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以来,中国航天事业逐步崭露头角,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和潜力。从神舟一号的成功发射,到如今神舟十八号,每一次的飞跃都代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进步与成长。现在,让我们一起回顾这段不平凡的“飞天之路”,共同感受中国航天的辉煌与荣耀。
载人航天工程的启动
1992年9月21日
中央作出了重要决策,正式批准并启动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明确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正式开篇。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飞里程碑
1999年11月20日
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要起点,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在这一天成功升空。这次飞行不仅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尝试,更是中国太空探索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中国航天员首次进入太空
2003年10月15日
中国航天事业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我国首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搭载着航天员杨利伟冲破地心引力,顺利进入太空。这一刻,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标志着我们在太空探索领域跨入了新的阶段。
中国实现“多人多天”太空飞行
2005年10月12日
我国航天事业再次取得重大突破。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搭乘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并在轨飞行了数日,于17日安全返回地面。此次任务不仅实现了“多人多天”的太空飞行,更突破并掌握了载人飞船在轨飞行的关键技术,为中国后续的太空探索任务奠定了基础。
中国航天员首次实施空间出舱活动
2008年9月27日
中国航天事业迎来了又一历史性时刻。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勇敢地踏出舱门,成功实施了我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即太空行走。这一壮举不仅彰显了中国航天员的勇气和决心,也标志着我们在空间出舱活动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掌握。
我国突破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2011年11月3日、14日
中国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地进行了两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两次试验均获得了圆满的成功。这一系列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已经突破并掌握了空间交会对接的关键技术,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里程碑式成就。
首位中国女航天员进入太空
2012年6月16日
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刘洋成为首位进入太空的中国女航天员,填补了中国女性航天飞行的空白,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女性在航天领域的成就和地位。
首次太空授课
2013年6月20日
执行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王亚平、聂海胜和张晓光协同合作,为全国的中、小学生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太空授课。不仅将航天科技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更在无数青少年心中播下了对宇宙的好奇与对航天事业的热爱,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培养了后备人才。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
2016年6月25日
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成功发射。这款为空间站工程精心研制的火箭,不仅展示了我国在航天技术领域的深厚实力,更意味着我国已正式跻身全球大吨位火箭发射的先进行列。
我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
2016年9月15日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发射入轨。这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为后续的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平台。
中国航天员顺利完成中期驻留任务
2016年10月17日
神舟十一号飞船搭载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发射升空,并进驻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他们圆满完成了为期33天的飞行任务,展示了中国航天员在太空环境中的工作和生活能力。
我国首艘货运飞船成功发射
2017年4月20日
我国自主研发的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成功发射并顺利入轨。此次任务的成功不仅验证了天舟货运飞船与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的性能,更标志着由天舟货运飞船与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共同组成的空间站货物运输系统正式亮相,为中国后续的空间站货物运输提供了重要支持。
我国首次实现推进剂在轨补加
2017年4月27日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成功完成了对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试验。这一技术的突破和掌握,验证了我国在轨补加技术的可行性,也标志着我国已经突破并熟练掌握了这一关键技术,为后续空间站长期在轨运行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首飞
2020年5月5日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取得成功,不仅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设阶段的正式启动,更成功验证了新一代天地往返运输飞行器的关键技术。此次飞行任务的成功,为我国后续的空间站建设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展现了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持续创新能力和雄厚技术储备。
中国空间站首个舱段成功发射
2021年4月29日
中国空间站的首个舱段——天和核心舱在海南文昌发射场顺利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的全面展开,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2021年6月17日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顺利进入天和核心舱。这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踏入了属于自己的空间站,开启了全新的航天时代。
成功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能力
2021年10月16日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搭载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进入太空。经过长达183天的在轨飞行,他们成功完成了空间站任务航天员的长期在轨驻留能力的首次考核验证,这标志着我国在航天领域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空间站首个科学实验舱发射成功
2022年7月24日
中国空间站的第二个舱段——“问天”科学实验舱成功发射升空。作为空间站的首个科学实验舱,“问天”不仅承载着重要的科研使命,还在空间站有航天员在轨驻留期间,首次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完成组装
2022年11月3日
随着梦天实验舱的顺利转位,中国空间站的“T”字基本构型成功在轨组装,神舟十四号乘组顺利进驻梦天实验舱,中国的太空探索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三居室”时代,也彰显了中国航天事业持续迈向新的高度。
首次实现两小时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2022年11月12日
天舟五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并入轨,它与空间站组合体在短短两小时内完成了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这一成就不仅令人瞩目,而且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首次实现“太空会师”
2022年11月30日
神舟十五号的三位航天员成功进驻中国空间站,并与神舟十四号的三位航天员实现了首次“太空会师”,这一历史性的会面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篇章。
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彩色影像图发布
2023年4月24日
国家航天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不仅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火星全貌,更彰显了中国在航天探索领域的卓越实力与辉煌成就。
载人登月计划公布
2023年7月12日
中国载人登月初步方案公布,我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陆月球。
2024年4月26日
神舟十八号从酒泉出征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八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历程。这些重大成就的取得,不仅彰显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强大实力和雄厚技术储备,也展示了中国航天人不断攀登科技高峰的勇气和决心。在未来的太空探索中,我们坚信中国航天事业将继续创造更多的辉煌成就,为人类探索太空、拓展人类文明边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研究院概貌
中国军转民杂志社技术研究院为《中国军转民》杂志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点围绕“军转民”技术,在规章立制、人才队伍建设、推动项目转化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研究院共有联合实验室、全链条打击涉网犯罪业务、司法鉴定中心、军工事业发展部、国防教育事业部及安全保卫业务六大业务板块。
来源丨酒泉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 | 王子建 审校|尹振蘅
头图、插图、排版| 周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