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7—8日,我随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专题调研组赴福建省武夷山市开展调研。针对武夷茶产业,调研组实地走访了燕子窠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大坪洲生态茶园、国家公园智慧中心、国家公园大红袍母树保护区、瑞泉岩茶博物馆等,分别与多位茶制作传承人、科技特派员、当地政府管理人员交流座谈。在武夷岩茶的核心产区,我们看到中华传统茶文化与现代的经营理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茶产业健康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促进,生动地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探索出了有效平衡生态保护与地区发展的实践路径。
武夷山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是珍稀、特有野生动物的基因库,被誉为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与其他五个首批国家公园明显不同之处是,武夷山国家公园也是我国古往今来著名的茶叶主产区之一,全国茶叶种植百强县。茶叶是当地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全市超过一半的当地居民从事茶产业。早在1979年,武夷山就被批准成为我国首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6年,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福建省近5万亩茶山被划入国家公园保护范围,约3350名居民生活在公园区域内。在这样持续的严格保护要求下,武夷山市坚持探索生态环境保护与地区融合发展之道,“共赢”实效日益凸显。
经过数代人的持续保护,武夷山国家公园森林覆盖率高达96.7%,近万种动植物物种,仅记录到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就有30种,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有17个新物种被发现。从2019年到2021年,武夷山的生态监测数据显示二氧化硫浓度下降了30%,二氧化氮下降了32.4%,PM2.5下降了16.7%。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提升了茶叶的品质,也增加了茶农的收入、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2021年,全市茶产业实现产值120.08亿元,比2020年增长9.3%。梳理发展脉络,武夷模式以下经验值得借鉴与推广。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新时代全面推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五大重要特征之一。多年来,武夷山市党委政府坚持新发展理念,不断提高发展的绿色底色,及时果断纠正以单纯追求产量为目标、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外延式茶产业发展模式,积极推动以追求品质为核心的内涵式茶产业发展模式。
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武夷山市委市政府坚持底线思维,强化国土空间优化与用途管制,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在严格环境准入,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前提下,创造性地提出“用10%左右面积的发展,换取90%以上的更为重要区域的保护”的空间治理思路,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为指导,谋划环武夷山国家公园发展保护带建设,选择与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相匹配,体现当地自然资源特色的“一座山”“一片叶”“一瓶水”“一杆竹”作为生态产品,加快打造主导优势产业,进一步探索多样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通过规范乡村建设、建设森林村庄、实施生态移民搬迁,探索建立“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减量聚居、环境友好”的国家公园居民点体系。这些举措较好地协调了生态管控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关系,有效地守住了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构建生态富民的利益共同体
充分尊重当地居民千百年来与周边环境建立起的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科学评估生态安全风险源和生态承载力。保护好一方自然环境,也是区域内外共同的责任,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施系列生态惠民政策。
2016年,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初期,武夷山市政府充分运用各种生态补偿机制,引导绿色发展。国家公园内设定了生态公益林保护补偿、天然商品乔木林停伐管护补助、商品林赎买、地役权管理补偿等11项补偿内容。其中,对区内生态公益林保护补偿每亩比国家公园外多9元,同时支持社区居民参与特许经营和保护管理,让村民共享国家公园红利。
