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地指导最后一个月的复习,我认为关键是要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教师要精准把握备考方向,课堂要讲求高效率。
做学生备考的陪伴者
最后一个月,学生备考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总担心高考中出错,患得患失;二是复习中眉毛胡子一把抓,知识凌乱,不能形成体系;三是一味做题,希望在题海中提升应考能力,导致审题机械、迁移创新能力差。鉴于此,教师在冲刺期复习中应聚焦学生面临的真实问题,做学生备考的陪伴者。
阳光的心态是高考成功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及时帮助学生调整和纠正,不断激励学生学会自律,锻炼耐挫心理;对于心理负担重的学生,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高考,利用高考发现自我,在高考中做最好的自己。
后期复习时间短、学生问题各不相同,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比如让学生自主研读一遍历史教材,增强通史意识;课堂上让学生主动提问题,重难点让学生充分讨论,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和总结。教师要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训练模式,及时调整和改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历史学科高考重点考查核心概念、阶段特征、时空观念等,后期复习,教师应指导学生从提高基础知识的准确度、广度、深度入手,重点抓历史核心概念的理解、阶段特征的梳理、知识体系的重构,体现前后联系、中西对比,指导学生用错题积累本对自己的错题进行错因归类总结,从而对症下药,找准努力方向。
做精准备考的研究者
作为高三教师,还应重点研究高考的顶层设计思路,分析高考考查的内容,特别要重视价值观引领,做精准备考的研究者。
首先,要研究新教材、新课标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教师要充分研究新教材,利用新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作为问题的情境,设计新问题;研究新课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解读,运用到题目的设计中。只有对课标和教材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才能更清晰、准确地认识和把握高考命题的标准、意图和趋势,从而把握最新命题动向。
其次,要研究高考题目特点。“高考题在历年的高考题中”,这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冲刺期备考更应把高考真题的研究作为重中之重,比如研究高考试题的考查方式、设问用语、材料文献的选取、题型归类及切入角度、核心素养的渗透及命题立意,以及评分标准等,从而知道该如何规范作答。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研究质量,可以选择一些往年的经典高考题让学生自己研究和展示。
再其次,要做好考前模拟演练。后期备考一般会进行六至七次模拟考试。七套题目要有整体规划,第一、二套总体难度适中,突出基础内容、基本方法和规律的考查;第三、四套难度适当加大,突出信息提取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的考查;第五、六、七套力争贴近高考,关注热点问题。第七套试题的命制通过双向细目表分析考查内容的分布、频度和难度。命题应遵循历史学科“无材料不问题”的原则,特别突出对于原始材料的挖掘,突出对最新科研成果的运用。命题立意要突出历史学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凸显对学生能力与素养的考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观念,同时强化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的考查。
每次模拟考试前要有应考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回忆上次模拟考试的得与失,做到适度紧张但不急躁,思维活跃但思想放松,要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规范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答题节奏和答题规范,通过模拟演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应考素质。模拟考试过程中,教师应认真观察答题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为讲评总结积累第一手资料。
做高效课堂的实践者
在最后一个月的时间里,历史仅有20余节课。在这20余节课里,教师应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力求达到以下目标:由对知识的知晓转化为对知识的理解,由对史实的记忆转化为对历史的思考,由对知识的接受转化为对历史的探究,由对教材的复述转化为对历史的建构。这对教师提出了三点要求。
第一,要依据学生需求设计不同课型。一是自主学习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查漏补缺,自主研究重点问题、核心概念、历史规律,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既有利于形成知识的整体性,又能增强针对性。二是探究课,学生围绕核心问题在课堂上通过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展示分享,教师进行点拨拓展。三是讲评课,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克服机械讲评、就题论题的现象,讲联系、讲方法、讲拓展,做到专题考点题型化、同一题型规律化,重视解题思维过程的剖析,内化解题思路和方法。
第二,目标明确高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站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应考能力的角度,对每节课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要有充分预设,通过主题教学、问题引领,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注重对薄弱环节及核心概念的讲解、阶段特征的梳理、知识体系的构建,注重教学设计的有效性。课堂应该快节奏、小台阶,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宽角度、深层次,不仅要关注知识内涵,更要关注知识的外延。
第三,任务驱动、情境体验。教师应在课堂上创设大任务、新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对知识的多角度分析,注重学生思维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辩证思维、比较思维、逻辑思维,打破思维定势,切实落实史料教学,将一些与命题联系密切的文献材料,如郭德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张海鹏的《中国近代通史》、白寿彝的《中国通史》等史学专著运用到课堂探究中,拓宽学生视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