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
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017
年版
2020
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
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结合课标要求的行为动词和教材内容来看:课标在识记层面,要求学生回到晚清历史背景中,辨析和记忆
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事件和社会各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做出的各项努力和斗争;
在理解层面,
要求学生在记
忆各项基础事件的基础上,结合与之有关的史料和研究结果,分析列强侵华对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各方面的影响,
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出的各项努力和斗争的性质、
意义和局限性;
在运用层面,
要求学生通过对课程的学习,认识到近代中国沉沦和上升的历史规律,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斗争精神,增强
自身的民族意识和民族信念。
教材分析
《第
16
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是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
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
课;本课主要讲述了在列强侵略和晚清政治腐败的时代背景之下,
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做出的努力,
以及在此期间列强对中国的进一
步侵略;本课上承《第
15
课
两次鸦片战争》、下启《第
17
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共同呈现了晚清时期
中国大地上列强侵略和国家出路探索两条路线的交织关系,表现了中国近代沉沦和上升的历史规律。
本课设置了
个子目:子目一为“太平天国运动”,该子目讲述了在面对国家危亡之时,传统阶级——农
民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出的努力、意义和局限性;子目二为“洋务运动”,该子目讲述了传统阶级——地主阶
级为挽救清政府的危局所做出的努力、意义和局限性;子目三为“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该子目主要讲
述了以英、法、日为代表的列强对于中国的进一步侵略和中国传统阶级抵抗的部分成效;子目四为“瓜分中国
的狂潮”,该子目主要讲述了随着列强的进一步侵略和中国传统阶级救亡的失败,西方列强掀起了侵略中国的
狂潮;四个子目之间构成了“侵略与反抗交织”的内部结构关系。
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提交的调查问卷,结合自己对纲要史的分析,对学生学情分析如下:
(一)已知:通过初中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的学习,学生对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
过程、结果和意义都具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对于甲午中日战争这一列强侵略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等
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接触。
(二)能知:经过初中教学的学习和训练,以及课后的信息接触,学生对于该课文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同时具有一定的材料阅读和分析能力、一定的对于图片的解读能力;此外,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较为成熟
的逻辑思维能力,
能够有效地认识到各种社会现象背后的发展逻辑,
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和已有知识的帮助下
从多方面认识到历史表象背后的普遍性规律。
(三)想知:根据提交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以及课前与部分学生的探讨得知,学生对于新知识中法战争等
具有着浓厚的兴趣。
(四)未知:学生对于各个历史事件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于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内部逻辑关系以及整个
近代中国历史大阶段特征的认识有待弥补。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晚清时期列强侵华的具体史实和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
学生学会正确看待社会各
阶层探索国家出路时的努力和局限性,正确认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唯物史观)。
2.
通过展示重大事件的相关史料和历史研究观点,
学生能够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相互论证,
理解相关历
史研究的历史解释角度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