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推动人类探索太阳系,这位低调的华人女科学家功不可没

推动人类探索太阳系,这位低调的华人女科学家功不可没

推动人类探索太阳系,这位低调的华人女科学家功不可没原文为:“When it reaches Mercury, hopefully, in addition to Giuseppe Colombo

在信使号被选中后,刘贞婉在2001年发表的论文中为它设计了8条新轨道[5]。其中第7条轨道的规划是:信使号于2004年5月9日被发射,然后3次飞掠金星(VGA1、VGA2与VGA3),最后飞掠1次水星(MGA1),最后于2009年7月2日进入环绕水星的轨道。

探索地球奥秘的历史_探索地球的历史_历史谁个在探索地球

刘贞婉于2001年设计的水星轨道器的新轨道中的第7个选项。从外到内的3条虚线圆圈分别代表地球(Earth)、金星(Venus)与水星(Mercury)的轨道。日期标注方式为“月/日/年”(下同)。图片来源:参考文献[5]

NASA采用了这个方案,只是将发射时间往后推迟几天,定在2004年5月11日开始的12天窗口期内。但为了进一步测试探测器,NASA又将发射时间推迟到2004年7月30日开始的15天发射窗口期。

为此,飞行的轨道被重新设计。根据新的轨道,信使号将飞掠地球1次、飞掠金星2次,然后3次飞掠水星,并于2011年3月18日进入轨道。这比原计划的抵达时间迟2年。从这2年的差异也可以看出刘贞婉设计的轨道的高明之处。

2004年8月3日,信使号搭载三角洲II号火箭升空,加上携带的推进剂,探测器的总质量仅1108千克。

探索地球的历史_探索地球奥秘的历史_历史谁个在探索地球

信使号搭载三角洲II号火箭升空的情景。图片来源:NASA

此后,信使号于2005年8月2日、2006年10月24日、2007年6月5日、2008年1月14日、2008年10月6日与2009年9月29日,先后飞掠地球、金星、金星、水星、水星与水星。除了这6次飞掠之外,信使号还进行了5次深空机动(DSM)操作,即点燃助推器,执行轨道修正。

探索地球的历史_历史谁个在探索地球_探索地球奥秘的历史

信使号的轨道,6次飞掠(flyby)与5次深空机动(DSM)也被分别标出。MOI为水星轨道插入(Mercury Orbit Insertion)的缩写。图片来源:NASA

2011年3月18日,信使号进入水星轨道,成为水星的第一个轨道器,即水星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由于水星没有天然卫星,所以信使号也是水星的第一颗卫星。从被发射到入轨,信使号飞行了6年7个月零16天,飞行的路程达到79亿千米。

虽然历时漫长,但这样的轨道节省了大量用以最终减速入轨的推进剂。人类也终于在刘贞婉的工作的基础上,以相当低的费用实现了向水星发射轨道器的愿望——它耗费不超过4.5亿美元。这比起动辄十几亿美元甚至几十亿美元的其他行星探测器,可以算得上非常便宜了。

从2011年4月4日到2015年4月30日,信使号一直在执行观测任务,获得了大量成果,有力深化了人类对水星的认识,且至今依然代表人类探测水星的最高水准。

探索地球的历史_历史谁个在探索地球_探索地球奥秘的历史

信使号于2008年10月6日飞掠水星期间,在距离水星表面27000千米高度处拍摄的水星图像之一。图片来源:NASA/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Applied Physics Laboratory/Arizona State University/Carnegie Institution of Washington

阿普丽尔·马登在All about Space一书中引用了天文学家保罗·伯恩(Paul Byrne)的话:“1985年,喷气推进实验室的颜刘贞婉想到了一条轨道路线,你必须跟着这条路线才可以围绕水星轨道飞行。在此之前,我们根本不知道如何才能让一艘飞船环水星飞行。”[6]

星尘号的轨道设计者

刘贞婉的另一个重要工作是为星尘号(Stardust)采样/探测器设计轨道。星尘号的主要目标是直接采集彗星上面的物质,并携带返回地球。

历史谁个在探索地球_探索地球奥秘的历史_探索地球的历史

星尘号采集彗星物质的艺术想象图。图片来源:NASA

1999年2月7日,星尘号搭载三角洲II号火箭升空。在升空时,星尘号的总质量为385千克,其中推进剂的质量约80千克。

探索地球奥秘的历史_历史谁个在探索地球_探索地球的历史

星尘号搭载三角洲II号火箭升空的情景。图片来源:NASA/JPL

下图是刘贞婉设计的星尘号的轨道的一部分的简图。图中黄色圆点是太阳;最小的灰色椭圆是地球的轨道;最大的灰色椭圆是怀尔德2号彗星的轨道。

历史谁个在探索地球_探索地球奥秘的历史_探索地球的历史

刘贞婉设计的星尘号彗星采样探测器的轨道。图片来源:NASA - Stardust Launch Press Kit

星尘号轨道的几个重要节点是(参照上图):

