛老师等。记得昌平的谷玉荣老师参加评优课前还在一个大庙里讲课,但是在评优课中她讲课非常清晰,得到了市一级单位的认可,若干年后,她也成了特级教师。可以说教研员是帮助教师成长的重要外力。还有些教师也非常优秀,但一开始不一定出名。例如李秉国老师,在第一次评优课时,他带的是高三年级,讲课时运用了图示教学法,虽然提纲挈领,但被认为缺少历史课的味道,因此遗憾落选。同样是教毕业班,陈隆涛老师讲的是北美独立战争,第一次评优课就被评上了。可见,在当时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以讲为主,而且要讲出高度,讲出水平,讲出特色。朱尔澄老师是评优课的第一名,她的课情理交融,可以称作标杆。在讲都江堰时,她用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探究都江堰的“设计”工程,神入历史情境,感受先人智慧。总的来说,“以讲为主”的教学方法对北京的历史教学影响至深。孟老师还提到,助力北京教师发展的第二个外力就是“网络”,即教师发展的支持网络系统,包括北京市历史教研部、教育学会、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学院、北京教育学院,还有地图出版社等。这个网络一是以市教研部为中心,二是以教育学研究会为中心。大家上下齐心,发挥合力,互相交流,学习经验,共同推动北京历史教育的发展。

二、参会老师与孟老师亲切交谈

会议临近尾声,后辈教研员们分别打开摄像头,在线上和孟老师进行了亲切的问候和交谈。

历史文化研究中心_中国历史文化研究_北京历史文化研究

姚岚老师认为北京的教研之所以能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离不开孟老师和其他老教研员的引领。她高度赞扬了孟老师对教育的热爱之心,并认为秉持着对教育的热爱和对教师的尊重是做好教研员的重要基础。

历史文化研究中心_中国历史文化研究_北京历史文化研究

王耘老师作为新生代北京市教研员的领军者,感慨在孟老师等前辈的奠基下,北京的教研员队伍发展不断壮大,并与北京教育学院、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北师大、首师大、市教院等机构联系非常紧密,不断为历史教学研究做出卓越贡献。王耘老师坚信北京的教研员队伍一定会秉持热爱,赓续传统,蓬勃发展。

历史文化研究中心_中国历史文化研究_北京历史文化研究

王海燕老师代表老教师项目研究团队感谢孟老师的指导。首都历史教育始终是大学和中小学教师团队共同研究、努力和探索,所以首都师范大学会始终和同仁一起,坚守在历史教育中,传承好这一代人的责任,同时也为后辈的发展做好铺垫。

三、杨朝晖老师总结

历史文化研究中心_中国历史文化研究_北京历史文化研究

最后,杨朝晖老师对此次访谈进行了总结。杨老师指出,孟老师的讲话条理清楚,口齿清晰,声音洪亮,不仅为老教师的研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还带领参会的老师们回顾了北京市历史教研发展的诸多关键事件,并对年轻老师们讲出了很多肺腑之言,令人感动。首都历史教育的队伍是不断发展和传承的,在研究老教师的过程中,年轻一辈通过持续的研究,不断走进他们的生命,获取养料,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发展动能,从而促进首都历史教育的发展。

本次访谈在大家彼此的祝福中圆满结束。

撰稿:陈纪媛 殷雪鑫

上一篇: 山东97岁老人持有双枪,民警上门去没收遭拒,他有什么特殊身份?
下一篇: 交大史学社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