2017年至今年6月,中央和省级财政累计投入21.7亿元支持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完成核心区11户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和复绿工作。大力清退国家公园内盲目开垦的茶山,拔除非法种植的茶苗,截至2022年9月底,全市整治茶山3万余亩,其中,国家公园内8000余亩。
2018年3月起,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发挥自身优势,每年投入几十万元至上百万元不等,在国家公园的茶园内支持茶农套种乡土珍贵苗木,推广茶—林、茶—草模式,丰富茶园景观,让茶文旅融合成为可能。近一年来,不少茶农自发在山场里种上了乡土落叶树。
这些政策措施既减少了重要保护区域的人为活动,又保证了林农的权益。生态茶业、生态旅游业、富民竹业、林下种养业等绿色产业蓬勃发展。与此同时,整治违法茶园,建设生态茶园,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茶叶品质,价格翻倍,茶园面积的减少并没有影响茶农、茶企的收入。古老的茶园保持着自然原生状态,国家公园内区内桐木、坳头2个完整行政村人均收入分别比周边村高0.5万元和0.7万元,真正实现了茶产业与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路径,生态保护与地区发展相互融合促进,进入良性循环。 “茶叶的好价格,也让我们更加意识到生态的重要性,保护生态的积极性更高了”。
注重与中华传统文化结合,为高质量发展打下优秀文化根基
武夷山人在千年的种茶、制茶、品茶中读懂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密码。武夷山大大小小的沟涧坑壑,多变的光照和小气候、土壤的差异,造就了武夷岩茶丰富多样的茶品个性。武夷茶农种茶、采茶、制茶充分注重自然的变化。采摘早了或迟了,晴天与雨天,这些都会明显影响茶青的品质,唯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优秀的制茶师甚至可以根据天气的变化微调制茶过程,最大程度锁住茶所吸收的天地精华,把茶的自然味道表达出来。好茶只采一季,取之有度,为茶的休养生息留有空间,也充分保证了茶的品质,以及茶树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好,茶质量就高,珍惜大自然的馈赠,保护好这方水土,已成为武夷人深入骨髓中的一种共识,并在一代代茶农和制茶人中传承。这种民众共识成为武夷山党委政府成功实施整治茶山、建设生态茶园的重要社会因素。即便短期出现偏离后,也比较容易意识到这种种植模式的负面作用,能够很快调整,积极采取行动加以改变。“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理念在这里得到有效实践。
注重科技深度融入茶产业,合力开辟共保共建共赢新局面
随着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茶文化的传播普及,市场对高品质茶叶的要求不断提高,一些茶农茶企开始有意识地探索,如何在种植环节提高茶叶品质。当地政府顺势而为,积极探索科学种植技术,在保护生态的同时,让茶产业增效。科技特派员制度应时而生,帮助当地茶农探索多种增产增效新路径。
科技特派员下乡与茶企自主探索相结合,运用中国传统生态耕作技术、生物防治技术,重构茶树生态圈,最大限度保留茶园生物多样性和完整生态链。茶园多样化种植,有助于形成天敌与害虫的生态平衡,辅助物理治虫技术和传统人工除草,实现农药减施增效目的。套种特选养分高效绿肥作物,夏种大豆、紫云英等固氮,冬种油菜活化磷钾,就地回田转化成“绿肥”,套种量不足时配以茶树专用有机肥补充。这些生态种植技术,减肥减药率超过30%、减少水体磷污染率超过60%,当年就能明显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一些茶农产量每亩可以提高30%左右。
以科技为传统茶产业注入发展新动能。利用科技手段和茶产业大数据平台,从茶叶采摘、运输、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等重点环节进行跟踪服务,为茶产业品牌价值增值和品质保障提供技术支撑。创新开发茶食品、茶饮料、茶器具、茶机械、茶包装、茶日用品、茶护肤品等茶衍生产品,不断延伸茶产业链、增加茶产业附加值。运用卫星遥感、视频监控、无人机、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建设智慧国家公园管理平台,形成天地空一体化监管体系,具备实时监测水质、大气、森林防火,以及生态旅游容量调控的监测预警能力,为科学、精准管理国家公园奠定的坚实技术基础。
此次调研时间虽短,但一路走来,所见所闻实践成果生动而丰富。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得到了具象化的表达。山林间、茶丛中,传统作坊与现代车间里,千百年来武夷山人民用辛勤劳动,共同演绎着中国茶文化中内涵丰富的生态智慧,又在新征程中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相信武夷山人民在践行“三茶”统筹的实践中,能够继续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力,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武夷山市加快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再添新动力,续谱新华章。
(作者:殷培红,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