1、1999年2月7日升空(红方块所示,图中误标为6日);2、绕红轨道运行,于2000年3月-5月搜集星际尘埃;3、2001年1月15日飞掠地球(蓝方块所示,大部分被绿色方块覆盖);4、2002年11月2日,飞掠小行星“5535安妮·弗兰克”(5535 Annefrank,图中未标注);5、沿蓝轨道运行,于2004年1月2日与怀尔德2号(Wild-2)彗星相遇(黄方块所示),采集后者物质;6、继续沿蓝轨道运行,于2002年7月-12月再次搜集星际尘埃;7、2006年1月15日返回地球(绿色方块所示)上空,探测器将样品返回舱丢向地球大气后离开。

与样本返回舱分离后,星尘号探测器继续环绕太阳飞行,于2011年2月15日飞掠坦普尔1号(Tempel 1,9P/Tempel)彗星。由于星尘号运行持续到2011年,所以它的真实轨道比上图的轨道(到2006年)更复杂。

探索地球的历史_探索地球奥秘的历史_历史谁个在探索地球

星尘号于2011年2月14日拍摄的坦普尔1号彗星的照片。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Cornell

2011年3月24日,星尘号烧掉剩余的推进剂,关闭通信,圆满完成任务。它携带的推进剂在最后还有多余,这要归功于设计轨道的刘贞婉。

探索地球的历史_历史谁个在探索地球_探索地球奥秘的历史

星尘号在任务结束时燃烧剩余的推进剂的艺术想象图。图片来源:NASA/JPL

记得感谢她

在JPL工作的40多年间,刘贞婉不仅设计了信使号与星尘号的最优轨道,参与了旅行者号探测器的轨道设计,还参与了探测土星系统的卡西尼号(Cassini)、探测金星的麦哲伦号(MAGELLAN)、探测木星系统的伽利略号(Galileo)等探测器的轨道设计。她用自己的才智推动了人类探索太阳系内各类天体的进程。

探索地球的历史_探索地球奥秘的历史_历史谁个在探索地球

太阳系内天体(八大行星,小行星,彗星)艺术想象图。图片来源:NASA/JPL

在星尘号成功升空后2个月,NASA于1999年4月宣布将原编号为“4606 P-L”的小行星重新命名为“9249颜”(“9249 Yen”)。[1]这既是对刘贞婉(颜刘贞婉)在设计星尘号轨道方面的表彰,也是对她近30年间为各种探测器轨道贡献精巧设计的表彰。

历史谁个在探索地球_探索地球奥秘的历史_探索地球的历史

1999年4月9日,NASA的JPL官网发布新闻,标题是《以星尘号彗星任务设计者命名小行星》(Asteroid Named for Stardust Comet Mission Designer)。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的截图

2018年10月20日,为纪念朱塞佩·科伦坡而命名的新一代水星轨道器“贝皮·科伦坡”号(BepiColombo,科伦坡的昵称是Bepi)升空。类似于信使号,科伦坡号将用7年多时间飞掠地球1次、飞掠金星2次、飞掠水星6次,然后于2025年12月抵达水星,环绕水星,成为人类历史上第3个水星探测器与第2个水星轨道器。

探索地球的历史_探索地球奥秘的历史_历史谁个在探索地球

刘贞婉 图源:参考文献[2]

由于科伦坡号的轨道模式高度复制了信使号的轨道模式,采用的也是刘贞婉于1985年提出的方案,所以美国航天历史专家Dwayne Day说:“当它(贝皮·科伦坡号)到达水星时,希望人们除了感谢朱塞佩·科伦坡之外,还会对刘贞婉表示一点感谢,她在40年前做了计算,激发了人们对水星轨道的思考。”[注4]

注释

[注1] 颜刘贞婉的英文名全称为Chen-Wan Liu Yen,她自己通常缩写为Chen-wan L. Yen或C. W. L. Yen;一些资料则省略Liu,而写为Chen-Wan Yen或C. L. Yen。在文献中,姓也经常被放在名前,因此有其他各种对应的写法,如Yen, C. L.。

[注2] 根据参考文献[1]中提到的“Since joining JPL 27 years ago”以及报道的日期(1999年)倒推出来。

[注3]信使号的英文是“水星表面,空间环境,地质化学与测距”(Mercury Surface, Space Environment, Geochemistry, and Ranging)的缩写。

[注4]原文为:“When it reaches Mercury, hopefully, in addition to Giuseppe Colombo, some people will give a little thanks to Chen-Wan Yen, who 40 years earlier made the calculations that inspired people to think about orbiting Mercury. ”全文见参考文献[4]。

参考文献

[1]

[2]

[3] Yen, C. L., “Ballistic Mercury Orbiter Mission via Venus and Mercury Gravity Assists,” AAS/AIAA Astrodynamics Specialist Conference, Paper AAS 85-346, Vail, CO, August 12-15, 1985.

[4]

[5] Yen, C. L., “New Trajectory Options for Ballistic Mercury Orbiter Mission,” AAS/AIAA Space Flight Mechanics Meeting, Paper AAS 01-158, Santa Barbara, CA, February 11-15, 2001.

[6] 阿普丽尔·马登:All About Space;中译本为《飞向宇宙深处》(中国画报出版社,2019年9月第一版),译者李诗聪,引文的中文来自该书中文版第63页第一段,仅将“喷射”改为“喷气”(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英汉天文学名词》,2015年9月,第一版)。

本文受科普中国·星空计划项目扶持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上一篇: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案例
下一篇: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