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魔鬼经过你的窗前,告诉你时光可以倒流,你可以重新选择你的人生直到你完全满意为止,代价是收割你的灵魂,你是否愿意?
我想一定有许许多多人是愿意的。
不管魔鬼是否伸出他的诱惑枝,人类还是向往着浮士德,在有限的一生里不断尝试,不断追寻,直到找到了心灵安息之地。
悉达多便是如此。
01
这位高贵的婆罗门之子,没有满足于父辈的信仰和道路,到森林里去寻找永恒的幸福。他要向沙门学习,摒弃自我,达到无我的境界。
悉达多克服了饥饿、焦渴与劳累、疲乏,做到了无思无念头脑空空,可是回归自我仍旧无可避免。
苦修的沙门并没达到涅槃,克制欲望也不能求得真道。
悉达多离开森林,拜见了最新传说中已经解脱轮回之苦的佛陀。他听到了佛陀的教导,也确信佛陀已经摆脱了死亡之道,可佛陀的经历是否可以复制呢?
“没有谁你能用话语和讲经来告诉他,在您大彻大悟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大彻大悟的佛陀的教诲内涵丰富,它教会众人正确地生活,不做恶事。但是有一点,却没有包含在如此明晰、如此庄严的教诲里面:它没有包含佛陀自身经历的秘密,在千千万万人中唯有他一个人经历的秘密。”
离开了佛陀,悉达多已经成年了,他不再是寻求老师的青年,他得去寻找自己的道路。他用他的感官去感受世界,光与影,星星与月亮,食物的味道,那么甜美,这些激情和力量过去仅仅被视为肤浅的表象被忽略,可他们才是生活本身。
悉达多向名妓珈玛拉学习爱的技巧,向商人迦马斯瓦弥学习做生意赚钱的技巧,他拥有了财富和享乐,却没有沉溺其中。然而,时间是最伟大的魔法师,他以沙门的姿态超脱于世俗生活,却最终被世俗生活所俘虏。
他像俗人一样恐惧,却不能像他们一样欢乐,财产家业和富有成为他的枷锁,他再也不能一笑视之。他感到痛苦,却又难以摆脱。
经商、赌博、肉欲和酗酒成了他全部的生活,越是难以面对,就越只能逃避到这些里面。
终于,有天夜里,悉达多离开了他的花园,离开了城市,来到了河边,极度痛苦濒于自尽时,他听到了久违的内心声音。
02
他留在船夫的身边,学习撑船,聆听河水的声音。
流水里有世界众生的声音,也有过去未来的声音,一切都是现象,一切又都是本质,一切都是自我,一切又都是他们。
在河边他送走了被蛇咬伤的的珈玛拉重逢,见到了自己的儿子小悉达多。
他用善意与爱去接纳这个素未谋面的儿子,可孩子还是逃离了他。正如船夫的调侃:“你真的相信,你干了蠢事就能避免儿子干蠢事吗?你能保护儿子免受轮回之苦吗?”
悉达多领悟到,这一个人的珍宝与智慧,另一人听起来却总觉得愚蠢。当年他逃离了父亲的道路,如今自己的儿子也得寻找道路。可是他内心依然感到痛苦,这份痛苦却更让他明白世人。生活就在那些本能、欲望和激情中,学者和思想家并不比世人高明。
悉达多与青年时代的友人果文达重逢时,已经成圣。
然而他留给读者困惑并未得到回答。
悉达多是一个探索者,“一个真正的探索者,一个真正想有所发现的人,是不可能接受什么学说的。”
探索者是孤独的,他也许听到了许多教导,然而那只是教导,并非领悟。“尘世欢愉和财富不是什么好东西,这在我还是个孩子时就学过了。这我早就知道,可只是现在才有了体验。现在我明白了,不仅是脑子记住了,而且是亲眼看见,心知肚明。”
然而,自我意识的觉醒一定要经历这样的道路吗?
财富的枷锁,欲望的迷失,情感的困顿,衰老的恐慌,这些具体的阶段最终到达“对一切生活的统一性的清醒认识”?
我们是否已经在道路中迷失?
世俗是否已经驱逐意识,形而下的生活是否已经驱逐了形而上的思考?
这样想的时候,大概已经偏执了。
“尘世并非不圆满,或是正处在一条通向圆满的漫长道路上:不,它每一瞬间都是圆满的,一切罪孽本身就蕴含着宽恕,所有小孩本身就蕴含养老人,所有新生儿都蕴含着死亡,所有濒死者都蕴含着永生。”
道路就是目标。
黑塞说:“我花费了两年半时间来创作这部作品。我感觉自己在人要如何度过他的一生这个问题上,为我们的时代重新创设了一种沉思默想型的印度理想方式。”
人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
悉达多有悉达多的道路,我们终将只能寻觅自己的道路。
作者:刘洋风:爱生活,爱写作,寻寻觅觅,迷迷糊糊。
转载、商务、合作、入读者群,请注明情况,加编辑微信(gancaozi2018)。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