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从史出
”
现如今,在
“
以人为本
”“
一切从学生出发
”
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科核心素养成为热门话题,就历史核心素养而言,它蕴含着鲜明的历史学科
2.
历史研究特征强调
“
求真考证
”
史学家借助史料,按图索骥、层层推进,尽可以接近历史本来面貌。如果说历史是一门科学,它的客观性就是建立在证据基础之上的。尊
重历史首先就要尊重历史证据。历史的独立思考也只有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之上才叫思考。不知者,何以断真相、谈真理?可见,准确到位
的历史解释依托严谨全面的历史证据,两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
3.
历史学科素养讲求
“
证据意识
”
证据意识的培养是公民教育的大势所趋,历史证据源于史料,史料是学生感知、辨识、评价历史的源头,倘若
“
料
”
不实,何以得到
“
正论
”
?
历史是一门
“
求真
”“
求实
”
的学问,学习历史就是
“
求真
”“
求实
”
的过程。传统意义上的历史课过多重视史料的
“
真实
”
,探究学习流于表面,史料
实证的核心素养泛泛而谈,历史解释无法落地生根。抑或是方法不到位,所有的史料就是碎片化的、没有生命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课
程的基石,基于史料的历史学,理应将证据意识作为安身立命的基础。
二、史料实证的原则
史料实证对新课标下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历史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在史料实证方面的意识。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史料应真实可靠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对所运用的史料深入研究,进行相应的甄别,保证提供给学生的史料的真实性。历史教师所承担的不仅是教学任务,
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求真精神。如果忽略了对史料来源及出处的鉴别,直接呈现给学生,这就违背了历史研究和教学的基本精
神,也难以起到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作用。历史学科必须遵循最基本的以史为证原则,只有以真实的史料为基础,所得出的结论才是令人
信服的。
、教师应不局限于教材结论,开放性的运用史料实证
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经常随着时代和立场的变化而改变。历史教师要突破原有的围绕教材中的结论寻找证明史料的做法。史证意识所
要求的是教学引导学生围绕论题收集多角度的材料,综合分析不同评价的各种史料,开拓学生的历史视角,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激发学
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应适量适度的对史料实证进行运用
历史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比较有限的,教师在呈现史料上所用的时间要适当。教学过程中,哪些问题需要引入史料也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选
择,比如重难点的问题或者教材内容中所提供的材料不足的部分,让学生在理解史料的基础上形成结论。但是在充实教学内容、培养学生
史料实证意识同时,运用史料实证要适量适度,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目的。
三、史料实证的策略
、辨别史料
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史料的真实与否直接关系到历史真实情景的还原与否。想要无限的接近历史的真相,那么就要保证
历史史料的真实,要注意辨别史料的真伪。那么,要如何辨别史料才能让它更接近历史的本原面貌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
看。
首先,要确定史料是一手史料还是二手史料。史料按照价值的不同,可以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一手史料即原始材料或直接史料,是
指直接真实反映历史面貌的信息,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例如遗迹遗物等;二手史料也称为间接史料,如回忆录、后人的记载
等,需要考据佐证的史料,指经过后人对一手史料的运用所作出的解释、诠释及研究。其次,要确定史料的作者和与所研究历史事实之间
的关系。了解史料的作者是谁,及其与所研究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对我们辨别史料的可信程度有很大的帮助。一般来讲,距离所研究历
史事实越接近的史料作者越容易获得别人不容易获得的资料。
解读史料
解读史料,笔者认为可以大体分为三个部分,即解读什么;怎么解读和为什么解读。首先
“
解读什么
”
不是简单的阅读和翻译史料,而是在阅
读和翻译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的知识进一步整合理解史料,能对史料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认识。其次,要知道怎样解读史料,大多数人多少
都接触过一些历史知识,或是因为兴趣听过历史故事,或是了解历史上的大事件,但这还仅仅只是基础,要通过历史事件看到其背后的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