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瑞士科技文化中心(Swissnex in China)共同推出的大型展览“宇宙考古-探索时空的科学艺术之旅”近日在上海天文馆临展厅开幕,展期4个月。该展促进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在实验博物学和宇宙空间探索及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合作交流,并通过展览展示和一系列论坛、讲座、导览等公共教育活动,激发广大观众对天文与艺术的兴趣。
这是上海天文馆首个海外引进大展,源于瑞士EPFL艺术科学馆(EPFL Pavilions)于2022年推出的“宇宙考古-时间和空间的探索”展,打破了严谨科学与视觉体验之间的鸿沟,将难以察觉的宇宙数据转化为人类可感知的视觉体验。展览基于庞大的天体物理数据库创作了一系列交互式数据模拟界面和可视化沉浸式投影、3D 电影和增强现实等作品,以其天文的科学性和艺术的创新性,在瑞士广受好评。在瑞士科技文化中心的悉心协调下,《宇宙考古》将其中国巡展之旅的第一站选在了上海天文馆。
《宇宙考古》展开幕现场
展览追随光的轨迹,从极遥远的深空出发,直到回归地球表面,通过作品将艺术与科学融合在一起,让观众理解宇宙的起源是什么,大型天文装置如何望向深空,我们能否在宇宙他处窥见自身的命运。展览由“世界边缘”“深空地貌”“轨道丛林”“观天之眼”“宇宙往事”“心底苍穹”6个部分组成,通过虚拟现实、互动装置和视觉艺术等方式,从不同层面充分展现艺术与科学深度融合,将科学的原理、发现和提问,转化为可以体验的创作和令人遐思的故事,开启从深空、星系、轨道到大地、文明、量子的奇幻旅程。
《宇宙考古》展现场
展览共展出25件作品,分别出自瑞士、法国、英国、德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和中国8个国家的18位艺术家。展览有诸多亮点展品,如《巡星雕塑》是由艺术家使用退役的斯隆数字巡天项目(SDSS)穿孔铝板创作出有趣的动态艺术装置,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启发人们思考宇宙的运行原理;影片《光之考古》提供了整个宇宙的模拟飞行,引导观众穿越时空,回到138亿年前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刷新对宇宙历史的深度理解;互动影像“动态宇宙”提供了一种沉浸式感官体验,以高达27个数量级的缩放功能,对宇宙进行高仿真模拟,展现宇宙可无尽探索的神秘特性。
《巡星雕塑》使用的SDSS穿孔铝板
本次展览为中瑞两国联合策展,策展人分别为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实验博物馆学实验室(eM+)负责人萨拉·肯德丁(Sarah Kenderdine)教授、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天体物理实验室(LASTRO)主任让-保罗·尼布(Jean-Paul Kneib)教授和中国独立策展人龙星如。展览还邀请了艺术家、天文学家以及天体物理学家等专业人士,对作品背后的科学原理、数据可视化原理和艺术概念进行深度讲解,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每一件作品背后的故事,并特别邀请清华大学天文系的MUST望远镜、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参与的国际SKA望远镜等由中国团队发起或者参与的大型天文观测及基础建设项目,进一步普及中国在天文领域的贡献。
策展人介绍
本次展览还配套了丰富的讲座和对谈活动。5月15日,“群星奏鸣-科学·艺术对谈”研讨会在徐家汇书院举行,3位策展人分别围绕“艺术、科学与可持续的未来”“通向宇宙:从天文数据出发”“宇宙画布: 联结科学与艺术”主题,对谈参展艺术家和相关天文学家。5月17日,“计算式博物馆学”工作坊在徐汇区现代物流大楼超点空间举办。未来,展览还将陆续推出与科学及艺术交融相关主题交流活动。
“群星奏鸣-科学·艺术对谈”研讨会现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