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类从未停止仰望天空。天空之上,鸟儿自由飞翔,尽情歌唱,那是我们没有的自由,那是我们无尽的渴望。”——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最近看了一部很有意思的太空探险电影,叫作《星际救援》。不得不说,《星际救援》的片名Ad Astra还是很有内涵的,Ad Astra并非英文而是源自于一句拉丁谚语Per Ardua Ad Astra,整句谚语翻成中文有“前往星空很困难”的意思。而其中的Ad Astra,在古拉丁语里则是前往星空to thestars的意思,也就是全片所描绘的穿越星空展开救援的大行动。
除此之外,片名的翻译也很有意思,很容易让观众联想到同一题材的《火星救援》。不过,两部电影虽然名字相近命运却大相径庭。《星际救援》在豆瓣的评分仅有6.9分,相对于《火星救援》来说只能算是一部平庸之作。不过在我看完影片之后,有一些不一样的体会。接着,咱们就来细品这部《星际救援》。
影片“跑偏”导致口碑平平
《星际救援》口碑不好是事实,它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跑偏”了。从《2001太空漫游》到《火星救援》,以太空冒险为题材的电影并不罕见。这些优秀作品无论是在特效上还是立意上都令人回味无穷,即便是令人眼花缭乱的特效也无法掩盖影片想要表达的深刻含义。但是,《星际救援》却跑偏了,相对于救援本身,空洞的个人英雄主义大有喧宾夺主之势。
冯内古特在《泰坦的女妖》中写到,“无尽的宇宙所给予的奖赏,只有三样:空洞的个人英雄主义,匮乏的幽默感,和无意义的死亡。”
对于一部科幻片来说,个人英雄主义是有利有弊的,但是空洞的英雄主义就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了。布拉德·皮特在影片中饰演男主罗伊,他所表现出来的个人英雄主义虽有可取之处,但又过于强烈,使得影片的重心或多或少有所偏移。不可否认的是,布拉德.皮特确实适合当主角,他在表演方面的才能大家是有目共睹的。诸多影评人对他在《夜访吸血鬼》里面演的角色给予一致好评,认为他拥有巨大潜力。此后,在《七宗罪》一片中布拉德·皮特演的侦探一角同样非常出色。
这就导致《星际救援》全片演技上完全就是布莱德.皮特在独挑大梁,他细腻的演出诠释了片中主角与父亲间的爱恨交织,与妻子疏离的婚姻生活,以及遇险前后的心态的起伏变化。但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罗伊的戏份本来就很多,再加上他内心独白的大量运用,多少会降低这部太空探险电影本身的观赏性。在影片中,罗伊刻意地表现出“找到父亲”与“忘掉父亲”的心理斗争,让这部好端端的科幻片成了又一部《搏击俱乐部》!
由于绝大部分片段用来由刻画和塑造“罗伊”这个角色,导致整部电影不仅个人英雄主义严重,还显得有些空洞乏味。其中不少剧情是没有意义的,如灶神星遭遇变异生物的片段,只是导演为了罗伊的个人秀而强行加上去的戏码,这种干巴巴的内容显然不被大众所接受。更为糟糕的是,导演可能不懂科幻片。
导演詹姆斯·格雷绝对是冯内古特宇宙观的信徒。他对宇宙的奇观似乎不感兴趣,也无意寻找创世神一般的高级生命,甚至用影片中父亲任务的失败,直接否定了人类在宇宙中不孤独这一假说。兴许,茫茫太空对他来说只是一面恢弘的背景板或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那些并不新鲜的痛苦。
格雷并非一无是处,他很擅长探索人类和空间之间的关系,他将自己的主角放入一个陌生的场景,用环境的变化和意外的奇遇去推动他们认识和接受自我。他把移民女人放进她梦想中的美国,把一心求功名的军人放入险象环生的南美雨林,而这一次,在无边际的宇宙和星光之间,他放进去了一个最像他自己的男人。
的确,与之前上映的大多数太空探险电影不一样,《星际救援》所走的并非传统的热血路线,而是较为文艺的风格,可能是导演在情节上拿捏不准,使得影片整体上缺乏连贯性。叙事、视效、和结局仿佛东拼西凑一般,毫无逻辑性可言,而那些跌宕起伏的情节则有种莫名的违和感。
就视觉特效而言,有一个片段是罗伊遇到了太空雷暴,从近百公里的外太空仅凭借太空服就直接降落到地球表面。这一点情节设计,除了引出太空雷暴之外,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太空直降这点为将来埋下伏笔。虽然塑造了皮特的沉着冷静、技能高超的特点,也埋下了伏线千里的剧情,但也开始暴露了影片最大的问题无视逻辑和常识的肆意妄为,而和硬科幻开始背道而驰。
就叙事而言,影片仅靠罗伊的心理活动来推动救援行动的发展,对罗伊的心理成长和变化刻画得很详细,但是与“星际”这种大格局就显得格格不入了。此外,在整个故事中竟然放弃塑造女性角色,导致没有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女主角,实在是有些遗憾。
再来说说结局,《星际救援》走的是温暖的家庭路线,这倒和威尔史密斯的《重返地球》不谋而合。罗伊在片中原本算是颇具悲剧色彩的人,父亲在他年少时就失踪了。罗伊结婚成家后,也没能跟妻子艾娃好好经营婚姻。这些遗憾,在片中确实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弥补,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淡化悲情色彩的作用。不过,导演在想要表现家庭温暖时,却又在无形中削减了妻子以及父亲的戏份,因此夫妻情和父子情的塑造缺少相应的深度,这算是影片的又一大不足。
从结构上来看,《星际救援》并非主流的科幻大片,而更像是一部典型的“太空歌剧”,同时带有一些文艺片色彩。如果抱着看科幻片的心态来看《星际救援》自然会感觉糟糕透顶·,但是将它当作文艺片来欣赏就别有一番风味了。
科幻片不成,却意外成就了一部深刻的文艺片
有意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格雷导演没能把《星际救援》拍成一部震撼的科幻片,却意外地成就了一部深刻的文艺片。
人类本身,到人类工业发展的极致航天器,乃至整个人类文明,放在星辰之中、宇宙之中,是无比的渺小。整个人类文明也许都是一个没有意义的存在。我想这是影片想表达的虚无主义的哲学,所以多次出现在浩瀚的星河里发着微光的飞船和渺小的宇航员的画面。主角的父亲奋斗一生的追求,甚至不惜为此杀人,到头来不过是一场虚无。
而从另一个角度,存在主义哲学在接受了虚无主义之后,认为去追寻存在的意义本身就是意义。于是影片中的儿子在目睹了父亲选择流浪和死亡之后,问了自己,我在做什么,而后努力回到地球,选择用爱来为自己的存在做注脚。也许将存在的意义的答案打包成“爱”,于我而言有些单薄, 但是我确实找不到更容易被接受的答案。而我依然觉得虚无是永恒的,存在只是一种妥协的接受。当然,影片只是给出一个哲学的探讨,并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回答。
值得一提的是,人类艺术史中最重要的三个颜色,白,红,蓝,分别出现在月球,火星和海王星的场景。这三个星球勾勒出了人类探索宇宙的轨迹。而这三色,又恰恰是法国国旗的三色,象征着自由,平等,博爱,也许是对那部法兰西三部曲《蓝》,《白》,《红》的致敬,也许只是单纯的勾勒出文明的颜色,无论如何,其视觉感受在IMAX屏幕上带给我的震撼是难以超越的,上一次有这样的感受还是看《2001太空漫游》的时候。
此外影片多次出现没有尽头的隧道,像是对生命的起源和终结的暗示。你不知自己如何来到这世上,也不知自己将走向哪里。挂着绳索的宇航员悬挂在星空中,像是通过脐带与宇宙相连的婴儿,这也暗示着人类文明的年轻和幼稚。
父子情贯穿全片,虽然影片塑造的父子情缺少相应的深度,却有着足够的广度!父亲和儿子,有如上帝和信徒一般。延伸男权社会下的父子关系里,总是成不了权力的影子。一个英雄的父亲,难以避免地成为了儿子永恒的阴影。
影片无论是从儿子在生活上对工作的投入和抛弃妻子想要有所成就,还是从剧情上儿子无论如何也要找到父亲的角度,父亲都成了儿子一直追寻的目标。而随着父亲的伟大形象一点点被解构和崩塌,儿子的情绪也从完全的非人一般的冷静渐渐的走向情绪化和更加具有人情味。
如此看来,父亲的伟大形象成了压迫儿子的影子。只有当这个影子被打破,儿子才能真正获得自由。从另外一个角度,创造者的身份,或者是上帝与他的信徒之间也存在这种权力的支配。被创造者想要完成自我的彻底解放,就必须要摆脱来自创造者的压迫,这不免让人联想起古希腊戏剧中的弑父情节。
罗伊跨越了星际站在父亲面前,终于第一次释怀了父亲对自己和母亲的伤害,也第一次真正理解了作为一个人的他,而不是作为父亲,丈夫,或者什么国家英雄。跨越三十年,罗伊终于完成了迟来的精神上的弑父,从此他是个与父母割裂的个体,获得了又一次新生。
有观众戏言,如果你不恨你的父亲,那你看不懂《星际探索》,这话其实不无道理。但理解罗伊并不需要仇恨那么强烈、极端的情感,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用父母的肯定来标定自己的价值,在互相伤害中学习如何与他们相处和相亲,在逃避命运的路上,成为与父亲或母亲相同的人。
此外,影片中父与子相见时的对话,父亲站在高点俯视,儿子站在低处仰视。这个角度,就像是对着神祷告的信徒一样。而当父亲说出“我根本不爱你”之后,儿子选择走上前来与父亲平视。这个安排仿佛是在将上帝对其信徒或者说父亲对儿子的爱类比为权力。当被爱包装的权力压迫被释放后,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自我。
结语
《星际探索》是一部好坏参半的作品,它的短板很明显,格局太小,主题又有所偏移,这就注定了它的口碑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状况。不过,作为一名观众,我们不应当全盘否定别人的呕心沥血之作,这样一部平庸之中的极致影片还是有其可取之处的。如果你觉得它不是一部优秀的科幻片不妨将它当作一部文艺片来细细品味,相信你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发表评论